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开采跨入深海
2015-06-15姚尧
姚尧
深海油气资源因其海况及地质条件复杂而极难开采,我国正跨步进入这一领域。
2015年4月13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网站发布消息称,“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已顺利完成孟加拉湾海域1732.7米深的水下地层钻井任务,完钻井深超过5030米,不但创造了我国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井深新纪录,还完成了“海洋石油981”的海外首秀。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师于鹏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油气开采领域已经建成了一批高端深水装备,掌握了全套深海开发技术,具备了参与国际高端深水市场竞争的实力。”
随着陆上石油资源的不断消耗,人们正逐渐将目光转向海洋。据统计,近十年来发现的超过亿吨级大型油气田中,有60%以上都在海洋,40%左右位于深水。深水油气开采已经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趋势。我国正在从政策导向、技术开发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着手加快在这一领域的步伐。
油气未来在深海
全世界的海洋石油资源储量约400亿吨(油当量)。2014年,全球海上油气资源年开采产能已经达到10亿吨,其中深水油气年产能超过2亿吨,约占全球年油气开发量的一半。现在,美、英、挪威等传统石油工业强国正竞相开采深水(500米)和超深水(1500米)海域的油气资源。西非、墨西哥湾和巴西等海域正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深海油气开采区域。
挪威国家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陈新华将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概括为深、险、远、艰四个字,即距离大陆愈来愈远、水愈来愈深、风险愈来愈高、环境愈来愈艰难。
我国海域辽阔,仅南海海域面积就达300万平方公里,九段线内约为200万平方公里,传统疆界的油气资源储量约为350亿吨,约占我国全部油气资源储量的四分之一,深藏于海底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现在,我国共有四个海上油气产区,南海是我国未来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的重中之重,具有成为全球第四大海上油气产区的开发潜质。但在南海进行开采也面临着水深、路远和地区争端的复杂局面。
为了促进海上油气资源的开采,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下称,《计划》),明确提出,“按照以近养远、远近结合,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并举的方针,加强渤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近海油气勘探开发,加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跟踪分析,积极推进深海对外招标和合作,尽快突破深海采油技术和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大力提升海洋油气产量。”
对于《计划》的出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海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曾恒一认为,这一计划将海洋油气资源的开采提升至战略层面,明确了深海石油开采是国家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了尽快实现“走向深水”这一目标,曾恒一认为,要做到“三个结合”。首先,多种资源开发相结合,指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深水油气与海洋能(波浪能、潮流能、潮汐能、温差能、盐差能等)资源相结合。其次是资源开发和维权相结合,是指南海资源开发是我国主权的体现,开发“九段线”内的油气资源既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一个切入点,也是最好手段。“海洋石油981”于2014年在中建岛南部打井,就是跨出了海洋维权的坚实一步。最后资源开发还要与海岛建设相结合。
深水技术是关键
近几年,世界主要石油工业强国的深水钻井装备和铺管作业技术发展迅速。中海油工程建设部总经理杨树波说:“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约20个钻井平台具备进行3000米水深钻探作业能力。”
虽然我国正处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起始阶段,但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五型七船”完整的海洋石油开采序列,包括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即“海洋石油981”号;深水铺起重船,即“海洋石油201”号;深水物探船,即“海洋石油720”号和“721”号;深水工程物探船,即“海洋石油708”号;深水大型多用途工作船,即“海洋石油681”号和“682”号。同时,我国已经掌握了3万吨级超大型海洋平台设计建造和安装技术,并掌握了1500米作业水深海底铺设管道等一系列海洋工程领域核心技术。
我国围绕六大深水技术进行攻关,取得了一定成就。这六大技术分别是深水平台技术、深水钻完井技术、立管技术、水下生产系统技术(井口、采油树、海底防喷器、水下分离计量、增压等装置)、深水海底管道铺设技术、流动安全保障技术(用于保证水下几千米深的海底管道系统流动的安全)和应急保障系统技术。
以上先进技术都为我国深海油气资源的开采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2014年9月,“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在南海发现了我国首个自营深水大型气田——“陵水17-2”,已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是平均作业水深1500米的超深水气田。“‘陵水17-2气田的发现,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的深水模块化测试装置首次成功应用,标准着我国已经独立掌握了全套深水勘探技术。”曾恒一评价道。
下一阶段,我国的技术目标是攻关1500米至3000米水深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在深水装备方面,水下装备中的水下井口、采油树、防喷器、水下阀组、连接器、水下计量装置、分离装置、增压装置等一整套设施,仍被国外少数几家大公司所垄断,是我国水下装备技术突破的关键。
国际合作成主流
“目前国际油价短时间内处于低位徘徊,会对海上油气开发工程成本规划产生影响。不过目前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事业正在突飞猛进,特别是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制造业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期。”于鹏说。
FLNG是一种用于海上天然气田开发的浮式生产装置,通过系泊系统定位于海上,具有开采、处理、液化、储存和装卸天然气的功能,并通过与液化天然气(LNG)船搭配使用,实现海上天然气田的开采和天然气运输。
“浮式生产装置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渐成熟,其发展势头很好,或许可以代表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发展的方向。”于鹏说。市场研究咨询机构EMA(Energy Maritime Asscoiates)的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30份浮式生产装置生产订单签署,总价值超过180亿美元。与此同时,去年还有27艘浮式生产装置交付使用,可见浮式生产装置的火热程度。据了解,我国预计将在“十三五”期间推出完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浮式生产装置。
除了追逐国际领先的技术趋势,我国海洋石油开采还必须面对一些“先天不足”。 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的海况和地质条件相对恶劣,急需进行能够提高作业效率、稳定性更好的半潜式起重铺管船的设计和建造技术研究。此外,国产化水下生产系统应尽快摆脱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还应提高深水应急维修和应急救援能力等。
“深水勘探勘察装备,深水钻井平台或钻井船及支持船,深水水下生产系统设备,深水装备关键配套设备等领域都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必要设备。”杨树波介绍。
就全球而言,开发海洋油气不是单一国家或企业可以独立完成的。今年4月,“海洋石油981”奔赴孟加拉湾海域完成了海外首秀就是一个良好开端。这迈出了我国深水高端装备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角逐的重要一步。“要提升自身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制造行业的水平,走出去与国际先进企业展开技术交流与合作必不可少,也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升自身实力。”于鹏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