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钱大王”与“偷钱女孩”

2015-06-15马志国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毛病压岁钱花钱

马志国

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女孩走进心理咨询室,落座后,我知道女孩叫潇潇。潇潇人如其名,小巧的人透着智慧潇洒,13岁,开学后就是一名中学生了。按照需要,我和女孩的母亲首先沟通。女孩母亲含着眼泪讲述了潇潇的故事。

潇潇从小好玩,伙伴的玩具她经常带回家,等人家急切地寻找的时候她才想起来还给人家。妈妈没有在意。后来潇潇上了幼儿园,一天带回家一条枕巾,老师反映到家里妈妈才知道,但也没太在意。到了小学,同学们的橡皮铅笔等等也经常跑到潇潇的书包里,妈妈还是没有在意。

转眼,潇潇9岁了,已经是三年级学生了。家里才注意到她常常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样的玩具会买来一大堆,同样的练习本会买来一大摞。直到此时,家人才发现了潇潇偷钱,先是家里的,后是亲戚的。此时,妈妈也弄不清到底哪一次是第一次了。妈妈只是回想起来,有一年春节大人们相互给孩子压岁钱,妈妈给人家小孩的压岁钱被潇潇骗了回来。为此,潇潇得到的是妈妈的一次痛打。可是妈妈工作忙,痛打之后还是常常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顾不上进行引导。

单是痛打,并没有让潇潇不再伸手。一次,姑姑的钱包里少了50元钱,证实是潇潇干的。一次,潇潇把姥爷的衣服整个偷走,扔掉了衣服,留下了兜里的80多元钱。一次,爷爷住院的时候,潇潇竟然趁着给爷爷盖被子的时候偷走了爷爷兜里的300元钱……

这时候潇潇11岁了。骂也骂了,打也打了。骂,潇潇没有了反应;打,潇潇都不再流泪。妈妈只好哭着央求潇潇。孩子每次都表示决心改正,可是过不了多久又旧病复发。妈妈没有办法了。孩子这样了,妈妈还活个什么劲?妈妈真的“吃药”了。幸好发现及时!

可是,潇潇还是伸手,拿别人的东西,拿别人的钱。最近,姨母家衣柜里的800元钱不翼而飞了。等到证实钱是“飞”到了潇潇手上的时候,钱已经花掉了300多了……

“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呀!”潇潇的妈妈诉说到这里的时候再也止不住眼泪了。

有些“偷”难说仅仅是道德品质问题。潇潇这种屡教不改的情况就属于病理性偷窃,也可以叫“偷窃癖”。这是在某种诱因的作用下,逐渐在大脑形成稳固的动力定型,即形成稳固的神经链接的结果。但是,偷窃历来被人们认为是道德品质恶劣,是最丢面子的丑事。我深深地理解潇潇母亲的心情。但是,我知道孩子的毛病必有原因,而且必定有家庭方面的原因,甚至妈妈自身的原因。当然这需要通过沟通让潇潇母亲自己领悟。于是,我请潇潇母亲围绕潇潇的成长讲讲有关的家庭生活。

潇潇的父母都有一份较好的工作,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潇潇要啥有啥,吃的、穿的都是高档的,花钱随便。跟爸爸要两块钱,爸爸一准大方地给10块。春节,潇潇手上到底有多少压岁钱,妈妈没问过,只知道最少也有1000多元。直到后来发现了她偷钱的毛病,才由家里来保管压岁钱。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潇潇手上样样不缺,潇潇手上还长期有钱。孩子为什么还要偷?

潇潇母亲显然开始了思考。我请她评价一下自己在花钱方面是怎样一个人。

“说起我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爱花钱,没遮没拦地花钱,无所顾忌地花钱,特别爱上街购物,见什么买什么,有时候就像疯了似的。同事们都知道我这个毛病,都管我叫‘花钱大王’……”说到这里,潇潇母亲的笑有点难为情了,“这对孩子有影响吗?”

肯定有影响,而且是很大的影响。现在,潇潇形成偷窃癖的心理轨迹已经清清楚楚:家庭环境没有给潇潇一个恰当的金钱启蒙教育,让潇潇形成了乱花钱的观念。妈妈这位“花钱大王”成了潇潇最好的“榜样”,进一步让她形成了乱花钱的毛病。孩子到底是孩子,她没有妈妈那么多的钱。怎样满足自己花钱的欲望?偷,自然是唯一的办法。于是就从家里偷到家外。对此父母根本没有给予起码的关注,根本就弄不清潇潇第一次偷东西是什么时候。于是,孩子的行为方式得到了多次的自我强化。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成了习惯。此时,妈妈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采取了简单的打骂央求,而后没有采取任何实际的矫正措施。于是,孩子形成了难以控制的病理性的偷窃癖。可以说正是妈妈这位“花钱大王”感染熏陶女儿成了“偷钱女孩”。

钱可以造福,也可以致祸。孩子手上钱多了,只能致祸。毛病在孩子身上,病根在父母身上。潇潇的实例再一次证实这一点。当我对此做了解说之后,潇潇母亲的表情化成了追悔的沉痛。“潇潇的毛病还能改吗?怎样才能让潇潇改好呢?”潇潇母亲无助地望着我,说出她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就潇潇的行为矫正进行了较多的沟通,归纳起来,一是不要再简单地打骂,必须珍视孩子的自尊,再说潇潇就要进入第二反抗期,打会惹出麻烦。二是让孩子看到希望。就整体说,要强化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就偷钱这一点说,要强化孩子没有偷时候的表现,给予正面的肯定的评价。三是创造一种环境,从客观上杜绝孩子拿到钱的机会。四是妈妈不再当“花钱大王”,给孩子作一个好榜样。这一切的核心是激发潇潇自救的信念和行动,满怀希望地相信潇潇还会成为一个好孩子。潇潇母亲看到了希望,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和潇潇的直接沟通是非常必要的。我告诉潇潇:“你是心理上出了点毛病。其实,马老师知道你有很多优点,比如学习好,自己考入了重点中学,你还当过班干部,工作挺积极,而且长得也很漂亮啊!只要努力改正,就是好女孩。”潇潇几乎惊疑地望着我,又使劲地点点头。而后潇潇诉说了她每次都下决心要改,可是有时又控制不了自己的痛苦。

“那么,就是说你有时候还是控制住了自己!”我几乎是惊喜地问。

“我记得有过那么两三回,看到了别人的钱心里想去偷,最后管住了自己……”

“那么,从今天开始记日记,如果你这一天没有想没有做那样的事,那么就记下这成功的经历和感受,如果哪天动了心思但又控制住了自己,就更是成功,更值得记下来。”我顺势说出了我的建议,“我们把这叫做成功日记。以后给马老师看看成功日记,好吗?”

潇潇重重地点头。

“马老师知道你很想改好,那么你想想可以做到手上不再要多余的钱吗?”

潇潇想了想,又点点头:“回去我就把我手里的30多元钱给妈妈!”

孩子极少固守错误,都有向善向上之心,都想做好孩子。潇潇的心就是这样。我让潇潇把这两点办法写在本子上好坚持去做。当我把她记录中的“偷”字改成“拿”字的时候,潇潇定定地看住我,神情和我一样庄重。我知道潇潇内心的波澜在涌动。“马老师,您等着,开学了,到了新学校,我一定要当一个好学生!”潇潇离开的时候激动地说。

“马老师相信你,等你的好消息了。”灿烂的笑让潇潇更显可爱了。

潇潇入学前,我们又坐在了一起。我看到了潇潇的成功日记,潇潇对今后充满了信心。潇潇母亲说孩子回去就把手上的零花钱交给了大人,而且没有出现偷钱的行为。我知道心理治疗有了一个好开端。可潇潇母亲又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我真怕她入学后会旧病复发!”

潇潇母亲的担心可以理解,的确难以保证不再旧病复发,应该对孩子可能的反复做好心理准备。问题是现在需要的是以最大的信心和努力来帮助潇潇。于是,我充分肯定了潇潇自救第一步的成功,并用她能听懂的语言给她讲了几个继续自救的办法。一是暗示疗法,经常地这样想:我是好学生,我一定能管好自己。二是厌恶疗法,一旦又动了想伸手的念头,就拧疼自己。三是强化疗法,自己战胜了自己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奖励,比如玩一次爱玩的游戏,唱一首爱唱的歌……

对潇潇妈妈的建议是:继续给孩子希望,和孩子订一个关于节约花钱的“母女公约”,让孩子的父亲经常给孩子鼓励,再有就是一定要由一个人专门负责给孩子钱。

新学期过去一个多月了。一个周六晚上,潇潇母亲通过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向我报喜:潇潇入学后一直没有“伸手”!我知道潇潇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提醒潇潇妈妈要给孩子更大的心理支持,我祝愿潇潇最后自救成功。

猜你喜欢

毛病压岁钱花钱
发愁
谁来保管压岁钱
一身毛病
燃烧吧!小羽宙
没毛病
压岁钱
压岁钱争夺战
花前月下
毛病
压岁钱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