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潮南的抗日斗争故事
2015-06-17郑会侠
郑会侠
抗日战争中,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的中华儿女怀着“一寸丹心为报国”的情怀,面对着极其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共汕头、潮阳组织的领导下,无所畏惧地拿起刀和枪,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终于赢得胜利。笔者记录了这两个区的抗日斗争故事,旨在让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抗日救亡皆争先
潮阳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潮青抗”),是其时中共潮阳组织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救亡的进步青年团体。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潮阳(现潮阳区、潮南区)不愿当亡国奴的热血青年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英勇投身抗日救亡。1937年9月,参加汕头市学生义勇军运动的王孟泽回潮阳,与青救会负责人王维礼联系,发动一中、东师的师生参加青救会。是年11月,吴英从北平回到汕头,与潮汕工委负责人李平接上党组织关系后,按照潮汕工委的指示,与马毅友到和平,恢复发展党组织活动,领导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春,成立了和平乡青抗会。1938年1月15日“潮阳县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改名为“潮阳县青年抗敌同志会”。确定潮阳县城青抗会为全县青抗会的代表。全县有区、镇青抗会4个、乡青抗会13个,共有会员1000多人。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潮阳告急。1939年底,“潮青抗”面对逆境,在县工委领导下,主动转入地下活动。抗日烽火锤炼“潮青抗”,广大会员出生入死,有的在战场上、刑场上壮烈牺牲,事迹可歌可泣。
1933年夏,马来西亚共产党员钟萍洲被“英帝”驱逐出境,回到地处大南山的现潮南区两英镇古厝乡。他与方维新等配合,于1937年9月在两英圩礼堂举行“南山青年救亡同志会”成立大会,1938年春,他们根据岭东青抗会议精神,将“南山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改为“南山青年抗敌同志会”,会员发展到2000多人。该会调派骨干组成战时工作队,在两英公园进行军训,组成“南青抗”战时医疗队、募捐队,义演征集慰问品、现金等,转送前方抗日战士。潮阳人民缩衣节食,以特别捐、娱乐捐、购公债、义演义卖、航空救国捐、献金等形式,大力筹赈,踊跃为抗日救亡捐款献物。
侨乡成田摆战场
全面抗战爆发后,潮阳旅外的医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青年学生等,纷纷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有的奔赴疆场,有的担任战地救护工作,有的深入敌后,配合持久抗战。潮阳的华侨、侨眷,与全县人民一道出生入死,抗击日寇,事迹甚多。1945年7月中旬,日军在太平洋节节吃败仗,消息传抵潮阳,人心振奋,日军行为之残忍则有加无减,无恶不作。同月,占据沙陇之日军,鉴于形势日趋不利,撤出该乡。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现潮南区的侨乡成田自卫队奉命截击,自卫队长率队员10余人登上过街碉楼。此时,敌200余人分三路,一由沙陇,一由前面山,一由马沟,包围碉楼。自卫队不因人数悬殊而畏惧,沉着应战。敌军虽挟犀利火力,其伤亡人数则倍之。驻孔溪桥炮楼之杀敌队,在敌人猛攻时,奋不顾身,面不改色,高唱《义勇军进行曲》,高呼“抗战必胜”的口号,乡人闻之钦佩赞叹,迨该碉楼被敌人以干柴焚烧,楼板发烫,火烟袭人,队员仍然不屈不挠,后因弹尽粮绝,他们才被迫坠楼,陷入敌手。翌日被解抵和平桥时,这15位侨乡英勇壮士,钢打铁铸,慷慨就义,“抗战必胜”的口号声于大桥周围回荡,在潮阳侨乡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夫妻捐躯践誓言
在抗日烽火中,出身和平下寨长兜村贫农女儿马雪卿,虽未进学堂,但聪明贤慧,绣花、剪纸、唱潮州歌册均属一流。后到和平地下党组织创办的里美下寨小学就读4年,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端午节,日寇侵占汕头市,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是年秋被评为妇女模范党员,被派往闽西南特委培训班学习,后被组织委派为潮阳县工委妇女委员,工作出色。
1939年8月,其时任潮、普、惠中心县委书记,解放后曾任广东省第一任老促会会长罗天,批准马雪卿与中心县委青年部长蔡耿达结婚。1941年6月,蔡耿达调任中共汕头(敌占区)区委书记,因汕头区委机关未找到合适之址,马雪卿未同行,3个月后,夫妻才一起搞革命活动,还调来陈姆为区委机关作掩护。1942年春,因叛徒刘×出卖,汕头区委机关被日寇破坏,这对革命伴侣及陈姆被捕入狱。开始夫妇同被关押于日伪第5监房,不久蔡耿达被移至第2监房。他们为了抗日救亡,在牢狱里想尽办法发动同时被捕的30多位同志,提出“死罪易过,活罪难当”的口号,坚持绝食斗争,他俩遭受敌人严刑迫供,用尽所有刑具,残酷吊打,直至英勇捐躯。他俩严保组织秘密,守口如瓶,保护了组织和活着的同志,显示了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无产阶级英雄本色,实践了为党奋斗终生的誓言,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西胪军民歼日寇
1943年6月间,驻潮阳县城的日伪军数次到西胪烧杀掳掠,激起乡民的强烈愤慨,他们购置枪械,垒筑工事,为保家卫国誓与日军血战到底。8月13日,驻潮阳县城日军中队长永宽敖幸,率日军30余人和日伪保安队一个连进犯西胪。日军获西胪全民皆兵,严阵以待的情报,不敢轻易进乡,只在外围虚张声势,乱打一阵枪后悻悻撤走。此后,日伪军有10多次再犯西胪,均被当地军民合力歼击,损兵折将,铩羽而归。
日军中队长永宽敖幸不甘失败,恼羞成怒,于1944年5月14日夜,又纠集200多名日伪军,兵分两路再袭西胪,企图血洗,斩草除根。凌晨2时许,一支约150人的伪军抵达西胪的竹林村外,企图待机进袭。永宽敖幸亲自率领日军48名,迂回至西胪背后的桥仔头,趁天黑突袭西胪。早有防备的西胪凤山民众和当地驻军奋起抗击,日伪军偷袭不成仓惶往海边溃退,被英勇的西胪人民围歼在海边塭田的无底烂泥中。进犯竹林村的伪军也被打得仓惶逃命。是役共击毙永宽敖幸等日军49名、伪军多名,俘伪兵5名,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30余支、手枪数支、掷弹筒3具、指挥刀5把,其它物资一批,给日军一次沉重的打击,大振国威,潮阳人民拍手称快。
女校抗日立新功
出身潮阳区和平里美樊厝围的马淑辉和胞妹马岱侬,跟双亲旅居泰国,在家乡念完学业,双亲要其重返泰国,姐妹看到家乡女同胞受封建传统观念束缚,多数人无入学机会,执意兴办启智女校,终得亲人同意,择本族“美祖祠”为校址,自腾“下山虎”屋为教师宿舍,聘13位教师,22岁的马淑辉才华横溢,任校长,办1至6年级,学生200多名,贫苦学生免费。
时逢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师生对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无比愤恨。他们先后聘一批地下党员教师任教,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该女校师生逐步发展成为抗日救亡的一支进步力量。他们为了支援前线战斗,配合乡校党组织破坏公路,阻碍敌人交通运输,学校增设救护课,成立担架队,开展募捐活动,师生日夜赶制棉衣支援前线。有一次,敌机轰炸和平渡口,他们和乡校师生一起前往救护和慰问受伤群众,经严酷斗争锻炼考验,女校学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10多人,有的解放后担任党政领导干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