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南充:解决致贫关键问题要逗硬

2015-06-17李仲彬

中国扶贫 2015年10期
关键词:着力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李仲彬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朱德元帅的家乡,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同时也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目前全市贫困面仍然较广,还有5个革命老区县、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个省级秦巴山片区县;贫困人口仍然较多,还有1290个贫困村、68.3万贫困人口,占四川省贫困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全市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针对这“两个十分之一”,南充市把扶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和最大民生工程,在全市上下掀起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实现“2018年基本脱贫、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小康”。

切实推进“三个转变”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针对有些地方年年扶、年年贫,始终山河依旧;有些地方看似扶起来了,却是个“抽水机”,一旦政府不投入又马上返贫;有些地方面子好看、里子不行,特别是还有贫困群众住在楼房里等救济等现实问题,南充从三个方面转变观念、厘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了对扶贫攻坚工作规律性的认识。

一是转变“抓扶贫就是给资金”的观念,更加注重源头治贫。过去一些地方一说到扶贫,就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给资金上项目,这种想法和做法没有生命力、不可持续。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南充坚持走“造血式”“开发式”扶贫的路子,瞄准致贫根源,实施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着力从根源上解决长远生计和持续发展问题,实实在在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特别是用好用活中央、省对口帮扶等机遇,更多地从政策层面争取支持,拓展对口帮扶的内涵和外延。

二是转变“抓扶贫就是搞几个示范点”的观念,更加注重稳定脱贫。抓点示范本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但过去一些地方存在“以点盖面”的错误倾向,为了搞点而搞点,搞出的点不可复制、不可推广,解决不了面上的贫困状况。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解决问题出发,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栽“盆景”,不搭“花架子”,通过逐户精准帮扶实现整体脱贫致富,确保老百姓实实在在脱贫、实实在在增收,切实减少返贫率,坚决做到扶一个成一个。

三是转变“抓扶贫就想一口吃个胖娃娃”的观念,更加注重长效扶贫。扶贫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过去一些地方迷信“运动式”“大跃进式”扶贫,总想“吹糠见米”,缺乏“历史的耐心”,结果是狗熊掰棒子、扶一个丢一个。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我们按照“三步走”的目标思路,真正立下愚公之志、打好攻坚战,从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户和最急需办的事入手,每年扎扎实实办一批实事,确保攻坚行动年年都有实际进展,贫困地区年年都有新的变化。

着力抓好“五大工程”

扶贫攻坚要害在“扶”,对象在“贫”,核心是解决“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不应该把扶贫工作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我们把“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找到一条实实在在的增收路子”作为第一要务,统筹推进“五大工程”,以重点带全局,切实增强扶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着力抓好产业扶贫工程。产业是一个地方稳定脱贫的关键,有了产业,才有“造血”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村而异、因人而异,深入研究贫困地区资源优势、人文优势、生态优势,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不搞“一刀切”,力争2018年底每个贫困县有10个规模以上扶贫龙头企业,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覆盖大多数贫困农户的专业合作社,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稳定增收项目,实现贫困人口经营收入人均年增长1000元以上。

二是着力抓好基础扶贫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农村安全饮水等问题仍然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普遍问题。我们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先导性工程,把路、水、电、房等民生工程向贫困村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统筹提升村道公路、“五小水利工程”等生产设施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安全饮水等生活设施水平,切实解决“毛细血管”不完善、“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的问题,力争到2018年实现“三个百分之百”,即实现100%的村通水泥路,实现人畜安全饮水达100%,实现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达100%。

三是着力抓好新村扶贫工程。安居才能乐业,新村建设是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综合性和牵引性工程,但现实情况是,有些地方新村建得不科学、不合理、不实用,片面追求集中,新村建得不像农村,有的甚至成了“空壳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宜散居则散居、宜集中则集中,绝不搞大拆大建,绝不搞“单相思”。工作中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产村相融,保留田园风光,跟进公共服务,完善社区自治,着力建设一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四是着力抓好能力扶贫工程。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中之重。我们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能力素质作为根本的治贫之策,坚持“再穷也不能穷了娃娃读书,再穷也不能让娃娃失学”原则,围绕“每户贫困户有1个以上掌握实用技能的劳动力,有1个以上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力争到2018年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50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30万人。

五是着力抓好民生扶贫工程。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是支撑稳定脱贫的重要内容。现在一些地方由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缺失导致返贫致贫的现象客观存在。我们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新农保和新农合对贫困人口全覆盖,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优先纳入民政生活医疗救助、教育补助、残疾人救助、计生奖扶范围,强化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安排专项资金切实解决农村群众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等问题,实事求是地满足贫困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建立健全“三大机制”

方式方法是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方式方法对路,就会事半功倍;方式方法不当,就会事倍功半。我们通过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有生命力的方式方法,将其上升为制度和政策层面,确保扶贫开发工程成为群众的幸福工程、满意工程。

一是建立需求导向机制。着力扶真贫,从群众需求出发,分市县乡村各层级制定个性化、菜单式、可操作的脱贫方案,做到“五个一”,即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增收致富项目、至少有一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至少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至少有一人享受农村低保、至少有一名对口帮扶人员。着力真扶贫,抓住制约具体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症结问题,有针对性制定解决措施,扭住不放、久久为功。我们扶贫的同志经常到贫困群众家里去走访对接,抽抽叶子烟、喝喝盖碗茶、摆摆龙门阵,真正把问题找准、把情况摸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二是建立精准帮扶机制。站在贫困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就是在扶贫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的基础上,推动扶贫对象精准,落实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保证统一有数、进退有据、应扶尽扶;推动帮扶措施精准,能量化的严格量化,能细化的坚决细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推动资金使用精准,捆绑使用资金,实行项目化管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推动责任落实精准,全面推行驻村帮扶工作队全程参与,推动驻村干部真正驻扎在村、下沉到户,不脱贫不撤组,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三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围绕到2020年稳定脱贫的刚性承诺,倒排工期,强化责任分解,倒逼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重点把好三个环节:一是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市委书记、市长与9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签订扶贫开发目标责任书;二是要求基层干部对贫困情况心中有数,坚决反对和打击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的行为。三是严格落实、严格逗硬(四川当地方言,意为动真格,来真的)目标考核,按照“一事一主体、一主体一责任人”的原则,规划到村、落实到人,做到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到“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确保全市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猜你喜欢

着力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四个着力”让人大履职更出彩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坚持“三个从严” 落实“三个着力”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立足区县抓创建 着力创新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