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题:在数据分析中追踪2015年高考热点
2015-06-18柴天虎
柴天虎
一、近四年高考物理实验命题分析
下表为近四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卷Ⅰ的考查情况统计,本文将以此为基础,综合近年各地高考命题情况,分析2015年高考物理实验的命题热点和应考措施。
年份 题号、分值 考查范围 实验内容 考查要点
2011 22(5分) 电学 测量微安表头A的内阻 实验原理理解
23(10分) 力学 测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原理理解、实验数据处理
2012 22(6分) 力学 螺旋测微器读数 基本仪器读数
23(9分) 磁学 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并判定其方向 实验原理理解、连电路图
2013 22(7分) 力学 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间动摩擦因数 实验原理理解、基本仪器读数、误差分析
23(8分) 电学 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 实验原理理解、基本仪器操作、读数
2014 22(6分) 力学 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 实验原理理解、误差分析、方案改进
23(9分) 电学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原理理解、实验数据读取与处理
对其他各地高考试卷进行同样的分析,可发现实验部分的分值或略有偏差,但实行新课标高考以来,各地高考卷中物理实验部分的共性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多采用“一力一电”的考查形式,考查热点相近。热点主要集中在:
1.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2.纸带类问题(相关力学实验4个);3.弹簧、橡皮条类力学问题;4.电学基本实验和创新类实验。
二、2015年高考临考策略
热点一: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
基本仪器类问题算得上是实验部分的送分题。有条件的同学可参照高考的要求,在考前两周把这些基本仪器动手操作几次;条件不足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典型的考题检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保证基本分到手。
【例1】(1)(2012新课标)某同学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金属板的厚度。该螺旋测微器校零时的示数如图1所示,测量金属板厚度时的示数如图2所示。图1所示读数为 mm,图2所示读数为 mm,所测金属板的厚度为 mm。
图1 图2
(2)(2014福建)某同学测定一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示数如图3、图4所示,则该金属杆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 cm和 mm。
图3 图4
(3)用多用电表的电阻“×10”挡,按正确的操作步骤测某电阻,表盘的示数如图5所示,则该电阻的阻值约为 Ω。
(4)图6中电阻箱的读数为 Ω。
图5 图6
解析:(1)根据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规则,读数=固定刻度(注意半毫米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要估读到下一位)×0.01mm,图1所示读数为0.010mm,图2所示读数为6.870mm,所测金属板的厚度为6.870mm- 0.010 mm =6.860 mm。
(2)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mm,读数时需要估读,根据图3可知,金属杆的长度为60.10mm。游标卡尺测量长度时不需要估读,先看游标尺是10分度、20分度,还是50分度的,确定游标尺的精度,如若为20分度则精度为。读数方法:先从主尺上读出完整的厘米和完整的毫米,再看游标尺除零刻线外第几条刻线与主尺对齐,若是第n条,就用n乘该游标尺的精度。读数=主尺刻度(完整的厘米和毫米)+ n×精度。此游标尺的分度值是0.02mm,所以金属杆的直径为4mm+10×0.02mm=4.20mm。
(3)多用电表测电阻不需要估读。用多用电表测电阻的方法:电阻的测量值=表的示数×倍率。故图5的读数为22×10Ω=220Ω。
(4)电阻箱的读数方法:将每个旋钮上指针所指的数值(都为整数)乘以各自的倍率,从最高位依次往下读,即可得到电阻箱的实际阻值。故图6的读数为84580.2Ω。
热点二:纸带类问题(相关力学实验4个)
必考部分的6个力学实验中,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或验证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均涉及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在最后冲刺阶段,可根据其共性将它们进行整合,提高单位时间的复习效益。
看清题干要求,是选“正确”还是“错误”,是“属于”还是“不属于”,搞清楚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联方式。关联方式是最能考查学生做题的仔细认真程度,由于不认真审清题干要求,很多同学错失此题分数。
(三)选择题三
1.学会利用此题选项,帮助自己全面理解文段内容
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可将该题提到最前面来做。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有三项表述正确的选项,这些选项中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读文本。
2.了解人物传记的相关写作套路,熟悉相关术语
人物传记这两年较为流行,《二十四史》是重点,有时也会从其他经史子集中选择与人物相关的文章。通过某一历史人物来阐发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倡导并弘扬真善美。与当今热点结合,如“反腐倡廉”“节俭实干”“重视传统文化”“理想抱负”“爱国奉献”等信息我们都要重视。
如2014年高考湖北卷选择的“勤政爱民的吴德基”,2015年武汉二月调考选择的“机智、善谋略的谭忠”,2015年第二次八校联考选择的“廉洁、谨敬的羊玄保”,都是通过典型事件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3.认真查对原文,注重细节表述
选项一般都是对文中信息直述或转述,在判断这些选项正误时,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将原句和选项进行比对,判断是否一致,切不可凭主观臆测,妄下断论。不是判断外在句式是否和原文一致,而是判断表述的内容是否和原文一致。
在具体判断过程中,抓住细节的相关描述。人物时间错位、关键词语理解有误、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是高考最常设置的错误点。
【例6】(2014年高考湖北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 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 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 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分析:C项“会没有人代为赔偿”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德基说“谁当代偿耶?”,意思是说这事的后果比较难处理,但并不是说没有人来赔偿。
【例7】(2015年湖北第二次八校联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羊玄保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颖悟通达,所以深受府公王弘器重,在后者的帮助下,玄保很快就入朝当了黄门侍郎。
B.羊玄保到宣城任太守,认为前任太守刘式之为宣城订立的官吏对付叛逃的政策,是很不恰当的。
C.孝武帝入京讨伐刘劭,朝中人士大多向南逃走,刘劭把官员全部召集过来加以威胁,只有羊玄保面不改色。
D.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不谋求钱财利益,治家俭省微薄,这是他被宋历任皇帝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析:A项 “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会悟通达”说的是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羊玄保受王弘器重是因为“宽宏美好的声望”。
(四)文言文翻译
1.储备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实词是重点,虚词是难点。翻译中涉及的作为得分点的文言实词一般都会呈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今义罕用”等特点,翻译中应高度关注。
【例8】(2012年高考北京卷)
原文: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译文: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的名声,士大夫都喜欢与李疑交往。
句中有两个考查点“用”“多”,分别解释为“因为”“称赞”,都是在现代汉语中非常罕见的义项,但在古汉语中却很常见,因此受到命题人高度青睐。2014年湖北卷“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2014年浙江卷“盖其性所多也(多:称赞、赞美)”均涉及“多”这一特殊实词。
储备重点实词要注意分类,如常见授予官职的词语“征、辟、荐、举、拜、选、除、授、赏、封、起、察、仕、仕宦、仕进”等,还有表示降低官职“左迁”,罢免官职“罢、黜”,提升官职“擢、超擢、累迁”,转任官职“转、徙、调”,兼任代理官职“假、兼、领、摄”以及辞去官职“乞骸骨、致仕”等一系列实词,均可分门别类积累。再如“侪、辈、属、等”附在人称代词后边表示多数,但它们不完全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这些、等等、一批”的意思。
文言虚词是用来表达文言句式中的时间、程度、频率、范围、语气等,对文言句意表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高度关注。考生应将考纲要求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背得滚瓜烂熟才行。
2.储备完整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翻译中最重要的得分点之一。包括常式句、变式句和固定句式。
常式句包括判断句(有“者、也”做标志以及没有判断句标志的)、被动句(见、于、为、被、“见……于”、“为……所”为标志以及意念上的被动)、疑问句、省略句(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等应补充出来)等,翻译时应将句式特点反映出来。这里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标点符号也不可马虎,疑问句末必须加上问号,不可一逗到底。
【例9】(2014年高考浙江卷)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画线句子为: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在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要补上主语“他”,宾语“人才”。参考译文为:(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变式句比较复杂,包括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前置;“唯+宾语+是+动词”结构中宾语前置;“之”起提宾作用,将宾语提前)、状语后置(注意“以”或“于”介词标志)、定语后置(见到“者”字,排除判断句句式,可能为定语后置,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另有“之”字为定语后置标志的,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等几种情况需要明辨,并在文言翻译时将倒装的句子成分放回相应的位置。
【例10】(2014年高考湖南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画线句子为: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分析:明代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中有“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这是典型的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能不易其志者缙绅”,翻译为“(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 这里面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本句译为“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做官的人)”,与之类似。
固定句式需要高度关注,如“……之谓也(说的就是……)”“无以……(没有用来……的……)”“有以……(有用来……的……)”“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无乃……(恐怕、只怕)”“得无……乎(能不……吗;能没有……吗;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奈/若……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等固定翻译,需要熟练掌握。
【例11】(2014年高考浙江卷)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画线句子为: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分析:翻译时要抓住“奈何……欤”这一固定句式,本句译为“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3.掌握几种特别技巧
翻译基本原则是直译,要求文言字词句要全部落实,还要达到“信达雅”的要求,常规方法可归结为五个字:留删换调补。“留”就是文句中的朝代、年号、官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直接保留。“删”是指发语词、具有语法功能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以及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中的衬词等直接删除。“换”就是将古代说法替换为现代说法、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等。“调”(tiáo)主要就变式句而言,像倒装句中前置的宾语放到谓语后、后置的状语放到谓语前、后置的定语放到中心语前、前置的谓语放到主语后。“补”,则是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除此常规手段,还应掌握几种特别技巧:
(1)同位语义推测。很多时候,文言文中相同相似的句子成对或成组出现,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句子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词性一般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2012年高考湖北卷中有一句,“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文句中“上”“ 下”“ 不足”“ 有余”相对,“山涛”“魏舒”为人名,剩下“方”“比”相对,那么“方”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就是“与……相比”的意思。再如《虞美人》中“雕栏玉砌”一词,“雕”“玉”都是作定语的,分别修饰“栏”“砌”。“ 栏”很好理解,就是栏杆;根据同位判断,“砌”也应该是个名词,不能是动词,具体意思是“台阶”。整个短语可理解为“精雕细刻的栏杆和玉石做的台阶”。
(2)利用语境推测。文言文的语境简单理解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是受语境制约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种制约也是一种提示,整句整篇都在讲这个意思,一词一句还弄不明白吗?
【例12】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已,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分析:这一段中“弄璋”“弄瓦”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从整个文段来看,岑郡侯的一位夫人“有娠”,就是怀孕了,“璋也弄”“瓦也弄”,后文又有“双生一男一女”之句,可知整个文段在谈论生男生女的事,结果生了一男一女龙凤胎。综合整段文字语境,“弄璋”“弄瓦”分别表达的就是“生男孩”“生女孩”的意思。
(3)借用成语推测。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有广泛应用,但其历史还是在文言文中,是文言语句、历史典故等的高度浓缩,具有浓厚的文言色彩。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在成语中均有体现,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其古义在成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厉兵秣马,实为“砺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做好战斗准备。“厉”“ 秣”之意在这一成语中都可掌握。“郑人买履”与“如履薄冰”中的“履”分别为名词鞋和动词踏的意思。而像“赴汤蹈火、屡试不爽、不刊之论、付诸东流、贻笑大方、不速之客、祸起萧墙”等成语中的“汤(热水、开水)”“爽(差错)”“刊(更改)”“诸(之于)”“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内行人)”“速(招致)”“萧墙(家里、内部)”等都是文言文翻译中的热点,值得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