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英语写作教学新常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2015-06-17缪晓红
缪晓红
【内容摘要】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应是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以发展学生思辨能力为主线应是高三英语写作教学的新常态。为此高三英语课堂上通过营造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读写话题,注重读写互动反馈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三写作 思辨能力
一、引言
最近从新快网读到一则教育新闻,谈及到大学生集体面试过程中某些外企设置了一考查环节:学生集体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互动讨论,通过对时事话题的探讨,可以看到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诚信以及对个人责任的看法,以此考查学生的英语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并判断其品德及价值观是否与企业精神相契合。由此可见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求凸显学生的思辨能力。从定义上讲,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涉及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也指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分析、辨别、质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英语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样可以通过课堂写作活动和写作实践引导学生的品德及个人价值观取向,培养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以适应未来就业需求。但当下写作课堂上众多写作任务过于简单,写作话题也缺乏一定的思考点,学生对相关写作主题缺乏深度思考。笔者认为高三英语写作课堂应通过课堂思辨活动与文本互动写作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辨能力,这应成为高中英语写作课堂的新常态。写作课堂发展思辨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呢?笔者将结合所教高三年级写作课堂实践做相应的思考。
二、思辨课堂实践与思考
1.思辨在于课堂民主
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创造适合学生思辨能力发生和发展的“课堂土壤”,给学生创造民主而和谐的课堂氛围。李镇西校长(2006)指出民主的课堂应具备以下特征:(1)充满爱心;(2)尊重个性;(3)追求自由;(4)体现平等;(5)重视法制;(6)倡导宽容;(7)讲究妥协;(8)激发创造①。他的这种民主教育理念在语言课堂上是共同的,对我们英语教师组织英语课堂有很大的启发性。在英语课堂上同样如此,有了平等、自由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理应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有了自主权,自然就会积极参与思考,一方面他们在写作课前参与写作话题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与老师共同选出适合自己认知水平的写作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在如此宽容的课堂氛围中易于互动,学生被赋予了充分思考的权利,尤其在写作之前的讨论环节学生间能积极主动地探讨写作话题,师生间更能营造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教与学的氛围。唯有如此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发表创造性观点。民主的课堂,学生易于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乐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因而,确保课堂民主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前提条件。
2.思辨在于话题选择
不是所有的话题都能激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写作实践过程中,写作话题的选择对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潘正凯(2015)提议通过两难话题读写任务的设置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②。笔者认为这样的读写任务适宜在高三英语写作课堂上付诸于实施。英语写作课堂上议论文的写作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批判思维过程,而以两难话题作为写作话题是议论文写作课的主旋律。高三学生的认知水平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积累已发展并达到成熟的水平,因此在写作之前可先挑选出适合发挥学生批判精神的两难话题,创设适合学生写作的情景任务,组织学生写前讨论相关主题,通过讨论与辩论对相应话题作出选择和评价,在此“两难决策”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进一步的发展。此外,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发展还体现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而在写作课堂上还可以提出“问题解决类(how to deal with some problems)”的话题供学生思考写作(见表1话题⑧~⑩)。这些话题选材来源于课本和大学英语四级真题。基于江苏省牛津教材,与学生共同协商,笔者从课本模块9~10课本素材中甄选出如下10选题,具体写作内容安排详情见表1。另外笔者再从近2年(2013~2014)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四次考试中的写作话题选出5个合适的话题,因这些话题具有时效性和示范性,符合高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高三学生生活实际,能有效衔接高中与大学的写作课程。详情见表2。
表1
表2
以上写作活动具有挑战性,读写内容层次性强,能有效激起学生的读写兴趣。所选写作话题涉及到学生的个人体验(家乡名胜,校园活动,朋友,手机控话题,互联网对生活学习的影响力),学生能根据个人生活经历写出活生生的例子,其可写性强。所选写作话题也涉及到人生价值观话题的深层思考(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话题,以此话题让学生思考做小事的重要性),通过该话题写作,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该话题写作让学生感受到了做小事的重要性,这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关于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高考话题和大学四级考试作文真题的时效性和权威性让学生进一步重视写作,这无形中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根据写作教学实践反馈,通过这些话题的讨论与写作,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难题,对某些观点是非曲折作出选择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过实战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其写作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
3.思辨在于评价反馈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江苏省特级教师宗兆宏(2014)指出“设置创造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能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他认为“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准则、标准和自己的个人理解,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或选择,常常没有现成的答案”③。基于此,写作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反馈发展其自身的思辨能力。起始阶段教师可先示范引导,给予学生一定评价导引,抛出相关评价性问题。实战阶段,学生完成习作后,选择恰当的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伙伴,根据自愿原则组成互评小组,开展互动写作评价活动。小组成员间在互换作品之前先根据评价导引和自评要点先自评,再与组内成员交换作品,尝试评价,用红笔圈出精彩的内容,特别圈点出个性化想法的语言表达,再从语言,结构,逻辑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生生、师生课堂互动反馈,学生能对他人作品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要求至少指出1处典型问题并作出修改示范,利用课堂展示卡或写作专用便利贴纸当场整理修改提议。该互评环节活动控制在15分钟之内完成。小组点评之后,由每组组长挑选出一篇习作用于展评汇报,同时组长须委托一名组内成员点评组长的习作。汇报人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所点评作品同时展示修改建议,当遇到相关问题时,汇报人可接受其他小组援助,形成组外互动互评的局面。这个环节安排10分钟的展评时间,一般有4~5组的组长能上台汇报互评情况,每组平均4分钟时间。经过互评环节,小组成员围绕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和组内成员提出的建议进行二次修改,尝试二次写作并记录成长反思日志,分享本次写作得与失。二次写作之后的作品可在下次互评活动之前进行预先展示,优秀习作还可张贴于班级报刊栏目或统一印制用于全班的分享共阅,彼此分享学习成果。此环节用时5分钟,主要用于评改和初步反思。每周安排专门课堂写作时间用于写作的互评与反思活动,针对学生所写内容开展课堂小组评价,每周至少2篇习作用于同学间的互评,重点关注写作的即时反馈。实践证明课堂评价反馈能将写作课的教学重点导向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因而高三英语写作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发展,将此作为写作课堂的新常态将是今后写作教学的长久之计。
【注释】
① 李镇西 著.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1).
② 潘正凯. 依托两难话题读写任务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J]. 中学英语教与学,2014(04):13-17.
③ 宗兆宏. 合理运用思维规律 积极创造教学策略[J]. 中学英语教与学,2014 (11):27-30.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内容的高中英语互动写作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GH49。本文也是江苏省如东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同名)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zrdlx027】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岔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