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由“音”生,“音”由“情”释

2015-06-16李亚希

关键词:艺术歌曲人物形象

李亚希

摘 要:文章以尚德义创作的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作品内部结构的剖析,管窥尚德义艺术歌曲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而使用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创作手法,以此彰显尚德义以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与诠释为归宿的艺术歌曲独到的艺术构思及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尚德义;艺术歌曲;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00-03

艺术歌曲源起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自产生之时即吸引了众多作曲家醉心于此体裁的创作,并使该体裁迅速在欧洲各国迅速盛行开来。盛行的原因不仅因其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更因其歌词与旋律的完美结合所体现出的艺术家对高尚艺术理想的追求和向往,所以长久以来艺术歌曲体裁在音乐舞台上显现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艺术歌曲自20世纪20年代从欧洲传入我国,最初发端于青主的《大江东去》,其自产生、兴起发展至今,该体裁逐步在我國的音乐创作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通过多年的实践最终摸索出了一条兼收并蓄的中国之路。至当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更是精彩纷呈,艺术家在借鉴西方技法的同时突出了民族色彩,融汇了传统文化元素,继而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当代善用中西合璧的音乐语汇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中,尚德义先生即是知名的一位。

一、尚德义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歌曲创作

尚德义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其创作体裁宽泛,尤以擅写艺术歌曲著称。纵观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历程,从作品的题材选择上看,最初的艺术歌曲创作通常擅以古诗词为内容进行创作,此类题材的作品也部分成为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主要组成。尚德义先生在其艺术歌曲题材的选择上有一类较为特别,即是在艺术歌曲创作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与刻画,完美的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能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与诠释,精确地揭示文学题材及其艺术内涵。结合文学作品,以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为目标,通过音乐形态进行勾勒和诠释的艺术歌曲创作实不多见,因而尚先生独特的艺术创作视角和艺术创作手段时这类题材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显得弥足珍贵。

尚德义先生艺术歌曲创作中以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代表性的诸如《鲁迅声乐套曲中》的《祥林嫂》《阿Q》《啊,鲁迅》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等等。在这些以人物形象充斥于作品之中的艺术歌曲,从人物类属上又分为两个主要类别。一是取材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音乐的艺术加工进行塑造,这类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数量也最多,例如《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祥林嫂》都属于此类,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诠释了与文学作品相同的情与境,塑造了更加立体、生动而又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如《啊,鲁迅》为代表的,以音乐形象塑造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这类作品需对人物形象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念、道德理想等方面有深入的把握,因而也是塑造人物形象艺术歌曲类别中较难创作的一种。

尚德义先生常说:“我在旋律的创作中,总是要从最美好的感情中寻找优美的音乐主题,并力求旋律的走向和发展尽量顺畅上口。”[1]突出人物形象的艺术歌曲作品注重描绘人性中的真善美,这也是尚德义一生追求的创作理念。他以开阔的艺术创作视角、多样化的题材选择、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以及贯通中西的精湛作曲技法,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繁荣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而且丰富了中国艺术歌曲教学曲目,促使了更多更深层次曲目的传唱和发展。“纵观尚德义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大漠之夜》恰似三个里程碑,标示了他艺术歌曲创作的三个高峰”[2]。文章以尚德义创作的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为研究对象,结合对作品内部结构的剖析,管窥尚德义艺术歌曲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而使用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创作手法,以此彰显尚德义以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与诠释为归宿的艺术歌曲独到的艺术构思及其审美价值。

二、《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分析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由志同作词、尚德义作曲,取材于雨果所著小说《巴黎圣母院》,作品成功地刻画了丑角卡西莫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尚德义先生艺术歌曲创作中较具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在原著中雨果运用多种手法加以对比,衬托出主人公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下善良的心灵与高尚的灵魂。从人物个体发生的对比上看,以卡西莫多悲惨的命运反衬出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爱情的赤诚;从整体角色的对比上看,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下拥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同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的形象下掩盖的蛇蝎之心加以对比;从面对爱情的态度的对比上看,克洛德对爱情的功利与对爱人的无情同卡西莫多对爱情的无私与对爱情的奉献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部作品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鞭挞了教会与宫廷狼狈为奸的黑暗时代宗教的伪善,歌颂了受压迫的人民顽强的反抗精神。以美丽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作为自由的象征,以外表上缺憾的卡西莫多作为真善美的化身,以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作为残酷和罪恶的化身,艺术形象生动鲜明。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在题材的选择上并未拘泥于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传统思维——古诗词题材,也为拘泥于国家和民族题材的局限,而是选用了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为摹本,借用雨果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用音乐的方式充分的诠释了卡西莫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突出了卡西莫多纯洁善良的内心世界,歌曲寓意深刻,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歌曲的主人公是敲钟人卡西莫多,在原著中卡西莫多内心是孤独的,陪伴他的钟声也成为他寄托和表达情感的工具,他的喜乐哀愁是通过相异的钟声表达出来的,因此钟声作为重要的声源被尚德义先生充分地融汇进了歌曲之中。在作品的前奏、间奏、尾声部分,尚先生巧妙的以低音区的持续长音模拟了钟声的轰鸣,使音乐的情绪通过对钟声的模拟展现出了歌词所未能达到的情感空间。前奏处以低沉持续的钟鸣声突出了卡西莫多敲钟人的身份,既明确了作品的主题,又进一步烘托了作品的悲剧性色彩。间奏和尾声也以同样的方式渲染了同样的音乐效果,将主题在全曲中得以完整的贯穿。尤其在尾声处钟声在伴奏中也被重复了数次,但是相比前奏部分的低沉,此处的钟声是若隐若现的。全曲以低沉的钟声开始以隐约的钟声结束,既以钟声贯穿了作品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又以强烈的悲剧性与渐渐陷入的沉思,使欣赏者沉浸于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命运与情感的沉思,继而进一步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背景置于15世纪的法国,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领域有了重要显现,随着对教权质疑以及法国市民意识的不断觉醒,教会坚不可摧的地位受到质疑最终导致了精神信仰危机的加剧,教权和禁欲被普遍怀疑,宗教色彩成为整个故事发展的必要基调。尚德义在音乐构思时除了用钟声作为与宗教相联的手段外,还通过音乐织体上的渲染充分发挥了宗教基调的色彩性。在乐曲的第一部分中,尚德义在伴奏织体的选择上选择了具有复调音乐性质的分解和弦的织体,复调音乐是中世纪宗教音乐居主流样态的时期被普遍使用和广泛发展的一种音乐形式,尚先生以此为手段重塑了中世纪的宗教时代环境,加以前奏中缭绕的低沉钟声的映衬之下,使宗教氛围弥漫的色彩下腐朽教权的虚伪性与卡西莫多光辉的人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拉开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的序幕。

三、尚德义突出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歌曲的艺术创作手法

区别于中国艺术歌曲以古诗词写作艺术歌曲的传统,尚德义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和塑造的方式是其独具特色的一类,尚先生以其独特的美学观诠释具体的人物形象,创作的手法也是极为独到的。以音乐形象塑造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也是塑造人物形象艺术歌曲类别中较难的一种,因此此处不将其列为研究对象,仅以取材于小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加以创作的艺术歌曲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体现在题材选择的典型性上。尚德义先生在此类作品题材的选择上极为考究,尚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好的题材我轻易不创作。好题材可以激发创作冲动和灵感,好题材可以唤起激情和好旋律”[3]因此他在题材的选择上通常都是选材于经典的文学名著,例如《巴黎圣母院》《祥林嫂》《阿Q》等均属此列,作品脍炙人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文字的描述已经鲜明地跃然于纸上。艺术歌曲以这些鲜活的文学人物为主角进行创作,可以透过对人物形象及性格的理解,更加深刻的诠释作品的思想内涵。

其次体现在作品背景的烘托性上。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通过特殊背景的设定、情节的推动以及人物生活环境和心理的描写等手段实现的,音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要表现的准确而具有生命力要比文字的直接表述困难的多。《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在塑造敲钟人卡西莫多时即用了前奏尾声相互呼应相互对比的和弦塑造了惟妙惟肖的场景效果,又通过对复调音乐风格的模仿增强了宗教背景的气氛。

再次体现在钢琴伴奏的运用上。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以及超越了仅仅单纯映衬旋律的作用,而是与旋律相融、相和着力渲染了作品的意境烘托了音乐的情感。尚先生十分注意钢琴伴奏的艺术构思,将歌曲主题贯穿其中,以巧妙的音乐织体构思、考究的节奏速度安排、丰富的合身布局和音色控制,用最直接方式塑造了艺术形象。例如《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的前9小节和声和力度安排上,以柱式和弦的强奏模仿了钟声的轰鸣与回声的交错,减七和弦的使用和加力演奏在映衬卡西莫多身份的同时也表达了其悲剧性的宿命与抗争,钢琴伴奏在钟声的模仿上还兼带力度的变化以映衬卡西莫多内心情感的波动,将其内心中的惊慌無助与慌乱不安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更有助于歌曲的叙事性和情感的倾诉,用钢琴伴奏与旋律相合共同诠释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四体现在特殊音型的使用上。在乐曲的第二部分中尚先生在创作时连续运用了大量的八分音符加附点二分音符的形式作为一个乐句的节奏音型安排,并且用一字配一音的方式集中在相对稳定的音高上,此处特殊音型的安排借鉴了歌剧创作中宣叙调的风格,用宣叙性的音调进一步烘托作品的情感。

第五体现在无声衬词的使用上。作品的尾声部分歌词以“啊”代替,这种表达方式是尚德义先生艺术歌曲创作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尚先生创作的许多艺术歌曲中都出现了以“啊”、“呜”等衬词形式演唱的部分,而且此类虚词唱段在作品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渲染情绪的作用,和歌词所描绘的情景相得益彰,既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又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除了此处《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外,歌曲《祥林嫂》的第三部分之后也出现了类似的音乐部分,整8小节只有虚词“呜”,虽没有明确的歌词内容,却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补充了音乐意境的完美,以含蓄的创作手法补充诠释了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留人无限遐想。

第六体现在贴切旋律的使用上。尚德义在艺术歌曲旋律的创作上也是极为考究的,他通常以多变的旋律风格描写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同一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用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手法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鲜明。《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的旋律创作就体现了这样创作手法,旋律从f小调属音起上四度进行到调式的主音,为了突出旋律的抒情性特征,旋律线的进行主要以级进的方式进行,为映衬慌乱不安的心理波动又使用了跳进的方式,以多样化丰富的音乐语言完美地烘托人物细腻的情感世界。

四、结语

尚德义先生创作的艺术歌曲中,突出人物形象塑造的作品成为其音乐成就中的一代亮点,同时也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贡献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创作实例,使中国艺术歌曲创作闪耀着别样的人文光辉。这份光辉不仅在于文学题材从古诗词向名著小说上的扩进,还在于作品本身在诠释人物形象的精准性、深刻性上所闪耀的光辉。尚先生以突出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歌曲创作丰富了艺术歌曲体裁的艺术表现力,耳目一新的创作思路进一步实现了其雅俗共赏的创作主旨,他以敏锐的洞悉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将中西合璧的美学主张、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融汇到艺术实践之中,打造了一批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精品之作。

参考文献:

〔1〕赛音.中国艺术歌曲论[M].北京:中国音乐出版社,2009.209.

〔2〕彭根发.论尚德义的声乐作品创作[J].人民音乐, 2003(03)26.

〔3〕尚德义.我创作上的艺术追求[J].音乐生活,1999(03)7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人物形象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