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局在本溪的日子
2015-06-18莫永甫
莫永甫
如今的本溪工字楼地区,涌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住宅楼、商场和酒楼饭店,你不会想到,在65年前,这里曾是东北民主联军的首脑机关,我军有关东北的大政方针就是在此决定的,解放军系列中赫赫有名的40军和41军就是在此组建的。
一
抗战胜利后,中共派出大批高级干部和10多万部队进军东北。但不久,国民党军队也迅速开往东北。苏联政府迫于与国民党政府签署的中苏友好协议规定,督促中共退出已进驻的沈阳、长春等东北大城市。为此,设立在沈阳的中共东北局和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被迫迁出。罗荣桓把自己从山东带来的参谋班子交给林彪到辽西组成了前总,自己和彭真等来到本溪,组成了后总。所在地就是当时的工字楼街29号。
与此同时,辽宁省政府机关在张学思主席和朱其文副主席的率领下从沈阳迁到了本溪湖的河东小学。
11月26日,中共辽宁省工委副书记白坚率领部分机关干部从沈阳迁到了本溪湖区铁工街5组73栋。
东北银行辽宁省分行、东北书店、东北日报随之迁来。
接着,东北文工团在舒群的带领下,也来到本溪。一大批艺术家如王大化、于兰、刘炽、田芳等人的到来,本溪开始了革命艺术的传播。
1946年的2月,新东北大学在本溪创立,辽宁省政府主席张学思任校长,白希清、舒群任副校长。
1946年的3月初,中共辽东省委的机关报《辽东日报》在本溪创立。
一时间,本溪成了东北局首脑机关的所在地。
二
东北局迁到本溪后,有关东北战略问题开始重新定位。
我党的数十万武装从各地长途跋涉来到东北后,装备良莠不齐,有的甚至缺枪少弹,统属之间也存在许多问题。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部、山东第一师梁兴初部、山东第七师杨国夫部,处在锦州前线,枪械、弹药、被服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后来进入东北的山东第二师和第三师的情况也是如此。东北冬季来得早,天寒地冻,有的部队还没有发齐冬装。新区群众基础弱,群众对人民自治军不了解。黄克诚报告说,部队目前遇到“七无”,即无党、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鞋袜衣服,因而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在南满和北满的几个新发展的部队,虽然装备较好,但政治成分严重不纯,还没有建立起坚强的党的领导和活跃的政治工作,有些新部队在国民党特务分子的策动下,战局紧张时,竟叛逃为匪或投降敌人。总部机关刚组成不久,效率不高,通讯联系不畅,后勤工作更是头绪纷繁。因此发生了一些新老部队不团结的现象,妨碍着中共中央政策方针的贯彻和集中统一指挥。在部队思想方面,既有轻敌的急躁情绪,也有和平幻想,缺乏长期战争的精神准备。诸多原因,使出关部队一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力。
未来怎么办?从沈阳撤退到本溪的东北局的首脑们对共产党人在东北的未来开始了重新思考,远在延安的中共领导人也在思索着东北未来的战略。
于是,本溪工字楼的电波日夜不停,在来往的电报中,凝结着共产党人斗争智慧的创建根据地经验被反复提及,最后上升为东北的新战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有了大思路,在本溪的彭真等人迅即将中央的思路化为创建根据地的具体行动。他们避开大城市,选择性地将东北的根据地建设划为4个大的区域,一为北满、二为南满、三为东满、四为西满。根据地的建设,必须以军事实力做后盾,在划分4个根据地同时又设立4个军区。北满军区司令员高岗,政委陈云,参谋长李天佑。南满(辽东)军区:程世才任司令员,肖华任政委,江华任第二政委,罗舜初、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并分别兼任参谋长、副参谋长,莫文骅、唐凯任副政委并分别兼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东满(吉辽)军区:周保中任司令员,林枫任政委,陈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启龙任副政治委员,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西满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李富春、黄克诚任政委。并重新调整了下属各军区和军分区。整编了主力部队,组建了若干补充团和地方武装。调整后,除山东第一师和华中第三师的第七旅直属“东总”外,其余主力部队均隶属各大军区。
在本溪形成的东北战略格局,为3年后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军事基础。
本溪1945年的冬天,非常忙碌。作为东北局一把手的彭真,更是格外的忙碌。除政治和军事外,他还要考虑文化艺术的建设,还要考虑宣传事业的发展。
彭真12月17日,在本溪致电中央:“东北地区辽阔,情况复杂,政治落后,宣传工作尤差,望令吴文焘率新华社先遣队速来东北局。”于是,这一部分同志克服种种困难,昼夜兼程于1946年1、2月间赶到海龙。同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一个不足万人的小镇上建立了新华社东北总分社,不仅加强了通讯报导,而且在短时间内推动建立了西、北、南满的分支机构,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电讯联络。
东北地区没有我党领导的报纸。彭真在1945年10月初就请示并经中央批准办一份报纸,定名为东北日报。东北局机关首批人员从沈阳撤出后,到达本溪地区,报社坚持正常出版。
彭真在本溪时,十分重视文艺工作,舒群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来到本溪后,彭真就关照林枫,应很快地把文艺宣传队伍组织起来。因而,本溪人第一次看到了秧歌剧。
彭真对于本溪来说,还有一间影响深远的大事。1946年3月,东北战局进一步恶化。当时有人向中央和东北局建议:南满地区在我难以保持时,利用战事期间,在敌人逼近时,将这一带全部煤矿与工业进行大规模破坏。彭真同志在接电后,立即报告中央,认为破坏南满工业关系全国,影响甚大,须慎加考虑,盼中央速复示。就在这一请示电发出的同时,中央也急复东北局:“关于南满工业,不论和、战,我均不应有任何破坏。因为这将影响数百万人的生活,并将在全世界留下长期极坏影响。希望不作此打算,并向有此思想的同志作坚定明确的解释。”由于彭真同志的请示电和中央的复示电毫无二致的不谋而合,加上原建议人也修改了原来的意见,使南满的工矿企业得以保留,本溪的煤矿和本溪钢铁公司也因此得以保留,这对本溪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历史应该记住,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大主力军——40军、41军是在本溪诞生的。
1946年元旦,由山东来的第3师的部分干部和沈阳卫戍区司令部的部分干部在本溪开会,共商了合编大事。随后,在沈阳卫戍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汤从列的主持下,两军召开合编大会。肖劲光、肖华、程世才等人讲了话,会议宣布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军区机关设在本溪宫原,下辖3、4两个纵队和三个省军区。肖华为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世才、曾克林为副司令,罗舜初为副司令兼参谋长,江华为副政委,莫文骅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凯为副政委兼政治部副主任。
会后,又在本溪召开了合编的第三纵队的旅以上干部会上,彭真到会讲话,要求各部队都进行了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合编教育,不搞本位主义、山头主义,叫编到哪里,就去哪里,使大合编得以顺利进行。
在本溪组建的第3纵队,纵队没有领导机关,由辽东军区兼,下辖7、8、9三个旅。其中:7旅由东北人民自治军21旅62团和山东军区第3师的7、8两个团合编而成;全旅7600人,旅长曾国华,政委李伯秋;旅机关由原3师机关组成,辖19团(团长钟本才、政委程克廉)、20团(团长黄从述,政委胡寅)、21团(团长苟在松,政委陈协)。8旅由东北人民自治军21旅12团、61团及山东第3师9团合编而成;旅长杨树元,政委刘光涛,副政委赵正洪,参谋长李宗智,政治部主任何英;旅机关以原21旅机关为基础组成,下辖22团(团长叶荫庭,政委张五华)、23团(团长金振中,政委罗文华)、24团(团长杨兴中,政委杨远骥)。9旅由东北人民自治军23旅两个团和山东警3旅一个团合编而成;旅长宁贤文,副旅长李副泽,政委谭开云,副政委徐国夫,政治部主任郑维之;旅的机关由原两个旅的机关共同组成;下辖25团(团长郑志土,政委张海棠)、26团(团长刘远声,政委马顺天)、27团(团长魏振华,政委王金林)。全纵队近3万人。
前来本溪参加合编大会的9旅副政委徐国夫,后来升为旅长,师长,朝鲜战争时任师长和副军长,后任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参加了三保本溪的战斗,妻子金铭是本溪小市镇人。
由本溪特殊工人组建的21旅62团编入了3纵7旅。
今天的本钢第四宾馆,是当年第四纵队领导机关的驻地。
第四纵队是东北人民自治军25旅与另一支由山东到达东北的部队吴克华纵队合编的。纵队司令吴克华,政委彭嘉庆,副司令胡奇才、韩先楚;纵队下辖10、11、12旅,原25旅编为10旅。
这两大主力部队参与了三保本溪、四保临江的战斗。第三纵队远程奔袭威远堡,一战而获“旋风纵队”的美称;第四纵队在塔山阻击战中打出威名。
三纵、四纵都是很年轻的部队,但在战斗中迅速成长为第四野战军的五大主力之一,两个纵队后来改编为第40军和41军。
1946年2月以后,因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我东北地区党政首脑机关陆续迁出本溪: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迁往抚顺;辽东省委、辽宁省政府及所属部门迁往丹东市;这年4月东北大学迁往长春,5月迁往哈尔滨,6月再迁佳木斯。
1945年11月至1946年3月短短的5个月时间中,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辽宁省政府迁到本溪,除了作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根据地、整编部队等等重大战略调整外,1945年12月28日,东北局在本溪成立了彭真兼任部长的城市工作部;1946年1月11日,组成了中共辽东省委;1月14日,成立了以罗其南任地委书记的中共宽桓委员会;1月29日,成立了安奉铁路管理局;2月初,辽宁省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在本溪煤铁公司北地俱乐部召开;3月初,中共辽东省委机关报《辽东日报》在本溪出版。
短短5个月,本溪出现一系列政治、军事、文化的新气象,留给了本溪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