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考化学选择题的解法
2015-06-15刘常德
刘常德
中考化学试题中,选择题多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且分值占总分的30%~50%。因此,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制约很多学生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瓶颈。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而高效地解答化学选择题呢?本文将根据不同化学选择题的特点,分析其对应的解题技巧,以帮助学生轻松应对选择题。
一、直接判断法
根据自己已有知识,从备选答案中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解题方法称为直接判断法。这类试题属于最简单、最基础的试题。解题时应注意对化学概念的关键性字词进行分析,将试题中有关物质的性质与教材中的叙述、资料和实验现象进行对照,直接获得答案。
例1(北京)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A.氧气B.氮气
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解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答案:B
二、一次性淘汰法
一次性淘汰法是指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结合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做到去伪存真,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而得到正确的答案的方法。
例2(南京)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Ba2+、SO2-4B.H+、Cu2+、OH-
C.K+、NO-3、Cl-D.H+、CO2-3、Cl-
解析: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水。A项,Ba2+、SO2-4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项,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Cu2+、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项,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D项,H+、CO2-3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C
三、多次淘汰法
题干中含多层意思,且一层限制一层,解题时根据题干所给的多个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此方法为多次淘汰法。
例3(青海)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增加的是()
A.碳酸钙B.浓盐酸
C.浓硫酸D.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碳酸钙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质量不变,A项错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其质量减少,B项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项错误;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且质量增加,D项正确。
答案:D
四、信息迁移法
信息迁移法是指根据题中给出的新知识信息,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技能以及题给信息中的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用此方法的试题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构思别致,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并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4(南宁)被称之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采用薄层纸片作为传导体,电池总反应为Zn+2MnO2+H2O=ZnO+2MnO(OH),避免了传统电池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因而废旧的纸质电池可作为一般的废弃物加以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电池反应中锌元素化合价升高
B.该电池反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C.其工作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开发利用该电池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该电池反应中锌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2价,A项正确;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反应物,质量减少,B项错误;该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项正确;该电池避免了传统电池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开发利用该电池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D项正确。
答案:B
五、规律、原则分析法
利用规律与原则,通过分析、归纳、逻辑思维及简单计算来解答问题的方法称为规律、原则分析法。应用该方法解题时,首先应记准所学规律与原则,抓住其中关键性的词语,结合题目的内容与规律加以分析对比,再通过简单逻辑思维得出结论。
例5(天津)硅酸钠(Na2SiO3)可用作黏合剂和防火材料,硅酸钠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A.+1B.+2
C.+3D.+4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3=0,则x=+4。
答案:D
六、反例分析法
通过可以驳倒原结论的事例,来说明某些结论是否科学与完整,以此解决概念问题的方法称为反例分析法。例如,对概念中关键性字词或概念前提加以变换,或将不同关系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加以变换,用“一定是”、“都是”、“可能是”、“可能有”等表示其结论,即可通过寻找一个与结论不同的反例,推翻某些结论,而无需再烦琐地做一连串的分析进行解题。解题时要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全面把握概念,找出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例6(德州)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
C.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D.碱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解析: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原子核也是带电的微粒,A项错误;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水含有氢元素,但属于氧化物,B项错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生成物中含有氧元素、氢元素和碳元素,氧气能提供氧元素,故碳元素和氢元素一定由该物质提供,C项正确;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但碳酸钠属于盐,D项错误。
答案:C
七、推理法
推理法是指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化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题干给出某个命题,要求确定出结论或者得出某个结论的前提条件,而且这个条件和结论的关系不能凭直觉判断的选择题。这类题目逻辑性强,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概念明确、分析合理、推理严密、判断恰当。
例7(盐城)现有X、Y、Z三种金属,已知:①X+YCl2=XCl2+Y;②把Y、Z两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只有Y和稀硫酸反应。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Z>YB.Z>Y>X
C.Y>Z>XD.X>Y>Z
解析: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X+YCl2=XCl2+Y,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大于Y;把Y、Z两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只有Y和稀硫酸反应,说明Y的活动性位于H前,而Z位于H后。所以,X、Y、Z的金属性顺序是X>Y>H>Z。
答案:D
八、排除法
化学选择题中有些题的选项是没有学习过的,或每个选项之间差异不大,或每个答案之间包含着许多的知识内容,如果我们做的时候按照常规直选的方法去做,可能花掉很多时间,但做出的答案却是错误的。当遇到此类题型时,同学们可选择用排除法解答,能起到又快又准的效果。
例8(兰州)单层石墨称为石墨烯,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石墨烯的化学式为C
B.石墨烯的硬度小于金刚石
C.石墨烯属于化合物
D.石墨烯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解析:石墨烯的成分为碳,化学式为C,A项正确;由题意可知,“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材料,所以,石墨烯的硬度大于金刚石,B项错误;石墨烯属于单质,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C、D两项错误。
答案:A
九、比较法
比较法适用于选项所提供的答案里包含着某种相同的因素,通过比较这种因素的强弱程度可以获得答案的选择题。解答时可根据题干的要求逐一比较供选答案的某些特征,从而逐步排除错误的答案,选出正确的答案。常见的比较法有直接比较法、相关比较法、组成比较法、综合比较法、同类比较法等。
例9(江西)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的是()
解析:A项,甲中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与氧气隔绝,蜡烛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B项,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燃烧起来,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项,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木块是可燃物;D项,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以上分析可知,A选项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答案:A
十、守恒法
守恒法就是以化学反应中存在的某些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作为依据,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列出相应的守恒关系式进行解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开烦琐的过程,提高解题的速度,又可以避开多步计算,提高解题的准确度,是初中化学计算选择题常用的一种解题方法。
例10(河南)某物质4.6g与氧气反应,生成8.8gCO2和5.4gH2O。正确的说法是()
A.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为11.2g
B.该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
C.生成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3
D.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解析:生成的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244=2.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5.4g×218=0.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则某物质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2.4g,氢元素的质量为0.6g,氧元素的质量为4.6g-2.4g-0.6g=1.6g,说明该物质不仅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而且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为8.8g+5.4g-4.6g=9.6g,A项错误;该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2.4g∶0.6g=4∶1,B项错误;生成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8.8g44∶5.4g18=2∶3,C项正确;根据前面的推理可知,该物质不仅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而且含有氧元素,D项错误。
答案:C
十一、图示分析法
考查学生对溶解度曲线、金属与酸反应时各种量间的关系、溶液的pH变化等内容的掌握情况时,可用到图示分析法。图示既可以把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微观运动形象地显示出来,又可以将一些概念图示进行对比分析。在使用图示分析法时,首先应全面“扫描”原题,对题给信息形成整体印象,并列出已知条件,找出各概念要素的关系图,根据图示寻找突破口,然后采用顺推、逆推及最后验证等分析方式解题。对于图形题,要分析辨识图中横坐标、纵坐标、原点、交点、转折点等的意义,对数、形、义、性进行综合思考,从中发掘隐含,看清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注意关键的点,把握曲线的走势。
例11(昆明)下列图像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B.向一定量pH=2的盐酸中逐滴加水稀释
C.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氧化钙
解析: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时,稀硫酸能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硫酸钡沉淀,当硝酸钡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大,A项正确;稀释盐酸时,酸性减弱,pH升高,但是无论怎样稀释,溶液的pH始终小于7,不可能大于或等于7,B项错误;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时,一段时间后,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随着试管中固体质量的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增大,C项错误;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氧化钙时,氧化钙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水反应,使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溶剂减少,此反应放热,温度升高会降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溶剂减少,溶质因为析出也减少,所以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减少,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