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智慧的反思
2015-06-16黄斐
黄斐
一、审视现状:智慧缺失 才智消磨
在习俗的、日常的课堂情境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学生以纯粹的知识学习为主以及被过度地管制和规训,他们旺盛的生命活力及其智慧的自由成长,逐渐变得被动、刻板、僵化和苍白了。他们所获取的各种知识与他们自身的心灵需要相分离,并成为了自主发展的异化物,这使得他们逐渐地失掉了个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他们潜在智慧的成长被阻隔了、遮蔽了。
很多学生反映:“上语文课负担最轻,但考语文分数最难高。”原因何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采用“惟语文教材、惟语文教参、惟语文教案”的“三惟程式”教学。语文教师总是把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当成金科玉律,把语文教参中的提示当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先设计好的语文教案当作是亦步亦趋的向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管当好语文教材的“疱丁”,按部就班,依次分解,点滴内容不容错漏。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语文教材上的全部内容复制给学生。自然学生用不着去担心,顺畅得像上了高速公路。所有词语教师会解释,所有的句式教师会分析,所有难于理解的东西教师会把它通俗化。学生唯一要做的就是带着两只耳朵听,拿着笔去记,成为称职的记录员。偶尔有些问题,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很少去注意,也基本上不理睬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往往在穷于应付考试中将语文教学流于一种传教、灌输的形式,在课堂中把学生当作可以随便填充的袋子,当作可以随意指令的工具,当作可以肆意涂墨的白纸,当作毫无知觉的受体,只管以完成语文知识的传递为首要任务,拚了命地向他们强行灌输一些抽象的汉语知识及一些自以为必考的教材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赿来赿厌倦语文课,认为语文学习没有听、领悟的必要,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一点趣味都没有。
事实上,日常课堂上“秩序井然”的表象,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贫乏、思想的贫困以及才智的消磨。由于学生在那些纯粹的、外在的知识面前逐渐地丧失了个体意识、主体位置、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公共的知识不仅没有内化为他们个人的智慧,外化为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力量,反而成了他们的思想包袱或精神负担。对许多学生而言,知识只是一种巨大的外部压力,而非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他们并没有感受到知识越多越主动、越快乐,反倒觉得知识越多越被动、越痛苦。
二、反思教师:学会创新 生成智慧
1.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智慧的闪耀。道理很简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生希望有一个在学识上可以示范的长者来引导自己走向成功,他们为有一个好教师而高兴,而乐于学习,时代赋予了教师这种使命。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有一个意识逐渐提高的过程,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设备的更新,人们开始在上课的形式、课件的制作和课程的整合上做文章,这当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最终的教学效果还是要在传承思想内核上得到体现。教师的创新更是内在的,是要通过智慧和勇气来实现的,不可能只是几个热闹场景的叠加。教师有血有肉,对生活有自己的个体感受,对历史有较深的认知,对社会抱有热情,在授课中就应该展示自己的创新思想。如果教师太满足于解惑时的得意,不敢和学生同台竞技,那么教师的怯懦是换不来学生的智慧和勇气的。教师一定要抓紧时间提升自己的语文才干,努力在教学中激发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智慧。
2.创新能体现教师的真正快乐。民族语言应有的魅力一定要在教师身上得以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无疑是把创新能力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培养树立创新意识。《新课标》也把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到极其重要的地位,可见在教育功能中创新能力的重要。这应该是民族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素质整体提高的基本保证。回顾历史可以让人们看清现状,历史的确赐给教师很多理解和荣誉,可这些用赞扬砌成的屏障裹住了教师透过墙体去远望外面世界的智慧。尤其对语文教师来说,日复一日,除了满足于辛勤传播知识和固有的奉献精神外,丢失了很多抬头看路的理智:当仁不让的勇气少了,自我进取的锐气减了,一腔关注社会、投身社会的热血冷了。试想以此种精神状态从事教育工作,也只能是教教学生对付考试的经验:总结一些套路,寻求几点对策,预测预测下一年的命题方向。在教育这块圣洁的土地上摆开了竞相逐利的架势,哪里有精力去积极思考与时俱进的问题,又怎能在时代发展中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何以承担历史赋予教师的责任。可是世界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现有的认知为参照的,它正大踏步地走向未来。在这个充满挑战和竞争加剧的时代,教师除了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上快速成长和道德层面进一步提高之外,他们已经无路可走。
3.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教师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智慧领袖,当代教师需要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他们不仅需要具有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具有机敏、幽默、豁达、洞察的智慧。教师只有用智慧的心灵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教师之“魅”在于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教师应该不断挑战自己,找到一个最佳的支点,用无限的智慧来充实自己,只有把梯子架得高一点,才能引导激发学生的智慧。
著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尤其是课堂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双手、时间和空间,解放学生的思想,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做中学”。因此,应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生命的相遇充满惊喜,让神圣的课堂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