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经典,洞见圣人

2015-06-18张真

醒狮国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出众读经圣贤

张真

读经的问题是近一百年间才产生的问题,因为在之前,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

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那他首先要对成功有一个基本的思考和界定。成功不是稀里糊涂就能做到的:让人成为人,让生命之花绽放。不论是牡丹花还是菊花,开放了就是成功,而不在于它被卖到谁家。不是说有钱人买了这朵花,它就成功了,没钱的人买了这朵花,它就不成功;或者说没人把它拿走,它在大自然中自然地绽放就叫不成功,不是这样的。但是今天,我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这朵花被人掐走才叫成功。不是很奇怪吗?所以我们要回到生命那个本然去看待问题。

经典本身不是家园——经典是通人、达人、君子所留下来的,可以辅助我们寻找家园的路标。假如说,我们有个心灵家园所在,你需要回去。就要寻找一条路径,此路径即是“道”。因为你还在你身上,只是你不知道你是谁了,或者你误认为你是谁,如此而已。所以当我们演说时,不得不画一个辅助线试图让大家明白。用文字打比方,就可能被这个比方给迷误了,你一直以为好像有一段距离,这是第一要消除的。第二,脏了要擦干净,只是比喻。心要像镜子,这都是比喻。但是你不能真的那么以为。所有圣人的经典中都有大量的比方,你要直指他的比方为知,就会对经典本身产生迷恋,一旦对经典本身产生迷恋,以为读了《道德经》,我就能获得能量;读了《圣经》,我就能获得上帝的庇护;读了《金刚经》,我就……这些都是作怪!我们对经典有无上的敬畏感,这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要拿这敬畏感作为条件:我们有这种敬畏感,它就能给我力量。一定要纯粹!你趴在祖先坟前磕头,不是真的祖先在那土地里,但是你必须真的当他在土地里,以表达你的敬畏感。

我们为什么要对先贤磕头?中国人都知道“祭神如神在”,孔子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他真的不是让你迷信,但是你必须得要有信仰。信仰与迷信没关系。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我信自己。”你信自己,那么你自己是谁啊?那就叫迷信。你自己是个虚空无主体的人,你怎么叫信自己,无非信自己的情绪。只要拍着胸脯说“我信自己”,你这一生将过得非常不堪,会被自己耍得晕头转向。那不是一个大丈夫表明自己有丈夫气的话,恰恰是一个狂徒的妄言。事实上,的确每个人必须信自己,但是那个“自己”必须是见独的自己,所谓宇宙间光条条、赤裸裸、独一不二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与宇宙同大的“我”——就不是肉身所控制的东西了。问题是一般人有没有那个能力找见那个自己?所以要有无上的敬畏感:敬畏生命,敬畏任何一物。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弟子“祭神如神在”!你必须知道,在宗庙中祭祀的时候神在。出去的时候可以忘掉,甚至你可以不进去拜他,但是你不能在祭祀的时候,一边磕头一边嘴里叽里咕噜地说我才不信这一套呢!你要么不干这事,你要是干这事,就真诚干这个事,这就是儒家所说的“诚”的功夫。

“精诚所至,金石可镂”这话绝对不是虚的。读经也是如此。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早你教他说废话也是教,你教他读经也是教。就像一个空隙,填什么都是填。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之所以欲望越来越多,是因为他的想法越来越多,他已经可以启动思维了。当他开始启动思维的时候,他只有把曾经装在肚子里的经验自己拿去琢磨。如果你之前装的都是废话,他就只能去琢磨废话;如果你之前装的是圣贤的东西,他总会琢磨琢磨圣贤的,圣贤那些直击人心的语言就会越琢磨越有味道。这就是为什么古代那些圣人,小时候思维方式就不一样。

你一定要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要想有出众的人生,你就必须有出众的思维。思维不出众,老梦想有出众的结果,怎么可能呢?成功的人,思维一定出众,王阳明科考没有考上。一般人没考上都在那里难过、羞愧。王阳明那时候还年轻,就说:“人皆以不及第为耻,吾独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同样都年轻过,为什么他能这样想,你不能这样想?一般人是以外在的考不上为耻辱,他却说,我考不上说明我没有本事,如果我因为考不上,我就开始动心了,就开始糊涂了,这才是耻辱。随便地动所谓的荣耻之心,那说明你晃荡。梁漱溟的父亲,在梁漱溟第一次没考上的时候说:“恭喜你了,儿子!你若不幸考上秀才,你一条腿就没有了;你若中了举人,四肢就砍掉了;你要是最不幸,中了状元,你就成了植物人了。”这……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所谓“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那就是不随波逐流,不媚俗,不从众,也不刻意地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

“圣人求同”,看历代圣贤是怎么干的,要朝那里靠近,而不是和俗众靠近。朝圣贤靠近,才有众生。朝流俗靠近,就既没有流俗,也没有圣贤。我们今天的教育,已经让老的不知道自己是老的,少的不知道自己是少的。孔子说“十五志学而不志于谷”,我们要怵然觉得:我十五岁应该干嘛?我十五岁的时候满脑子在想着怎么能考上重点中学。然后,孔子说不志于谷,你再想想,你志于什么?不就是志于后来能找个好工作,志于谷吗?你突然发现你和圣人已经远离了。这个时候会出现这么一个状况:要么是孔子错了,要么就是你错了。如果还承认孔子安排的是对的,你就要想想,你和他不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三十而立”。我们如果把“三十而立”理解为:我们已经三十岁了,我们要能养家了。那叫什么立?无论你是九岁能混饭吃,还是三十岁,或者是八十岁,都与你的志向无关,那都是混饭吃。这个“立”,是人格立起来了!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了。这是十五年志学的结果。十五年志于道,直击生命的本然。用十五年的时间,十五岁到三十岁,才差不多知道自己是谁。立志了,这个人算是立起来了,不是匍匐在地上,不是别人说啥,你都情绪上地说好或者不好。我心情快活的时候,别人说什么我都觉得对;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别人说什么我都说不对。这叫立得住吗?立不住头脑和灵魂,立不住心。这个“立”,就是后来张载说的,立心!三十岁知道自己是谁。立心,能够独立思考,四十岁才能不惑。这不惑就是不糊涂了。用十年的时间善护,善护着自己的本心。终于有一颗正心了,我知道我是谁了。所谓“不惑”,就是你知道,上对父母应该怎么办,中对兄弟应该怎么办,下对晚辈应该怎么办。对自己,该干嘛不该干嘛,你知道该怎么办。什么是你要的,什么是你不要的,你很清楚。再过十年,“五十而知天命”。今天的人也大言不惭地说我五十了,知天命之年。这话怎么好意思说?那是孔子说的,哪是你用的呢?真是胡乱贴标签。什么叫“知天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是立自己的心,“不惑”是知道自己该怎么混,遇到事该怎么处理。但这只是在人世间。到五十岁才知道天地和我们是一体的啊!知道我命与天,天命不是我想死就死,想活就活。你就知道什么叫有你不可控制的东西。你不至于傲慢到“哎呀,天奈我何”!你的命归天管,你不要挣扎。你既不要绝望,也不要亢奋。这天命,不是被动,也不是主动,既有使然、使命,也有天命,因为你的命是天给的。但是我们一般人却认为命是我们自己的。这关一定要破掉!如果你以为是你自己的,你就会自杀。你觉得你可以处理你的命,这是该天杀的。你怎么有权利去处理你的命呢?你得要诚惶诚恐地尊重你的命,重命而不轻死,所谓“尊生而重命”,但是重命不等于贪生。这才叫知天命。你知道你的每一天都是上天给的,但是你绝不贪生,也不找死。

读经,是重新聆听圣人的教诲。多一个按照圣人教诲行事的人,这世界就多一个君子,多一个君子,就会少一个小人。这也是一个人心阵地的抢夺战。这就是今天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这么多同仁重启书院之教。这是一个人心的抢救战,而且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出众读经圣贤
汉字故事之圣贤的寂寞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境随心转是圣贤
服务上万名养殖户!一个单品销量100万,这位经销商为何如此出众?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修身
生查子
本月推荐
本月推荐
喝茶聊天聊“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