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之茗
2015-06-18王倩
王倩
甲午之深秋,植被由金黄渐次衰淡。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日子,两个父亲在北京顺义后沙峪一处白色建筑顶层露台上相谈。阳光在平台被秋风驱赶,有些凉意的一个小时,好在温暖犹存。两人相聊甚欢后,一片落叶悠然而风动。此际,一扇心窗慢慢开启,而一卷图书已然开笔在培德书院。此时正值罗马湖垂钓之季,两位父亲,曾国俊先生(书院院长)与我,在各自脑海中静静期待一个萌动已久的计划,为中华传统文明传薪之系列课程逐渐列入岁末日程表。
国人经常将片刻之时光消耗用一些美丽的生活方式来形容,让人不觉顿生怜爱。例如“一炷香的时间”“一盏茶的工夫”。而当你看到这样的文字,一扇袅袅香云之屏风,一案静暖风炉尤燃的茶席,一个温和款款的女子,一位敦敏谆厚之友人,甚至一只懒得昏昏欲睡的秋虫……这个画面油然而生,任由时间流走,惹得我们万般流连。我们就在这样一个语境里长大,随着香云茶息日日静好,去除劳顿之身,释放本性天真,静观自我。女为坤德温婉,男擎丈夫天地,然此国家厚土深沉全在这文代代相承。承一种生息一种眷顾一种有方式自然之生命。基于这一炷香又一盏茶,生一池墨展一卷素帛,舔一笔浓情又闲琴山居。烹泉吹香茗,即落墨纸上,“水墨之茗”冬季中华文化体验课程由此展开。
“水墨之茗”课程邀请函,我以水墨绘画为媒介,邀约老师一起品研。课程中大家每次以两位相和,或以主辅,以水墨写意为轴线,动静相宜,展开传统文化之生态画卷。这个课程利用培德书院文房茶室手工坊为空间,以笔墨纸砚印色文房六项为门径,向学生推广一种人文艺术生活,锄倒一切藩篱,从而建立一个“无墙博物馆”,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细节静处,遵生修葺于心,观照自我,默默相容。
水墨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与生活相关的大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传统手工、材料资源、应用途径与器物,又引申到人居建筑、饮食、音乐、读书、书写等细节之呈现。而这个呈现本身是对一个生活方式的示范、传播与认同。因此,水墨之茗不但是书画的学习,学生与老师间保持合理的共享空间,老师间互为师友,在课程中一问一答相映起辉,共操笔墨,同品山茗,又解文字,上溯远古,集石土研磨和胶以分自然颜色而染,相融水墨之山势高下,辅述植被生理草木存性,人在其间,上迎乾宇俯察地支,引茶说达休生之功课,焚香释礼,录和香药方以调身心,以国医入课,复观自身心气息,运用调息法研砚察心之平仄。在冬季课程中,我们借节气之理,古学与每个人身心对话。如果说茶香之理修习为养性之柔顺,那么金石之法是用来聚增决断之阳刚气势,剑道入书法是解身心手之协调并喻剑心品正。诸课程在书院空间内分成数期安排,由甲午冬至阴阳交替之际开始。书院同仁一致努力,使第一期课程生机勃勃,学生、众师友互动启发良多。在此蓬勃之势上,接踵第二期,恰逢2015年新年元旦,师友相聚又计划了一幕典礼,是名“故土”以纪元年,此同样以周礼入课。学生元旦一早即兴致勃勃,静集草坪。时,礼师击鼓鸣钟,众人序列参伍,又礼师宣唱敬天地社稷,茶敬天宇四方,师生共礼以示。典礼场聚正气,将众人引至礼乐同昌的心境,为第二期甚至整个书院授学示范了一次行为国学。
水墨之茗课程在培德书院诸同仁师友呵护中逐渐丰满。在每期最后一天都会安排作品展。经过学生的布置,书院二层展厅硕果累累。除书画长卷外,每个人的手工制笔手工制香制纸制色均是展品。学生们自行布展,用自用之文房器物、家具规矩若干书房空间,令众人喜爱。器物之赏均由于使用习惯,学生通过对传统书斋用品从制作到运用,又在书院工坊中与工坊手工艺大家亲临习课对话。大师讲植物、山场,列手艺传承,动静相融之课程一期一会,展现每个人心目中的一个人文中国。
冬至已过半旬,眼看大寒将至,我在北京的山院依旧是一个暖冬。正午阳光照在院里,夫人沏了一壶来自云南的普洱,两人围炉品茗。昨日她正研习中医脉学。自她习中医学始我便从她的琴音中体会调理身心之理。聊到水墨,我们从器物赏、文明聚落、水墨方法论一直说到行为之道:笔意,中直不曲力出心意,鉴人见己。墨材,身出刚拙法而不炫,修身平静。纸本,纵横交织只留素德,合作美学。砚品,形纳山海复以成基,有容乃大。印信,丹心共识箴言诚品,传行养正。色风,砚砺千山道接交融,放情绚烂。
犹如这山茶味道,国学万千山谷享之一生,而水墨绘事一道只于此万千山谷一小溪涧,同文学书道医道武道香道等等汇成我民众故土之江海精神。而微言之则如一处生活之道,绵绵若存之四时,淡淡融情于表里。
此时远处的城郭上洒了一脊金色。日渐黄昏,北方的山村已然炊烟袅袅,寒雀稀飞。夫人说此际应该更寒了。一阵山风摇着院窗。“真有些凉了”,我哈着手说。山院留不住阳光,满壑的枯枝似乎等待着一个初春来临。
写到此处正欲搁笔。口袋里电话响了。那一头的是曾先生,邀我们一起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