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庙寻古
2015-06-16王祖远
王祖远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孔子在《论语·泰伯》里稱,环顾无数心存感恩的百姓对尧的尊崇爱戴,已经不知要用什么言语才能赞叹尧的罔极之德了。
尧是华夏古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古帝,也是古代的第一个明君。尧就是帝喾的儿子,也即是黄帝的五世孙,4000多年前他定都平阳,再将国土划定为九州,设定制度,钦定历法,创建文字,开凿水井,形成中国最早的国势格局,因而有“中国之称始于尧”的说法。
尧庙村前山门正中门额嵌有“古帝尧庙”四字,正门之旁的门东刻 “就日”,而西旁则镌 “瞻云”。以字面来看,“就日”二字即指天下之人如同葵花一般,全心朝向太阳,希冀能得阳光的明耀温暖;而“瞻云”指天下万民瞻望尧帝即如五谷盼望久旱之后的甘霖雨露一般。如此情怀,道尽了华夏民族千百年来对尧帝的礼拜与尊崇。
尧帝的真实姓氏是“伊”,名字是“放勋”,号“陶(音尧)唐氏”,是尧庙南八里伊村人。“尧都平阳”,也就是今天山西的临汾。也因为这个地理因素,西晋时便在临汾城南4公里的地方建筑了尧庙,尧庙所在地理所当然地就称为尧庙村了。
尧庙始建于西晋时期,算起来距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后经唐、元、明、清历代不同程度的修建,范围不断扩大完善,乃至于形成今日我们目所能见的规模。早前尧庙规模最大的时候,曾达到50公顷之阔,由于历代战争及天灾的洪水、地震等因素的破坏,今天留下的尧庙建筑就只有山门、五凤楼、广运殿、尧井亭及寝宫等几处了,占地面积也只剩下5公顷而已。
尧帝在位70年时拜访了舜,考察舜的言行举止长达3年,而后交由舜辅政20年,再禅让君位于舜。舜接帝位后,承先启后地发展族内生产,兴修居地水利,减轻刑罚,广施仁政,而使四海臣服,实质做到国泰民安。舜治理下的国家呈现的是政通人和,百姓安乐,所以千古才会颂扬“尧天舜日”的伟业。
相传尧还在位时,为了鼓励大家对国事提出意见,特别创设了“诽谤之木”,也就是在街口广场上竖立起柱型圆木,以备百姓书写所陈诸事。这种广纳进言, 算是开了民主先河。这种圆木渐次演变成雕刻精美的蟠龙华表,历代不衰,至今我们还能在老城各处见到,却是始料不及的史迹延续。
尧井亭是此行一探的小亮点。据说尧曾经观察蚂蚁的生态而“寻蚁造井”后,使得百姓从此脱离了择水而栖的生活局限,百姓不再依赖河流之后,就兴起了聚集的村庄.所以有一种说法:千百年来把远离家乡称为“背井离乡”即源于此。我走遍尧庙里的虞舜殿、大禹殿、祭祖堂,引颈遥望远在30里外的尧陵,蓦然回首,轻读广运楼廊柱上的一幅楹联:
非皇非帝,尊为皇帝;非神非仙,敬若神仙。
果然如是!想来这就是百姓虔敬面对尧庙最贴切最写实的见证了。我似乎在绵延的历史情感中,找到了一份民族渊源的认知与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