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精妙过渡语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2015-06-16钱建林
钱建林
教学语言是表达艺术,出众的口才、充满魅力的讲授如春风化雨,能吸引学生,给学生以听觉享受,让学生清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初中历史教材以课的形式编排,而每节课又由若干子目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如若子目之间没有很好的过渡语,则会让教学显得比较生硬,所以有学者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过渡语的精心设计。笔者仅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巧用精妙过渡语来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一、悬念过渡,激发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悬念过渡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过渡方法,主要目的是契合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关切渴望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这种方式常用在导入新课的环节,它能为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本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国人物知多少”的活动,请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三国人物,由于学生或多或少地对这段历史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在大声讲出他们心目中的三国人物。接下来,我就设置了一个悬念,我说:“刚才你们讲了这么多的人物,非常抱歉,不是每个人的答案都准确,比如,有的同学提到了曹操,他就不是三国时期的人,想知道为什么吗?赶快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老师希望你能将其中的原因告诉给大家。”这个小小的问题将学生探究的欲望霎时间就调动起来了。
二、对比过渡,关注教学难点
“三国鼎立”这节课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教学重点,这两场战役曹操都参与了,但结果却是一胜一负,对于这两场战役胜负原因的分析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将学生的兴趣巧妙地引到对该问题的探究上来呢?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对比过渡的方式,具体语言组织如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学习了两次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次战役都和曹操这个人物有关,但结果却不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曹操却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惨败而回,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对比式的提问过渡,非常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难点上了。
三、迁移过渡,构建知识网络
迁移过渡法就是挖掘教材、史料等资料中的内外联系,通过联想、类比等手段,进行知识迁移,以达到紧密衔接的方法。如进行本课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示意图、《蒿里行》、《龟虽寿》等诗歌中诗句,这些资料都与曹操有关,我将资料巧妙穿插于教学之中,然后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鲁迅先生曾这样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学了今天这节课,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告诉大家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吗?”因为有前面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大家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进而也能客观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过渡语的运用方式有多种,而且时常不是单一的,一般都是几种方式的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显示出教师课堂语言的灵活多变。同时课堂过渡语又具有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自如得体,瞻前顾后,由此及彼,在“导”和“接”上显真功。一篇优美的文章有了过渡,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一堂优质的历史课,也要凭借教师的过渡语,才能使教学的过程严谨、有生气,才能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成为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