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忆征程 (6)
2015-06-18刘仁刚
第二十六回
忆当年,不惑建行出邮品
太遗憾,时间久远无影踪
1994年,为纪念建行成立四十周年,行里除了其他活动外,还特意发行了一枚纪念封。设计者是著名邮票设计大师潘可明。巾帼不让须眉,这个潘老师在当时邮票设计领域绝对是响当当的人物。设计画面很简约,但主题突出,尤其是一排烫金宋体字“纪念中国建设银行成立四十周年”和“HJ”LOGO格外醒目,下面分别是建设银行办公大楼(复兴路丙12号)和深圳分行大楼(当时几乎是深圳地标)。记得我曾经请在任的各位行领导在一枚纪念封上签名留念了呢,搬了几次家一时也不知藏到哪里了,但肯定丢不了。
还有一些未启封的,放在综合处铁皮柜里,时间久远,岗位变化,也不知踪影了。我后来曾经问过几个同志,也都不知下落。记得还有若干纸盒装的纪念封,一直存留在当时综合处的铁皮柜里,但用现在的话说的确是“失联”了。今天是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如果我们现在能够看看20年前有武博山、任超、王岐山亲笔签名的纪念封,那将会产生出什么样的感慨呢?
但愿保存这些首日封的今日主人认真保管,因为这是建设银行的重要“历史文物”啊!
第二十七回
想当年,跑趟客户太遥远
遭盘查,人还未到电话追
当年我所经办的化工部在六铺炕,业务接触多的计划司、财务司等在六铺炕,而基建局、矿山局则在和平里,最远的物探局竟然远在河北涿州。那时的北京由于交通没有现在这样快捷,有些部委乘坐当时的地铁一号线和环线还不能直接到达,所以交通工具基本上是自行车。特别是我们年轻人,骑车骑个一两个小时不算什么。那个年代我们工作都很自觉,从来没有旷工和“开小差”,工作不用领导督促布置,自己就会定期跑客户。从罗道庄骑车到六铺炕一次,总要花费很长时间并且汗流浃背。处里有位同事,是成建制由北京石景山支行分来的,认真过了头,经常打电话“查岗”。话说有一天我骑车去化工部财务司基建财务处,处长王锡荣、两位经办的大姐马杏杰、王小苏(现在应该90岁高龄了)我们都非常熟悉,他们是头天与我约好去化工部谈工作的。我还没到化工部,“查岗”的电话就到了。这位仁兄既没有打给经办和处长,甚至也没有打给主管副司长叶夏声,而是直接查了大黄本,直接打给财务司司长傅培英了!到了化工部,满头大汗,刚要落座,王处长说我们傅司长找你。见了傅司长,人家问,刚才接到一个总行的电话,问有没有个叫刘仁刚的到化工部办事去了?傅司长好心,让我回个电话问问行里有什么急事没有,我说,不用了,谢谢傅司长。出了司长办公室,我心里想,这发的是哪门子神经啊?
第二十八回
索家坟,班车太小座不够
车厢里,欢歌笑语乐融融
早在80年代,员工家属宿舍比较分散,与早期集中住三里河上班在财政部不同,大家上班路上挺费周折。在大家呼吁下,行领导决定开班车。班车有几个主线,另有一辆小面包接几位居住零散的员工。我就是这辆车的常客,索家坟、小西天、天宁寺。车只有七个座,有时上了八个人,大家挤挤就算了。话说这车拉的人可不同反响,有几个出名的女铁嘴,也有几位出名的男钢牙,还有两位善于点火浇油的“老油条”,这车从索家坟开始就笑声不断,连司机都被逗得不行。到了天宁寺,上来的是两位老同志,他们可能已经适应了这辆班车特有的氛围,还没坐稳就问我们,今天又发生什么故事了啊?我们说,刚才车开得太快,急转弯太多,我们一会儿坐在这个人腿上,一会儿又换到了那个人腿上。名为唐光兆的老同志拍拍司机的肩膀,小伙子,慢点儿开,我岁数大了,这要突然有个人砸到我腿上,我可受不了了!大家哄堂大笑,司机加了一脚油门,车突然间又快了。
第二十九回
办开行,建行去了四十位
交职能,摇身一变做代理
1994年,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以成立政策性银行为标志,原工农中建四大行转为国有商业银行。开发银行承继了原国家计委部分司局及国家六大投资公司,建行也过去了四十余人。这些同志都是老建行,大家关系很好,尤其是我所在的投资部,这帮哥们都是业务“发小”啊!成立了开发银行,建行投资部原来的工作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年,财政部恢复经建司,我们负责与财政部预算司司长会商财政职能移交的事宜。经建司第一任司长是冯健申,我见过几次面,现在甘肃任副省长。移交了财政职能,成立了开发银行,原建行投资部改为委托代理部,主要代理财政和开发银行的委托业务。我被任命为委托代理部副主任(那时不叫总经理)。开始协议期三年,手续费率3%,95%以上的业务都是建行代理。此项业务一直延续到现在,只是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和开发银行的发展,代理方式和业务量发生了变化而已。
第三十回
进党校,脱产数月去充电
惊回首,遥远生活如今天
1995年3月,组织派我参加中央党校进修部为期四个月脱产学习,当时不比现在,39岁的年龄着实让学员和辅导员吃惊不小,他们都觉得我很年轻,是的,我在所在支部年龄算是小的。去之前,我以为会天天读马列原著,讨论循规蹈矩。其实不然,除了严格的纪律要求之外,形式多样,思想活跃,高规格讲座,书籍种类繁多是令我意想不到的。记得经济形势讲座是朱镕基,外交形势讲座是钱其琛,国防教育讲座是迟浩田,就连艺术欣赏还专门请了姜昆。学习期间,由于我们支部里有四位学员擅长书画,所以还专门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在京学员负责为大家联系课外考察,什么航天研究院啊,涿州影视城啊,我们都尽些地主之谊。结业那天下雨,本来安排在室外的全体学员合影也改在了室内。校长胡锦涛由于出访没有出席,委托中纪委书记尉健行代为出席。毕业后,大家聚了多次,特别是外地同学来京办事,总要打个招呼,但经常锣齐鼓不齐,也难怪,都在工作岗位上承担一定领导职务,都忙啊!
上个星期有位同学从厦门来,国家统计局原新闻发言人叶震主动打来电话,说今天由他掏钱自费请同学,并说,你们还在位,等退下来后你们再请吧!饭桌上几位同学谈天说地,不禁回想起20年前党校生活。听着他们的聊天,我想起了校内大礼堂,想起了讲座用的阶梯教室,想起了宿舍门前的紫藤,也想起了学校门口的崇学山庄,不知现在还是否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