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影像再现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6-16绍同柱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心灵想象语文

绍同柱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确实,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想象,审美离不开想象,语文教学同样离不开想象。要想让我们的语文,始终是生动的语文,生活的语文,生态的语文,就要努力让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闭目想象与画外音

画外音,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画外音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充分发挥了声音的创造作用。阅读教学中,在影像再现时,适当运用画外音的形式,不仅使学生能深入感受和理解画面形象的内在涵义,而且能通过具体生动的声音形象获得间接的视觉效果,强化了“影像再现”想象的视听结合功能。

画外音的设计也很讲究,它必须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动他们的心弦,这样才能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想象力能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的把握和视野。”(安东尼·罗宾斯语)当所有同学闭上眼睛把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攀爬的这一幅画面在脑海中再现出来时,老师饱含深情的画外音同时响起:自己一个至亲至爱的人,中年发福,步履蹒跚,在铁警的呵斥声里慢慢探下身,摇摇摆摆,穿过危险的铁道,在众目睽睽之下甚至是嘲笑声中咬牙使劲,甚或汗流满面地努力攀爬,只为给你买几个橘子……

事实证明,这确实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因为它是从学生的心里发出来的,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在这里,语文课也成了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

二、镜头再现与重组

许多作家在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运用了画面感很强的现代派手法——蒙太奇(哪怕在他们的年代还不知蒙太奇为何物)。他们的共同点是有很强的文学接受意识,写作时又有很自觉的影像意识,创作手法之娴熟,镜头感之强烈令人惊叹。无论是在电影剪辑组合中,还是文学创作中,镜头都可以通过光影、景别、角度、运动、组接等不同变化,产生魔术般的效用,以传达导演或作者的意趣与匠心。

语文教学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把一组组镜头重新组合起来,以再现文中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就有丰富的镜头变化。

先是一组特写镜头:枯萎的藤蔓,沧桑的老树,盘旋的暮鸦,古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静默的人家,荒凉的古道,踽踽独行的瘦马。作者将这些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这一幅秋景,一面是荒凉凄楚的萧瑟景象,一面是清雅恬静的安逸景象,对比可谓触目惊心。“枯藤老树昏鸦”这一组特写镜头其实也构成了典型的空镜头,画面中只有景物而没有人物。学生完全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境界: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缤纷。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暮鸦已经回巢,不时啼叫几声。多么萧瑟,多么凄凉!

我们还可以通过声音把一个个分镜头连成一体:呀呀的乌啼,潺潺的流水,瑟瑟的秋风,无一不烘托出寂静而苍凉的氛围,更好地帮学生体会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动人魅力。

三、留白与召唤

接受美学代表伊塞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几个著名的接受美学概念(如“空白”、“未定点”、“召唤结构”等),他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结构的空白。所谓空白,“是文章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空间”。“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孔乙己坐着用手离去的这一“留白”尤其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万家团圆的中秋节前,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初冬之时,他坐着用手“走”进了酒店,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他用那双手,在别人的说笑声里,艰难地、悲凉地走出小酒馆,走出读者的视线,惨然谢幕!他究竟走向哪里?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文学作品首先是为接受者而写的。”这一“未定性空间”召唤着学生、督促着学生寻求答案。

综上可见,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想象来创造和延伸美。应用得恰当,可以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拓宽视野,净化心灵,放飞思想,迸发智慧,并得到人性的洗礼。 影像再现可以让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则使我们开阔和升华。” (爱默生语)

猜你喜欢

心灵想象语文
快乐的想象
一生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唤醒心灵
心灵小语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