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设计如何体现交互性
2015-06-17朱爱华
朱爱华
一、引言
《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以下简称为《教学要求》)对阅读的八级要求为: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30万词以上。这个要求在近两年的江苏高考阅读理解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面广量大、时间紧分值大的特点,阅读题的考查成了拉开分差的关键所在,所以进行有效阅读训练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交互”(interaction)意为建立发出信息者、接受信息者及语言环境三边关系的“合作活动”。它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双向交流上。在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紧扣交互性原则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古语云“工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成正相关。这方面本人小有心得,现不揣谫陋,公之于众,意在抛砖引玉。
1.对Reading采取精读策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有老师为了赶进度或急功近利地对Reading采取划短语的做法,以为只要抓住了短语就掌握了整个文章的精髓,譬如在高二上学期要结束时,很多老师对U4M5的Reading: The UN--- bringing everyone together只划短语不理解全文,使得这样一篇实用性强、富含语言点且又可作深度挖掘的文章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孤立地去讲解语言点看似节约了一点时间,实际上让学生脱离文章语境去记忆单词和短语往往味同嚼蜡,反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因为这一做法忽略了教学环境和教学主、客体的实际情况。新教材的特点是与时俱进,Reading尤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用45分钟的时间去完成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策略的技巧把握其实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限时训练,这样既可根据学情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以达到训练效果,又可以让学生在特定语境中巩固短语和句子,还可以让学生对一些好的段落进行背诵形成语感。《教学要求》实施建议中有关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为: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妨以U4M5的Reading为例来看如何采取精读策略。一开头引进一段联合国亲善大使的英文视频(1分36秒),让学生了解世界上贫穷依然存在,联合国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现出来,而为学生所熟悉的一张张亲善大师的笑脸又很好地引入下一个话题:作为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必须具有怎样的素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联合国亲善大使Tang Ning的讲话。可以先通过fast-reading回答三个问题总领全文大意,培养学生略读(skimming)的能力;然后再精读1,2和5段以获得关于联合国的detailed information,训练学生了解重点细节和理解文章结构的基本技能,下表就是一个较好的范例。
通过上表,学生会对联合国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也知道了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WH-questions,number,problems,purposes,goals等。接下来对文章3,4两段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自设问题互问互答。学生能够站在制题者的角度去浏览文章,那么很自然地在解题时就会知道在哪些问题上命题人可以设置一些小小的关卡了。最后出现的Reading Strategy,如何知道作者的态度是favorable还是unfavorable,也是阅读题常常考查到的问题。结合文中出现的语句,来引导学生悟出这个阅读策略也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可见,只有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贯穿交互性原则,才能真正形成畅快淋漓的互动。
2.用高考题对阅读课进行合理补充
因为高考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笔者以为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做一定量难度适宜的高考题,选择一部分质量高的高考题作为阅读课的补充材料。此外,老的高考题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不一定最新的或时尚的就是最好的。譬如结合U3M1,Looking good and feeling good这一课,我们可以采用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阅读A(谈脂肪的分布)来训练,针对文章设计的有这样一道题目:
62.Which of the following people is most likely to have health problems?
同样是胖人,但根据脂肪分布的不同可分为梨子型和苹果型,其面临的健康威胁也不相同。“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得信息”(Grellet,1982),阅读这样的文章既可跟本单元衔接又可以增长知识和趣味性,且其难度较低很适合用来训练高一的学生。
3.采用不同策略应对不同题材
《教学要求》语言技能目标(六级)第四点为: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广告类说明文字以其实用性强而成为必考题型,解答这类文章可以先看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阅读,既节约时间又提高效率;就环保和生态类文章,要本着亲近自然(动物和植物)、回归自然并保护生态平衡的观点来阅读全文,最重要的是要找出作者的观点;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解题时要严格地从文中找论据,平时要注意关注社会热点;科普类文章谈及专业知识,篇幅较长且生词较多,往往是考生最怵的一类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样的阅读材料设计的题目常常是针对学生看得懂的部分而设计,且几乎都是用原文中的话语就可以直接解答(不会设计什么语言关卡或脑筋转弯式的题目),也就是说,只要阅读速度跟得上,谁坚持将这篇文章耐心地看下来谁就能得分,当然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源于对这类题型的长期操练和较好的训练效果;对文学作品这类文字,阅读时要本着张扬人性光辉的一面来理解文章,要引导学生从真善美、坚韧、大爱等角度去解题。像2010天津卷D篇给人印象也很深刻:开头是戏谑的引语“To err is human. To blame the other guy is even more human. Common sense is not all that common. Why tell the truth when you can come up with a good excuse?”这让那些阅读面较窄的同学费解,好不容易理解了其意思又对下文形成干扰,直到文章最后出现“if good excuse is 'good' even if it isn't honest, then where is the place of the truth?”才点题,如果考生平时就掌握了做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解答这篇文章就会很自然地从求真的角度去破解。
三、结束语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要在阅读题的海洋里做到游刃有余究非一日之功。如果能够按照以上三点进行实战训练,相信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应对考试还是在善于学习方面都会获得应有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
[2] Grellet, F. 1982.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M]. Cambridge: CUP.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英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