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战史迹图集》的设计与研制
2015-06-15余晨曦
余晨曦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5.36.264
摘 要: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也为了更真实、更细致地还原上海军民在14年抗战期间的万里抗战路,由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策划,在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研究成果和上海市测绘院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和图集编制经验的基础上,联合编撰了《上海抗战史迹图集》(以下简称《图集》)。该文介绍了《上海抗战史迹图集》的编制背景和内容架构,详细阐述了图集设计创新点,并论述《上海抗战史迹图集》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图集 历史地图 地图设计
中图分类号:P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c)-0264-02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为捍卫民族的独立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上海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8月13日,抗战全面打响,上海就作为华东主战场,展开了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铸就了上海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历史地位[1-3]。
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也为了更真实、更细致地还原上海军民在14年抗战期间的万里抗战路,由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策划,在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研究成果和上海市测绘院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和图集编制经验的基础上,联合编撰了《上海抗战史迹图集》(以下简称《图集》)。
《图集》包含180幅左右地图、440帧左右照片及4万左右文字。以上海抗战为主题,将地图作为展示平台,辅以照片和文字,将时间、空间、事件与人物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向今人展示1932年至1945年上海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华民族的伤害,也让世人了解当时中国军人、社会各界人士、人民大众、国际友人对日本发动的不义之战做出的回应,更是让读者认识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民在战场上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勇抵抗的顽强精神。《图集》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一系列具有史料价值和深厚历史底蕴的抗战时期地图,也为进一步挖掘上海抗战历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历史资料。
1 《图集》的内容架构
《图集》由淞沪激战、救亡图存、群英荟萃、罪行见证、伟大胜利五大篇章构成,分别描述淞沪抗日战场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民众不畏强权的抗日救亡运动、社会各界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奉献的感人故事、日本侵略者给上海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无法弥合的巨大心灵创伤以及浴血奋战所迎来的伟大胜利。
《图集》地图设计时,根据内容架构,将地图大致分成了以下4类:(1)战役图,用地图详细描述“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役。(2)历史老地图,通过走访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龙华烈士陵园等收集到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历史老地图。(3)叙事地图,在按照1932年和1937年历史地图新编的地理底图上,通过抗战故事的位置考证,将故事按照发生的时间、地点描绘在历史底图上。(4)遗迹分布图,将现存可考的遗址、旧址用影像图、线划图、三维地图等不同表现方式展现其空间位置和历史变化过程。
2 《图集》的设计创新点
2.1 以图解史填补历史空白
《图集》的成功编纂填补了上海抗战历史无历史地图集的空白,用地图语言阐述上海军民历时14年的抗战故事,从测绘制图的领域对上海抗战历史进行了一次全面地梳理。作为一部集文献史料与历史研究于一体的著作,《图集》在完整展现一系列珍贵史料的同时,通过结合上海抗战历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研究成果等资料,在参照同类地图作品及研究之后[4-8],对地图内容及背后蕴藏的历史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介绍,以达到“以文释图,以图解史”的目的。
2.2 综合利用历史资料设计地图
在该图集中,地图的设计和制作的资料大多来源于历史资料,与以往地图制作不同,在该次地图设计过程中常常是通过搜集历史资料、学术文献中文字资料以及图片资料进行地图内容设计。对于拥有详尽的文字史料,但无历史地图的内容,则根据文字史料描述的年代,选择当年公开出版的历史地图作为地理底图,先将其矢量化。再经过对文字史料核实、提炼、定位、比对后,将其标注于绘制好的底图上,便制成新编历史图。例如:《日军慰安所一览图》是基于苏志良编写的《上海日军慰安所实录》中文字资料绘制;《沿江阻击战要图》是综合了淞沪提供的多张手绘图,将不同时期战线表现在一张图上,表现争斗中战线的变化情况……
该类地图制作过程中,基础地理底图和根据文字史料信息定位专题要素至关重要,《图集》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2.2.1 基础地理底图制作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是《图集》两个最重要的内容,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档案、抗战史迹和相关研究成果等,也大多与两者息息相关。因此,选用1932年和1937年公开出版的老地图做为制作基础地理底图的重要依据。通过将建成道路、河流、公园绿地、铁路以及重要地名等基础地理信息矢量化,比对已收集与考证的相关资料,如,发现“原图”中路名、大地名及河流名等地理要素与资料中不匹配者,再查阅相关地区的地名志、区县志等文献资料。以此方法,可绘制出比较精准的基础地理底图。
2.2.2 根据文字史料信息定位专题要素
根据史料中提及的地址方位,在历史基础地理底图上找到相应的史迹,然后在底图进行标注,完成定位。如果没能在老地图中直接找到的史迹,可以根据史料中提及的地址方位,找到地名地址提及的道路、大地名等信息进行定位。用以上方法后都无法精准定位的,则可根据史料中的其它信息进行判定,比方说可以从当时的图片资料上提取周边环境的信息(如商店、公园、单位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再在地方志中查找,这样也可以找到史迹的具体方位信息。
2.3 利用历史地图作为底图,叠加专题要素
对收集到的历史地图采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补缺、脏面去除、折痕消除、颜色调整、舆图拼接、变形矫正、分块切分等操作,使其既保有原图的韵味又不会干扰专题要素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叠加专题要素,绘制出具有历史底蕴的地图。例如“一·二八”淞沪抗战要图就是采用在淞沪馆提供的历史地图作为底图,叠加战役双方进攻、撤退以及防守等态势的专题要素。
2.4 历史老地图修复
对于历史老地图的修复,《图集》中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修旧如旧,通过对地图中注记、图例解读,通过修复,使得地图的颜色与整本图集呈相同体系,并采用重新输入繁体字注记修复老地图中模糊不清的字。有些战役图,则会依据图例,将参战的几方力量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在重现原貌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凸显重点。通过该方法修复的地图有《敌我阵地变迁要图》《江湾至八字桥间阵地配置要图》等。另一种则是将老地图中手绘战线和注记提取出来,通过匹配叠加在新绘的当年地图上,丰富了老地图的地理位置信息,例如:《9月18日蕰蕴藻浜沿岸阵地战要图》,原图中只有简单的将军手绘战线和大地名,通过叠加在新绘的1937年底图上后,使得地图内容更为饱满,地理位置更为直观。
2.5 分阶段战役图
通过收集资料将“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各个小战役采用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与图集中的章节形成对应关系,达到利用地图讲述淞沪抗战故事的目的。
2.6 利用多年影像呈现史迹的变化过程
1948年、1979年以及2015年影像的基础上,在相应年代的影像图上标注历史地名和专题点位历史名称和位置,表现史迹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过程。例如:《无名英雄墓影像图》,在1948年影像上清晰可见被战争毁坏后的遗迹景观,在1979年影像上遗迹消失,而在2015年影像上在原址设立了无名英雄墓纪念碑。
3 《图集》的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图集》在内容的编排上,采用把握宏观、点击微观的方法对上海军民的抗战历史尽可能地进行详尽的梳理,力图使读者通过此书能真切地了解和感受到当年抗战的悲壮和惨烈,以及上海军民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竭诚报国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让世人在纪念胜利、追思历史的同时从中汲取伟大的抗战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图集》中部分档案地图、文物和照片都是首次批露,例如:日军在上海的甲级情报图、日军兵力及其设备判断要图,图上密集精确的点位足见日军的侵略野心。《图集》还首次绘制日军慰安所遗址分布地图,披露日军鲜为人知的特务机构及暴行,并从敌后游击、平民英雄等角度凸显中共武装中流砥柱的作用。此外,《图集》还利用三维地图和历史影像地图还原抗战史迹的实景和原貌,对现存可考的遗址旧址进行实地拍摄,展现历史变化过程。
4 结语
《图集》的编纂主要从上海抗战历史的角度,对上海抗战时期的珍贵史料进行汇集和展示,通过不同层面的地图、图片,辅以严谨的文字,以地图语言生动表达了与上海抗战史迹相关的内容。《图集》编撰组的研究人员先后赴各地搜集、查找相关历史档案和历史图片,寻访抗战遗址和战争亲历者及其后人,收集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挖掘出一批珍贵的史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仔细地整理、考证和研究,形成了今天弥足珍贵的成果,填补了用地图叙述上海抗战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与其他纪念抗战胜利相关出版物形成了互补。
参考文献
[1] 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 金炳华.抗日战争与上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抗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 梁建国,徐占华,刘军.《重庆市地图集》内容结构与编制特点[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5):144-147.
[5] 吴晓华.论《浙江古旧地图集》的编制与特点[J].浙江测绘,2011(1):17-19.
[6] 曹婉茹,郑锡煌,黄盛璋,等.中国古代地图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