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

2015-06-16霍桃

绿色中国·B 2015年4期
关键词:乔乔光影家园

霍桃

从2008年大学毕业至今,乔乔已经在自然生态环境电影的路上走了近7年之久。尽管乔乔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国外屡屡斩获大奖,而他本人也随之走红网络,名声在外,但这位不足30岁的年轻导演并不想被冠以“成功”的头衔,他甚至说自己不是有远大志向的人,不奢望更高的舞台或成就,因为他只是单纯地想要把镜头对准大自然和野生动物,记录山川草木、环境变迁,守望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014年11月25日晚,“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评选青年导演揭晓,乔乔的作品《迷失的家园》从43个国家和地区的866部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自然及环境类最佳短纪录片奖。

光环之下,年轻的乔乔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殊荣背后,他又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记录者

主张“用镜头说话,用光影叙事”的电影美学观念

2014年奥斯卡奖最佳纪录短片奖得主《6号公寓的女士:音乐拯救了我的生命》的导演马尔科姆·克拉克,在“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上给乔乔写了这样一段评价:“内容为王,忘却技术,讲一个好故事。”这令刚刚迈入世界纪录片殿堂的85后导演乔乔颇为珍惜。

2012年,他的公益微电影《迷失的家园》一经推出就被优酷、腾讯、搜狐等各大视频网站争相转播,在网络、微博、微信上获得了过亿次的点击量。尽管全片没有一句台词、解说、旁白和字幕,但仍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和热议。影片中惨遭杀害、濒临绝境的野生动物,面目全非、污染严重的河流土地,深深震撼了无数网友,被称为“流着泪看完的电影”。

有人不解他历时5年拍摄2000多个小时的素材,为何却仅剪辑出12分21秒的短片;有人揣测他卖房卖车、花费800多万元拍摄公益电影,是为了炒作自己,是噱头;有人批评镜头、剪辑和后期制作有失精致,甚至认为这样的主题没有市场。不同的声音,让这个年轻人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偷猎者手下残忍的杀戮,非法交易中绝望的生命,4只落水幼鸟无助地挣扎、声声哀鸣,一名中年男子驱赶走孵蛋的鹭鸟,慢条斯理地磕破窝里所有鸟蛋后又全部丢弃……观众不仅被触目惊心的画面所震撼,有人甚至指责乔乔为了拍摄而拍摄,为了追求影片效果而无视丑恶的犯罪

行径。

面对流言蜚语,乔乔显得颇为平静。他套用演员范冰冰的经典独白说:“我能经得住多大诋毁,就能担得起多少赞美。”他的助理对此回应说,磕鸟蛋的男人与摄制组之间有一河之隔,那组画面是用1000mm长焦镜头才捕捉到的,当时乔乔吊着安全索悬挂在黄河岸边的绝壁上,准备拍摄苍鹭的繁殖过程,恰巧看见对岸有个人在掏鸟蛋,眼看着他把鸟蛋一个个砸烂,心急如焚却无法阻止,只能把这一残忍的过程记录下来。后来也是多方打听,才了解到当地有吃“毛蛋”(雏鸟在蛋中孵化成形但还没有破壳的形态)补养身体的风俗,而影片中看似不可理喻的男人磕破一枚枚鸟蛋又丢弃的举动,应该是在寻找“毛蛋”。

而谈到拍摄幼鸟溺水的过程,则更令人后怕,乔乔说:“拍摄时正值黄河水利工程调水调沙阶段,大水来得非常凶猛,站在本来已经干涸的滩涂上,眨眼功夫,水就冲到了面前,雏鸟的窝随之漂了起来,如果再被大水一冲,肯定活不了了。但形势太紧迫,我非常纠结,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助理认为还要背着50多公斤重的设备跑回岸上,肯定来不及了,但我放心不下,以至于跑出百米又返回把几只雏鸟救了起来。这时水都已经涨到了齐腰深,我们把设备举起来,拼尽全力往回跑,如果当时水涨得再快些,真就没命了。”

在乔乔的眼里,人性永远都被放在职业之前,他主张“用镜头说话,用光影叙事”的电影美学观念,自认为是最客观的记录者,但却绝不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他说:“我不仅要通过电影作品来反映问题、警醒世人,更坚持用实际行动去保护自然、救助野生动物。即便力所不及甚至面临生死考验,我还是遵从了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惜一切地去挽救生命、守护家园。”

沉默者

不善言辞是个内心敏感又孤独的人,对大自然天生有种亲近感

乔乔的作品往往令人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思绪万千,无台词、无解说、无旁白的电影风格将更多空间留给了观众去领悟。对此,乔乔表示自己虽然不排斥解说和字幕,但不希望采取说教的方式,强行给观众灌输某种意识。乔乔的电影作品凭借大量忠于事实的画面和蒙太奇剪接段落来构建情节张力。污染的沉重,山河的伤痛,动物的悲惨命运被以电影化的视觉语言“娓娓道来”。

乔乔说,自己不善言辞,是个内心敏感又孤独的人,对大自然天生有种亲近感,回到喧嚣的城市中反而感到烦恼,在野外虽然条件艰苦、危机四伏,但心灵愉悦而自由。他把自己拍摄自然生态环境类题材的电影归结为“命中注定”,与其说是自己选择了为大自然请命,倒不如说是大自然选择了他作为“代言人”。

因此,乔乔格外重视传达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而不仅是追求技术层面上的完善。为客观地反映污染问题,他坚持以“遵循自然光、隐藏摄影机”的手法进行拍摄,不惜放弃后期调色等美化处理手段。

乔乔向记者展示了他精心设计的野外装备,并给它取名叫“野人服”。在拍摄时,野生动物异常机敏,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惊扰,即便经过煞费苦心的伪装,“偷拍”依然非常困难,需要长年累月蹲守。

乔乔说,尽管自己是导演,可这个导演必须“听演员的话”,为了配合“演员”的生活习性,他大部分时候在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背着50多公斤重的器材,徒步一两个小时赶到拍摄点,一趴就是一整天,直到深夜才返回。那些遮天蔽日的起飞归巢、求偶期间的两情缱绻、繁衍哺育的舐犊情深,无不是乔乔坚守的成果。

保护者

用自然生态环境纪录电影手法,勾勒出一幅宏伟蓝图

2014年,乔乔继《迷失的家园》大获成功后再度出击,推出公益微电影《地球家园》,影片在南方微电影节首映后随即被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并于7月10日在北京当代MOMA正式公映。自此,“家园三部曲”公益微电影项目宣告完成并成功运行。

然而他并未停下脚步,近日由他执导的一部反映长江生态环境危机的公益微电影《长江,长江》在北京银河SOHO首映,呈现了长江流域正在遭受的滥伐林木、滥建水电、滥采矿藏等各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在首映现场,影片以真实场景记录营造出的视听语言和情感张力,激发了观众的心灵共鸣。专家评论称,《长江,长江》传承了他一贯坚持的电影美学风格,以诗意的现实主义语言传达了“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这部作品由乔乔历时3年拍摄完成,行程超过5万公里,期间他还曾冒着生命危险前往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拍下了冰川消融的珍贵视频。

《长江,长江》关注了母亲河自上而下被污染的过程。观众评价说,从源头的清澈见底到中游的浑浊不堪,最后变成下游携带死鱼烂虾的一股黑水,母亲河的变迁令人痛心疾首,影片中描写源头藏民背水时珍惜怜爱、小心翼翼的动作,中游长江大桥上、下游外滩广场边的人群显得如此麻木不仁,几个镜头掠过目光空洞、茫然眺望的人群后,定格在一个捡拾死鱼的孩子身上,儿童好奇的表情和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此,乔乔回应说:“我拍摄时,看到来来往往的人们个个行色匆匆,好像都计算着时间,追赶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目标,机器轰鸣、浓烟滚滚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力量,我们在不断得到各种各样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正在“毒害”着我们赖以为生的母亲河。所以,我想让更多人来关注,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我们留给下一代的会是什么?如果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我们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首映式上,乔乔和前来观看的各界代表分享了自己奔赴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东拍摄冰川的幕后故事。

零下30多摄氏度,加上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和团队吃尽了苦头。而为了拍摄冰川全貌,他一个人扛着摄影机登上山顶。乔乔说:“我一边走一边拍,一直到最高峰。11月的寒风使山顶气温下降到了零下30多摄氏度,我的手冻得连摄影机开关键都已经按不动了,无奈之下,我取出盛放食物的塑料袋,朝里撒了泡尿,隔着塑料袋暖了暖手。下山的时候,月亮已经升起,走路特别艰难,如果再下不了山就难以预料会发生什么不测,我把摄影机抱在怀里,横着身子,滚下坡来。”

尽管走得十分艰难,乔乔却义无反顾。有人称他为“悲情英雄”,乔乔并不否认,诚恳地表示自己“的确非常苦。”每天一睁眼就是大把的开销,一年下来,花费在租车、租器材、剪辑制作上的钱就有100多万元,他只好不定期接拍一些商业片来维持生计,并四处筹措资金继续拍摄公益电影。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广为传播,却也受到侵权行为困扰,但为了宣传“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决定暂时不去追究法律责任。他希望有更多懂电影、懂生态环境的人能协助拍摄、参与后期制作。

对于未来,他无法勾勒出一幅宏伟蓝图,目前我国自主生产的优秀纪录片屈指可数,关注自然生态环境题材的影片更少。乔乔也只是个在摸索的拓荒者。他的目标就是,在中国电影领域探索出一个新的电影主题与类型——自然生态环境纪录电影(当然包括野生动物电影),做自己的电影,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

(责编:张志国)

人物简介:

乔乔,青年导演、编剧、电影摄影师、独立电影人,“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创始人。代表作有“家园三部曲”——《家园》、《迷失的家园》、《地球家园》,“激情三部曲”——《膜》、《巢》、《套》和中国第一部野生动物电影。

乔乔先后被评为2013年中国财经峰会最佳青年榜样、2013年“美境中国”绿色盛典最佳青年榜样,获得2014年《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领袖候选人,被媒体称为“电影苦行僧”和“最有担当的青年导演”。

猜你喜欢

乔乔光影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光影
光影
独一无二的乔乔
芝麻虎
绿家园
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