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一“点”将人写深写透
2015-06-17张坤
张坤
同学们都写过写人的作文,但很多文章读了之后总是感到人物特点不鲜明,人物性格不突出,人物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如何在作文中也写出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呢?相信你读了下面这篇小小说之后,一定会有所启发。
立 正
◎许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
“我看你要为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哪!”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这个迷信的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你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就马上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来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或一听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了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真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也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一九四八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军队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竟遇到了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示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办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问。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被打发回了家。
时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了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毛病没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儿就要他的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办法。这时,我情不自禁地说:“你这辈子,算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哪!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选自《百花园》)
作文中如何把人物写活?如何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很多同学关注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小小说《立正》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立正》写人,采取突出人物个性特征,也就是说把人物个性极端化、绝对化;或者说,把个性特征浓缩凝聚到一个点上,把这一个点写足写透,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独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人物也就写活了。作品围绕着一个被俘的国民党连长,一听到蒋介石的名字就立正来写。选材独特,人物性格也独特,个性特征的凝聚点更独特。“‘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蒋介石你就立正?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又一个立正,说明他前面已经立正过了。“‘就凭你对蒋介石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一会儿工夫,一连三个立正。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三个立正,新奇,好笑,又好气。不仅表现了人物个性,也一下子抓住了读者。读者不禁要问,一边遭批评、训斥,一边还要立正,这人怎么这样?作品接下去介绍了背景,我们明白了他是被打成这个样子的,完全是条件反射,他虽然也想改,但办不到。真实,可信。
写到这里,人物个性已比较鲜明,作者可以写人物的其他侧面,或从其他特征上进行开掘。但作者没有这样,而是紧紧围绕“立正”这个点写下去。三十年后,两人又见面了。“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是因为“立正”,让“红卫兵”给打的。老毛病害人非浅啊!到此为止,作品构思趋完整,可以收笔了。但作者又续写了一笔:“‘你这辈子,算叫蒋介石给坑啦!天哪!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立正的姿势。”这一笔,可谓神来之笔,不仅首尾相应,也是对人物个性化的一个深化,可以说这一笔算是把“一提蒋介石就立正”这一点写足写透了。此时,你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你会深深同情人物的不幸命运,你会为人物感到悲哀。
关于“立正”这一凝聚点,作者很可能进行了夸张,生活中未必如此,但正是由于这一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或者说性格的极端描写,我们才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鲜明的形象。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写深写透,这是写人的一个事半功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当然,《立正》之所以成为名篇,与作品的语言、细节、构思和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功力是分不开的。
这里讲的抓住一个动人的“亮点”就是一种巧妙的构思方法。一般地写这类文章,同学们都喜欢求全,写他的思想好,写他的行为好,写他的语言好,写他在一次特殊事件中表现优异……不错,是可以这样写。但老是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单调、陈旧了。而抓住一个动人的“亮点”则与此相反,略去一般性的内容,而将最为精彩的一幕扩写、放大,使其焕发出更为迷人的色彩。当然,你抓住了这个“亮点”必须有三大特征:(1)具有典型意义,即这一“点”能反映出一个“面”,能揭示出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本质,如同一滴水,能反应太阳的光辉;(2)具有新鲜的特色,即这一“点”是一个新“点”,在你的心海上是翻起的一朵新颖的浪花,旧则无味;(3)以小见大,一片微笑,一句话语,一个细节,都是一个“点”,能够具有窥一斑见全豹的审美价值,能够催人联想,能够使读者由这个“小”处而生发出一个“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