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的画面如此美丽
2015-06-17杨赟
杨赟
苏教版语文第12册教材中的《如梦令》篇幅很短,词人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意境优美,写景如画,却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在恬静淡雅的画面勾勒中,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了新鲜美丽而又迷人的艺术境界,更给读者以美的感受,使人沉浸在一种清新愉快的感受中。
出示:教材中的插图画面,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
出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谁来说说“争渡”是什么意思?
生:“争渡”就是急着划船的意思。
师:此时词人为什么要急着划船?
生:因为她误入了藕花深处,她迷路了,想赶紧划着船出去。
师:你说的真好,就是这样理解的。你能读出她用力划桨的样子吗?
教学到这里觉得跟自己的教学预设也差不多,原本就这样想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一个女孩子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觉得“争渡”应该是她在和落日比赛划船。
“和落日比赛划船?”这一句回答到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让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词人此时被这落日的美景吸引住了,她不忍落日离她而去,想多看几眼,所以加快速度划船,想和落日赛跑呢。我想用这样的语气来读。
听着孩子的描述和吟诵,我也不禁沉浸在了这样的画面中,的确有可能是这样的一番“争渡”啊,再看看那幅图画,看看孩子们还有什么其他想法,看到其他的画面呢?于是我肯定了那个女孩子的发言,并对孩子们说,大家看着画面想一想,词人还会再和谁一起“争渡”呢?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不过一会就又听到了孩子们不同的声音:
生1:我觉得此时的词人还在和惊起的鸥鹭“争渡”,她看着那一群鸥鹭,一下子也来了兴致,想追赶着它们一同飞行加快了划船的速度。
师:这样的场面是热烈的,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2:我仿佛看到是词人和她的伙伴们在比赛着划船呢,大家都喝了点酒,又沉醉在这美景当中,所以一下子来了兴致,一路欢笑着划桨前行。
师:小伙伴们在“争渡”真是有趣的画面,谁来读。
生3:这被惊起的鸥鹭们怕是也会让小伙伴们吃一惊吧,会不会又一次疯玩起来,又一轮的诗兴、游兴、酒兴呢!
师:这种开心、这种愉悦,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听着孩子们的发言和吟诵,我的眼前也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也不由得和孩子们一起吟诵起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营造有活力的古诗词教学情境
本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教材中的插图画面,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此时词人为什么要急着划船?这一问题抛给了学生,在这样的画面中,学生回答出了“争渡,争渡”,两句重迭,写出作者焦急的心情,在荷花丛中手忙脚乱,拨动船桨寻找归路的神态,而画面的留白之处更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很多的古诗词教学,我们都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气氛,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诵读和优美动听的乐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让学生获得情感的充盈。
(二)真心接触古诗词,启发想象入境悟情,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
在此案例中教师没有像以往那样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理解”的层面上,而是抓住了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发言,珍视学生的发现,启发想象,入境悟情,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更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这样才能入境悟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反复吟诵,直意抒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是需要吟诵的,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本案例中,教师关注了两个地方的朗读训练点,一是“争渡,争渡”,“争渡”的热烈场面,随着学生一次又一次展开的想象,引导学生读出那样的一幅幅画面,读好“争渡争渡”。二是“惊起一滩鸥鹭”。“惊”是表示不期然的、突兀的、突发反应,体现了“争渡”时热烈的场面,一个惊字,也会让人不禁联想,惊起的鸥鹭们怕是也会让小伙伴们吃一惊吧。同时,重视朗读还要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成为了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人佳境,读出层次。
斯宾塞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快乐的。”本案例的教学中,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引导学生欣赏着“争渡”的画面如此美丽,感受着宋词的韵律美、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北小阳光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