法律援助破解信“访”不信“法”
——册亨县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惠民工程”
2015-06-19邓万里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
法律援助破解信“访”不信“法”
——册亨县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惠民工程”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邓万里
黔西南州册亨县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加大法律援助对困难群众的扶助力度,32个行政村实现法律援助全覆盖。
现实问题倒逼法律援助进农村
田坎村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群众以前出现纠纷往往靠内部协调。“涉及专业的法律问题,需辗转几个小时去县里咨询,很麻烦。”册亨县丫他镇田坎村村民王祖祥说。
2011年春节期间,因为森林边界的问题,和邻居闹起了纠纷。村里“明事理”的人和村干部来协调后,双方依未和解,两家人也因此一直没有往来。
今年3月,王祖祥通过村里的法律援助联络点,顺利联系上了县司法局,两名专业法律人员上门协调,有理有据的法律讲解,很快解决了王祖祥与邻居之间的纠纷问题。
“律师一调解,就帮我解决了与邻居好几年都没有处理好的纠纷。”王祖祥说,县司法局将法律援助服务送进社区、送往农村、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有了纠纷,打个电话就有调解员上门,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过去,在基层农村像这样的邻里纠纷发生后,群众往往不会寻求法律援助,若内部协调不好,则会一直遗留下来。
册亨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过去石漠化严重,经济发展落后,社会矛盾较多,维稳形势紧张。如何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实现社会稳定,一直困扰着全县的广大干部群众。
“群众有法律纠纷,也因经济条件有限请不起律师,或因法律意识不足、缺乏法律维权观念,同时基层法律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也导致部分群众在司法维权时‘摸不到门、找不到人’。”册亨县司法局局长岑昕说。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也日益增多,对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指出,法律援助要扩大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覆盖面,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和教育医疗等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全部纳入到法律援助的范围。
按照《意见》,册亨县司法局立即实施了“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多渠道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充分整合信访、工会、团委、妇联等站所资源成立法律援助联络点。
目前,册亨县已在14个乡(镇)及县看守所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全县132个村(居、社区)成立法律援助服务点,率先实现了县、乡(镇)、村(居、社区)组四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
册亨县还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对象提供便民服务窗口、无障碍通道等更加便利化的服务,真正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短信》10月15日,贵州省检察院任命85名首批员额制检察官。
破解群众信“访”不信“法”难题
9月24日,记者走进丫他镇法律援助站,工作人员陈吉正在接待一位农民工。这位名叫何雄的农民工这次并不是来寻求法律援助的,而是专程前来表达感谢之情。
家住遵义的何雄是丫他镇境内某工地的工人,9月份的某天在工地劳作时受了伤,但工地老板却认为这是何雄个人原因所为,不愿交付医药费。
在当地群众的介绍下,何雄拨通了丫他镇法律援助站的电话。法律援助站经审查,该申请符合受援条件,开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立即受理了申请。根据受援人选定,陈吉很快前往工地调查取证,和相关负责人沟通协调,最终为何雄争取到了5万元的医药费。
成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后,类似这样帮助困难人群成功维权的案例,在册亨县时常发生。除了劳资纠纷,在基层农村,财产纠纷也比较常见。
云南的陈云英几年前嫁到册亨县达央乡央绕村,还没来得及领结婚证丈夫就不幸去世了,因为没有结婚证而无法分到财产。无奈之下,陈云英来到村里的法律援助服务点,根据墙上的《法律援助服务指南》,按照程序,找到了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后经多方协调获得了应有的财产。
记者在田坎村法律援助服务点看到,贴在墙上的服务指南涵盖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公证、纠纷调处等多个方面。每个服务点均设有一到两名联络员,联络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都印成名片,发放到各家各户,群众有需求可随时联系村里的联络员。
联络员接到电话后,立即前往协调。协调不好,再带领群众到服务点,根据《法律援助服务指南》,按照程序进行申请,请求乡镇司法所或县司法局帮助。
册亨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在街头发放法律援助宣传资料 (册亨县司法局供图)
除了设在实地的服务点,册亨县还着力打造了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构建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对接互通、有机融合的服务机制,使法律服务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让群众足不出户便能享受优质高效法律服务的目标。
在岑昕看来,建立农村法律援助服务点,最根本的是为群众增加了一条解决诉求的便捷路径。
“以前老百姓遇到问题,习惯于直接上访、群体上访,甚至越级上访,容易造成比较大的社会矛盾,现在有了这些法律援助渠道,群众有问题走法律程序的意识逐步增强,有效破解了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难题。”岑昕说。
今年上半年,册亨县法律援助系统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79件(不包含非诉讼及公证援助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7件,增长幅度达146%,真正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政府出钱聘请法律顾问为民解忧
13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机构,一个县司法局的法律人员能否满足这么多的村级服务点?
事实上,在很多边远乡镇,司法所里的工作人员并非专职法律人员,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钻研不深,对工作职责范围以外的法律、政策掌握不全,这是现实存在的一大问题和瓶颈。
“为解决职业律师的缺乏问题,册亨县采用的方式是与规范的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服务协议,遇到较为重大的法律问题,便聘请职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深入农村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岑昕说。
在丫他镇司法所的办公楼里,一间挂着“调解室”牌子的房间格外显眼。走进屋内,几张桌子拼成的四方形调解台上分别矗立着“当事人”、“证人”、“调解员”等桌牌。
正在帮村民解答问题的律师肖丽蓉是兴义市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她告诉记者,自己和同事是册亨县聘请的法律顾问,轮流来为群众进行纠纷调解和法律咨询服务。
记者相继走访了册亨多个乡镇、社区与村组,发现所到之处都设立了“法律顾问服务工作室”和“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工作室门口清清楚楚地挂着每个月律师坐班接访的安排表。
“由当地政府与律师事务所签订聘请协议,并从财政资金中拿出一笔资金作为顾问服务费。”肖丽蓉坦言,这种顾问服务费相比市场价要少很多,但作为一名律师,应该对社会有所回报,对群众富有爱心。
肖丽蓉也认为,通过帮助广大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律师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得到了提升,也间接地拓展了律师事务所的业务面,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为法律顾问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财政投入,探索政府有偿购买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办法,适度提高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服务费用,并对律师担任村级法律顾问以及参与信访、调解、社区工作等公益性的法律服务给予必要的补贴。”岑昕说。
随着农村法律援助机制的不断完善,县、乡政府也一改过去“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的陈旧观念,坚守法律底线,既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也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援助进农村,使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尝到了法律服务的“甜头”。如今,群众遇事会在第一时间求助于法律援助机构,选择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益。“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靠法”的良好氛围,在册亨县逐渐形成。
(责任编辑/任廷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