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戏博物馆看《琵琶记》
2015-06-17谢雍君
谢雍君
江南五月,春色正浓。
在温州,朔门四营堂巷如同隔世的桃花源,清雅、幽静。南戏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在它周围,高楼林立,不远处的百里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从这个春天开始,每逢周末,华灯初上之时,从南戏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就会飘出悠扬的笛声和喧闹的锣鼓声,“南戏印象”系列剧目在这里上演。
一卷幽帘之下,流转着八百年的南戏
提到南戏,人们总会想起陆游的那“身后是非谁管得,满城争唱蔡中郎”诗句,想起九山湖畔九山书会里那些编写戏文的才人,想起那位罗裙包土筑坟、身背琵琶千里寻夫的赵五娘……
在中国戏曲史上,南戏被誉为“南曲之祖”,其在明中叶孕育产生的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流布到全国各地,与地方的语音语调、音乐腔调相结合,形成不同地域色彩的声腔剧种,催生了中国戏曲园地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的艺术体制和剧本规范,被明清传奇所继承和完善,为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作为南戏的发源地,有太多的故事和典故与温州有关:最早的南戏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温州戏文”;温州江心寺恶僧祖杰强占民女,残害百姓,作恶多端,被写成戏文后广为流传,终被法办;南戏经典之作《琵琶记》由瑞安人高则诚创作,等等。
温州,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去温州旅游的人,都想了解这个城市所记忆的历史以及它的珍贵遗存。南戏博物馆满足了人们心中的这个愿望。
南戏博物馆的前身为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益康钱庄,原是温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钱庄。
钱庄坐北朝南,正屋为三层楼房,外立面装饰为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是传统的五间二进式合院民居,属于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2012年,经过修缮后,钱庄辟为南戏博物馆,一楼二楼设有不同的展厅,分南戏的历史、高则诚的创作、南戏经典剧目,以及南戏的人物造型、南戏戏服、伴奏乐器等等,还有两三个模拟温州民间古戏台的缩微戏台。
博物馆虽小但很精致,百年老宅蕴涵的典雅氤氲,与南戏艺术的古典气质和谐相宜,参观者徜徉在展厅里,刚刚见到的是百年前的雕梁画栋,一转身就是八百年前的箫音笛韵,时光如此流转,让人简直不知身在何处。
2015新年伊始,温州市文化部门斥资对博物馆原有的庭院重新设计,改造成为三面观的小戏台,使它成为拥有50个座位、软硬件设施齐备的小剧场。半遮半掩的竹帘,不新不旧的座椅,自由推拉的屏风,使这个小剧场显示出与普通演出场所不同的品格,甚至与北京的一些小剧场也有所不同,它是为“南戏印象”系列剧目量身定做的仿明清时期庭院式演出场所。
《琵琶记》:“南戏印象”盛宴的头道佳肴
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温州市戏剧发展促进会、永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品,温州市艺术研究所、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永嘉昆剧团联合制作,施小琴编写、翁国生导演的《南戏印象·琵琶记》于2月10日在博物馆作了一场华丽的“戏曲秀”。
“南戏印象”如南戏与百年老宅邂逅后擦出的艺术火花,为温州地区的市民观众展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永昆《琵琶记》是其中的第一道菜,具有浓郁南戏传统风味。
《琵琶记》为瑞安人高则诚所作,原本有42出,明清时期经常在舞台演出,戏曲选本《群音类选》《南音三籁》《缀白裘》等收录有不少折子戏。这次创作时,施小琴以介绍南戏知识为背景,结合永嘉昆剧团整理新编《琵琶记》中具有代表性的三折经典,编写了《吃饭吃糠》《辞朝拒婚》《描容上坟》,并专门仿写一段温州鼓词《赵贞女与蔡二郎》,在重现南戏经典折子的同时,为观众展现了鼓词《赵贞女与蔡二郎》作为《琵琶记》素材之原汁原味。导演翁国生设计的源于古代俳优的一净一丑人物,对全场的情节和内容加以串连与推进,在凄苦的悲剧场景里,时不时穿插一段诙谐、幽默的情景,令人莞然。
作为永昆《琵琶记》驻场演出博物馆,凭借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形式,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打破了传统博物馆静态的展览模式,在单纯的文字、实物的说教之外增加了活态的表演呈现,将静态的南戏文物展示与动态的昆曲演出作了一次综合、联动的尝试,很好地满足了市民观众对南戏文化的需求和好奇。
到场观众欣赏到的不仅是永昆经典折子的演出,而且经历了一次温州民间文化的熏陶和体验:在一净一丑的捧哏逗哏中,领略了南戏的历史和剧目;在一生一旦的悲欢离合中,品尝了永昆的独特韵味。除了昆曲,观众还会欣赏到温州著名词师的鼓词表演。这种庭院式小剧场的演出活动,不仅为观众营造了浓郁的宋代文化情调,而且体现出温州传统艺术的源远流长。
一般来说,观众到剧场观演,允许活动的空间是有限的,主要以席位空间为主,其他都是不允许参观、走动的,比如后台和化妆间。在观众眼里,后台是演职员的私密空间。正因为禁限、私密,观众对它们反而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比如演员是如何化妆的,那些道具近距离接触会有何种质感等。
《琵琶记》则采用开放式的观赏形式,在演出前,观众除了参观博物馆里的橱窗和实物展览,还可以走进化妆间,观看演员化妆,参观道具间,了解戏曲演出前的全过程。而且演出时,与大剧场舞台上传统的上下场不同,演员会从不同方位出现在台上,时前时后,时左时右,时近时远,加上琵琶、笛子、洞箫三位演奏员或在舞台正中间出现,或在二楼阳台出现,或在舞台二道幕后出现,导演采用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现代舞台表现方式,让观众在传统的庭院式剧场里,体味到当代最前卫的舞台观剧感受。
南戏博物馆好戏连台
永昆《琵琶记》之后,驻场演出活动还会推出南戏经典系列,由温州的瓯剧、越剧等剧种来演绎南戏剧目,如《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洗马桥》等。
南戏是温州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大多数市民对于它是陌生的、有隔阂的。现在这种开放式的观赏模式,极大地缩小了温州市民与传统文化、与南戏文化的距离,让他们以视觉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在南戏博物馆建立之前,到温州旅游的人,会感叹无以寻觅南戏的踪影。现在,温州人不仅可以相邀亲朋好友到南戏博物馆坐坐,看看《琵琶记》,还可以大方地约请外地朋友来温州看戏。南戏博物馆已成为温州本地人、外地游客看戏聊天的场所,成为温州人的会客厅堂。
四营堂巷本是条寻常小巷,小巷深处,除了南戏博物馆,还隐藏着朱自清故居。如今,这条小巷变得显赫、不寻常起来,因为南戏博物馆和朱自清故居,它成了温州文化的新地标。
如果你来温州,去南戏博物馆看看“南戏印象”吧。
听着那忽远忽近的笛声,看着那悲喜交集的故事,品着那高山云雾茶,尝着那温州特色糕点,人们仿佛回到了宋元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