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015-06-16冯陈晨李春权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36期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导师制

冯陈晨 李春权

摘 要:该文通过对医学信息学院中基础课程学习+校外实习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对现有的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思考,探索更适合于医学信息专业特点的导师制培养方案,建立生物信息学创新活动小组,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提早进入科研实践阶段,以更好地适应校外实习乃至未来就业。

关键词:医学信息 导师制 生物信息学 创新活动小组 科研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c)-0230-02

高等医学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强调“教学与科研不分家”的培养模式。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数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科研类型学科,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包括基础、药学等专业在内的各个领域中均有重要地位,它能将多种类型的基础课程整合运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迅速加以实践。那么,如何在以计算机和医学结合培养为主的医学信息专业本科生的范围内加强生物信息学知识的教育与推广,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让学生提早进入实践训练以更好地与校外实习乃至就业相衔接,成为摆在生物信息学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提出结合医学信息专业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以及硬件条件,建立生物信息创新活动小组,制定灵活度高、操作性强的导师制方案,旨在培养本科生的生物信息学科研实践能力,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不同的课题思路,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一方面为硕士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生源;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素质高的专业化人才[1]。

1 医学信息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体系

1.1 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信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采取基础课程学习+校外实习模式,主要是在基础课程中通过记忆、理解的方式掌握知识点,再经过校外实习阶段的实践与运用,使基础学习和真实训练融会贯通[2]。然而,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后,一方面感受到与学校的学分制度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前方就业或考研的压力,此外,由于在校期间各门课程是分开教授的,面对实习单位具体、完整的工作流程时,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缺乏连贯性的现象。这些问题均可能导致学生无法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从而影响实习效果,也更加阻碍了学生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解决方案

医学信息专业主修数学、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奠定了发展生物信息学的基础。在医学信息专业中开设生物信息学方向,能够通过科研训练将所学知识整合应用,让学生提早进入科研实践阶段,以更好地与校外实习衔接,从而帮助学生解除各门课程之间无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的困惑,解决多数学生由课堂学习迅速转入校外实习的不适应现象,并通过制定与未来读研及工作内容相匹配的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打破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顾虑,进一步解决本科生就业面狭窄的现状。

2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建立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实施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让经验丰富的生物信息学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注意加强学生的生物信息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效地提高本科生的根本技能训练,提高本科生的生物信息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倡导学生根据自己倾向的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旨在培养既能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及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开发,也能胜任生物信息、生命科学研究等相关研究机构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毕业生,以及在本专业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该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型人才[3]。

2.2 成立创新活动小组

创新活动小组针对医学信息学院热爱生物信息的教师和大二、大三的学生开展,并随学生年级增长,不断地纳入新的大二、大三学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提早进入科研实践阶段,以更好地与校外实习乃至就业相衔接。创新活动小组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组织领导。学院组成由主管科研副院长任组长、由生物信息学专业的优秀教师任组员的创新活动小组,对生物信息小组的教师和大二、大三本科生进行全程组织、监督和指导。

(2)基础培训。聘请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有经验的多位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集中培训,并不断地多次回顾所学的重要内容,以达到巩固练习和重复记忆。

(3)上机实践。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经过基础知识培训后,必须以上机实践的形式将所学知识展示。通过真实操作的体验和良好结果的呈现来提升成就感,且能使小组成员在实践中打破生物信息的神秘感。

(4)角色转换。授课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方式。经过基础知识培训的学生熟练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后,在教师验收合格的情况下,以报告的形式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其他新加入的学生。

(5)导师选择。由组长辅助生物信息小组的教师初步确立研究方向,并实行“双向选择”。即每名学生根据各位导师的研究方向,自愿选择课题、选择导师,同时教师确认是否可以指导该学生,最后经由小组审核。

(6)个性培养。导师需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及面临的困难,善于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工作内容,提升自信心和兴趣度。

(7)学术交流。小组成员参加每周固定的两次学术交流活动,跟进不同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拓展课题思路。并要求汇报者讲解内容尽量细致、全面,听报告者需要提出具体的疑问。并规定超过3次缺席者终止培养。

(8)励志讲座。聘请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专家、教授及学生为小组成员介绍生物信息对个人成长及发展的积极影响,尤其突出体现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发展前景,为学生设立短期目标和未来理想。

3 结语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生物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储备,为参与到具体的生物信息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自觉解决中等程度的偏科问题。通过创新活动小组的建立和导师制方案的实施,学生的学习钻研态度明显增强,教学也变得更有活力,因为教师在教课时不必再费力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努力学习,而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汲取有用知识,努力拓展知识面,以在实践中发挥所长。同时,科研活动使得书本上分门别类的知识得以连贯,学生们认识到了为什么学习,学习之后能做什么这些实际性的问题,并开始真正主动学习;角色转换使得学生暂时表演教师的角色,要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必须充分理解教授内容,因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各种励志讲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事业心,学生们自愿学习,主动从书本中获取更多有用知识;科学文献的阅读,也逐渐强化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脱离了英语课本,真正在阅读中加以锻炼,将会取得更大地进步。

参考文献

[1] 蒋开东,朱剑琼,刘忠秀.坚持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J].医学教育,2005(3):95-97.

[2] 赵庆华,单治,邓国英.本科生导师带教模式促进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30-31.

[3] 蒋晓荣,杨水利,林筠.论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06-108.

猜你喜欢

生物信息学导师制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浅谈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青年教师规范培训模式的建立
“PBL+E—learning”教学模式探索
移动教学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中医大数据下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及教育模式浅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课堂危机及对策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