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言语智慧的“训练场”
2015-06-17王守强
王守强
摘 要:语文课堂应努力营造积极的言语氛围,创造出“智慧的言语环境”,让学生感受领悟到语言的精妙,运用实践语言的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自然的生成。
关键词:语文课堂;言语智慧;解读感悟中内化;活动中外化
一、言语智慧需言语智慧的老师领航
教学《社戏》一文时,我更注重我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和启迪。
导课时,我播放了《秋日的私语》钢琴曲,在舒缓、轻松、自由的音乐中,我陶醉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富有诗情画意、浓郁乡土气息、令人陶醉的一篇小说《社戏》。”
第一课时,我与学生着重欣赏了月夜行船、月下归航两个片段。我是这样过渡的:我仿佛在欣赏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月下图,“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正是作者那一颗灵动的心,才对江南一草一木、一水一月动了感情。不仅如此,平桥村的人民一样如山水、月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说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教完小说《社戏》,我意犹未尽地说:“平桥村真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平桥村的人真好,厚道、热情,同学们,我们应心存感激之心,让爱洒遍每个角落。”
二、言语智慧需要在解读感悟中内化
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却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动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富有激情地告诉学生:莫泊桑是法国小说之王,受到人民的喜欢,他的小说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准确凸现人物性格、气质,这个特点在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了,相信大家一定能收获很多。
下面是发生在课堂中的一个片段:
生:我觉得莫泊桑遣词造句很传神。比如,第九段中“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向一条渔船上的风帆。”这句中“跨”字简洁传神,写出了热情、奔放。(他自信地坐了下去)
师:(我微笑道)这位同学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老师请大家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2:老师,“跨”字不仅看出福楼拜的热情奔放,还能表现福楼拜是这里的主人,与朋友间毫无拘束、随意。
生3:老师,我也有一个发现,“跨”其实与“一步”相照应,这里‘跨不能换成走。
师:(默默地点头)称赞道:“看得真仔细,想得周到。”我继续鼓励道:“还有吗?”
生4:我发现了他的衣裤很肥大,这便于工作,因为他笔耕
不辍……
阅读是学生精神、生命的畅游,是对文本解读、体验、建构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形成语言智慧的过程。案例中学生从“跨”字不仅体会到热情奔放,而且领略到语言的意义和情愫,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重组,知识系统得到重新建构,思维得到拓展,体验得到丰富,言语能力在广度、深度上得到培养,课堂更像学生的“舞台”,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思索、自我表达、相互交流,不经意间言语智慧在提高。
三、言语智慧需要在活动中外化
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有形的知识转化为无形的智慧,课堂就应是活的、新的、宽的,让活动成为学生语言“训练场”。
曾欣赏过一堂语文综合性学习公开课的教学实录,其中有个“奇文共赏”阶段:
师:大家请坐!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请欣赏几段经典的戏曲段子,再请大家谈谈感受!首先请出两位主持人!
主持人1:(微笑)先请大家欣赏京剧《玉堂春》中的精彩唱段《苏三起解》,谢谢!
生1:刚才我听到选段中有二胡、京胡的声音。
主持人2:对,这是京剧的特点,大家还听出什么呢?
生2:唱词是北京口音。
主持人1:不错,京剧形成于北京。
生3:我觉得曲调深邃曲折,而且唱歌的这位女性要表现内心的悲伤!从“未曾开言心内惨”这一句可以听出来!
生4:我觉得这位女性应该是一个社会中下层女性,她应该是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人。
主持人1:听完了黄梅戏《天仙配》选段是不是和刚才京剧《玉堂春》选段感受很不一样?哪位同学来谈谈?
生1:感觉乡土气息很重。
生2:对,像是民间小调,曲调悠扬婉转,优美动人。
主持人1:大家说得都有道理,这段曲子之所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以找到喜爱它的理由。
整节课,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满足中,或抢答、或欣赏、或点评、或表演、或争辩,这是精神焕发、言语得到发展的课堂,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自信智慧的妙答、幸福满足的微笑,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了智者的风采。
四、言语智慧需要在对话中生成
《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为我们诠释了贝多芬的伟大,贝多芬的伟大不仅表现在作为音乐家的卓越成就,更在于作为个體对苦难、厄运的反抗,有人称赞其为“心的英雄”。
我在教学这节课时,为了避免呆板、按部就班的分析过程,重新设计教学。我与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师:(深情地)同学们,音乐不仅仅是音符,更是创作者生命的流露,请大家欣赏《命运》,用耳去听,用心去感受,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陷入了沉思,个个神情凝重,感情的潮水在心中澎湃,在与音乐的“对话”中,他们有很多的话要说。
生1:(激动地说)我听出了一位老人正在与病魔抗争,他不服输,他不向命运低头。
师:你怎么听出来的呢?
生1:在大提琴和各种管弦乐器的演奏下,声音低沉而有力。如滔滔洪水从远方奔来,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力,我感受到了贝多芬仿佛在同厄运作斗争。
师:你感受得真细腻,说得也好,有没有其他同学,还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生2:(自信地说)我还听出了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课堂沸腾起来,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了赞同)
师:(故作吃惊)你怎么听出来的呢?
生3:整首曲子以低沉为主,但低沉之后是美妙的、亲和的。
(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对话的课堂应是宽松的、积极的,民主的空气在教室里荡漾,我们看到课堂中学生想说了,会说了,个个神采飞扬,能言善辩,言辞达意,课堂是学生畅所欲言的课堂,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原生态”的课堂吗?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