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天天正能量
2015-06-16张志国
张志国
互联网时代点燃“互联网公益”。互联网让公益项目的传播变得快速高效,让公益资金的筹集变得简单便捷,让公益组织的执行变得透明公开。
互联网正颠覆一切,公益慈善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点燃“互联网公益”。互联网让公益项目的传播变得快速高效,让公益资金的筹集变得简单便捷,让公益组织的执行变得透明公开。然而,这必将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生存竞赛,只有那些主动进行公益产品创新的互联网公司,以及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结合的公益机构,方能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赢得发展新机。
“站在风口,猪也能飞。”在2014年4月“免费午餐三周年”发布活动中,互联网人士雷军的这句话被公益人士邓飞引用,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网络与公益的关系。2011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人人参与公益、人人监督公益成为可能,而把这样的可能变成现实的,是以“免费午餐”为代表的一批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公益项目。在执行团队和众多网友的努力下,“免午”们已经创造了中国公益界的奇迹;而实现爱心的更多可能,就把握在每一个普通人手中。
苏宁公益众筹驰援尼泊尔、
西藏灾区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造成8000多人死亡,同时我国西藏地区也遭受了严重的灾害损失。
灾难发生后,国内企业迅速反应,其中苏宁第一时间启动救灾计划,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救援机构联手,通过网络的力量,汇聚众多网友的爱心,共同加入到尼泊尔和西藏地震灾区的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中。
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一时间在苏宁众筹频道上线公益募捐活动,苏宁“阳光1+1”公益基金第一时间认筹50万元。之后只要用户众筹1份善款,苏宁将再认筹1份同等金额的善款。
苏宁易购公益频道下有公益捐赠和公益众筹两大平台。苏宁公益捐赠平台当天正式上线,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江苏慈善总会、邓飞公益基金等多家公益基金会入驻开设公益旗舰店,并接受社会捐款。据了解,未来苏宁还将拓展更多的NGO加入公益捐赠平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公益更加大众化。
苏宁公益众筹平台将主要面向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等为项目提供信用评估和背书,为当地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信息发布、销售平台等全方位服务。
发布公益频道既是苏宁公益借助互联网提档升级,更是苏宁24年来始终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个缩影。从创业初期到现在,苏宁一直坚持社会化企业的定位,结合其业务特长和资源优势,以互联网带动公益模式创新,形成了以“阳光1+1”理念为主体,以持续再生型公益扶贫和社会专业型公益扶贫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新公益模式。
苏宁上线公益频道,实现了公益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的双向联合,一方面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同时也推动着公益走向开放透明。2015年,苏宁更多的公益行动,正在继续。
邓飞 互联网成就“免费午餐”
邓飞和民间“免费午餐”近年来为人们熟知,“免费午餐”也无疑成为目前最成功的公益项目之一。
2011年初,当邓飞在南海的一艘邮轮上萌生“免费午餐”的想法时,他对“互联网思维”这个他之后赖以成功的关键要素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实际上,这个词汇在国内最早出现,也只是在2011年李彦宏的一些演讲中;2012 年,小米创始人雷军开始频繁提及一个相关词汇——“互联网思想”;2013 年,随着雷军曝光度的不断提高,一些自媒体人士如罗振宇等开始频繁提及“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才开始迅速蹿红。
但这并没有阻碍邓飞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免费午餐”的前进。“去中心化、创造连接、争取信任、快速更迭”……投身公益前,作为资深媒体人的邓飞已懂得用这样的方式来生产新闻、赢得受众;当他开始把眼光聚焦于贫困山区孩子的吃饭问题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成熟媒体人的操作方式带了过来。
2011年4月2日,免费午餐基金在广州创立时,就联合了国内500名记者、数十家主流媒体作为发起方,向所有人发出倡议:每天捐赠3元,就能为贫困学童提供一份免费午餐,让他们免于饥饿,健康成长。免费午餐所到的每一所乡村小学都开通了微博,把每天有多少孩子吃饭,每天做饭花了多少钱,一分一厘地向全世界公开。免费午餐基金挂靠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成为全国性专项公募基金。
自2011 年正式启动至2013年12月31 日,免费午餐总募集善款7678万元,年均增长率34%;累计支出3991万元,年均增长率174%。这些善款,大多数都来自个体捐助者。2011年,“郭美美事件”让中国的慈善公益遭受巨大信任危机,诞生于该年的免费午餐是如何挺过来的?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缪力回忆说:“那时,网友们真的是一分钱、两分钱地捐给免费午餐,当他们连这些捐款也能在网上清楚地看到走向和用途时,就开始捐3元、30元、300元……”信任和爱心就是这样点滴汇集。
3年来,免费午餐运用社会化媒体动员社会参与,用“群”的方式组织人财物,用微博、公益网店、月捐等网络筹款的方式,把普通人参与公益的成本降到最低,被视为中国公益界的创新典范。把所有该公开的都放到网络上“晒”,让全民来监督,这使得免费午餐至今没有发现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和资金安全事故。
从最初一名记者的一个理念,到中国最受欢迎的公益活动之一、获得中国政府慈善最高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免费午餐借互联网之力,创造了奇迹。
姚宁 互联网+公益
让小爱变成大爱
今年31岁的姚宁是中国人民大学书资职教部副主任、人大培训学院英国高等教育中心学生会指导老师、北京经济研修学院团委书记。姚宁身上的标签有很多:“北京十大最美慈善义工榜样人物”、“北京市海淀区十大明星志愿者”、“海淀区优秀团干部”、 “高级摄影师”、“北京慈善义工协会姚宁义工队负责人”……2007年至今,姚宁带领“姚宁慈善义工队”的小伙伴们,共组织了千余名学生参与到支教、关注农民工子弟小学、盲人“心目影院”关爱服务、首都大学生志愿活动进社区、大型赛会服务、法律援助等志愿活动中,年均累计志愿活动超过500小时。他说:“每参加一次志愿活动,都是一次心灵上的净化。”
姚宁向记者介绍,姚宁的义工队有自己官网、手机网、微博、微信平台。目前借网络募捐之名行诈骗之实的网络“公益活动”不时出现,也极大伤害了网络公益事业的公信力。所以他们不接受金钱捐赠,他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只做义工和发起公益活动。
比如去年他们发起的“捐一本书,完成一个孩子心愿”活动,去一些打工子弟学校的时候,先制作了一些心愿卡,让孩子们填写自己最想看的一本书。然后将这些愿望进行统计,通过他们的互联网平台让志愿者们认领。在网络发起活动,就是想让更多人都参与进来,而不是靠某一两个人去承担。众人参与对于每个人来说不算太重,所以一般认领得很快。他们义工活动范围很广,既有关注留守儿童、敬老爱老服务,也有帮扶打工子弟学校、支教项目,同时为大型赛事服务、文明交通引导、低碳环保、学雷锋等,成为公益世界一张新名片。
“姚宁慈善义工队”日前倡议发起了“书香万里行”活动,通过在微博上发布活动信息、邀请网友参与,姚宁已经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本书籍,并将这些书逐步送到了需要它们的青少年手中。
互联网公益,不应该简单的仅仅用来募集物资、展示项目、宣传机构。姚宁做公益不仅仅停留在满足需要被关注的群体基本需要上,他和他的团队每发起一个公益项目或者举办一次大的公益活动,都要通过互联网和媒体平台把慈善的声音传播的更广,从而影响更多有影响力的人做公益。
什么样的APP程序能让人愿意捡起地上的垃圾或者愿意去植树,并把净化街道和绿色环保视为一种时尚社交活动?这也是姚宁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他呼吁能够和社会上的科技企业共同联合开发“公益环保APP”社交客户端,开发这样的客户端目的是能够让社会大众愿意捡地上的垃圾,人们捡起垃圾准备丢进垃圾桶前,先用手机拍张照片,并通过手机应用发布,与其他使用者一同分享,同时可以进行留言互动。一个微不足道的捡拾动作不但能净化世界、分享心情,还能改善人际交流,增加正向影响力。可以联合一些餐饮企业,在捡拾垃圾的同时,使用者还可以获得连锁餐饮店或类似公司的优惠卷、奖金或奖品等。姚宁说,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通过环保理念的宣传,影响更多的人关注绿色公益,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点温暖,那么我们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向上,“人人公益”的时代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