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乔康纳看佩特的为艺术的唯美主义观

2015-06-15康允

科技资讯 2015年36期
关键词:唯美主义佩特沃尔特

康允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5.36.252

摘 要:为艺术而艺术乃是19世纪唯美主义运动的口号,其领军人物便是沃尔特·佩特,其“为艺术而艺术”是当时英国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体现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思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阅读与研究其作品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那个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不同时代世界上却同时具有一定得相似性,在这层意义上,这种阅读同时对我们透视当下生活也具有重要价值。佩特的著名的散文篇章《乔康达》非常具体地体现了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观。该文从试图从分析佩特的这一唯美主义审美观的内涵,然后来解析具其作品《乔康达》具体怎样体现了此审美观。

关键词:《乔康达》 沃尔特·佩特 为艺术而艺术 唯美主义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c)-0252-02

《乔康达》是19世纪的文艺批评家沃尔特·佩特在其研究论文集《文艺复兴》中对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诗一般的评论。其体现了沃尔特·佩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审美观点。本文通过分析佩特唯美主义含义,及其在《乔康达》中的具体体现,旨在提供一种对《乔康达》分析理解的视角。

1 为艺术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唯美主义文艺观,这一口号在其起源、发展和演变中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内涵。周小仪[1]在其文章中指出“为艺术而艺术”涵盖的“文艺思想,如艺术的独立性,艺术的无功利性,艺术与生活的分离,以及纯形式等内容来源于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之后“以精炼的法语铸造成一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最后由在法国的英国艺人传到英国,从而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

其中佩特被认为是该运动的精神领袖。佩特和“为艺术而艺术”几乎被划伤了等号。

钟良明在其研究文章[2]中指出佩特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被曲解后成为‘颓废的唯美主义运动的纲领”。实际上,佩特的“为艺术而艺术”并不是像批评家所认为的那样“取消艺术对道德、教育和社会的关注”。那么,佩特的“为艺术而艺术”想传递的是什么呢?

1.1 为自然

佩特之所以能够运用“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文艺思想,和当时英国的社会大背景密不可分。当时的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迅速地从农业社会像工业社会转变,财富迅速积累。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欲望迅速膨胀,物质文明进步速度空前。但伴随物质文明进步的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开采煤矿,以及煤烟污染最为严重,同时水体污染也很普遍。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忽视对自然的尊重,这种物质文明带来的环境破坏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道德文明的滞后,这种滞后从某种程度上是不道德的。当时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都谴责这种唯物质至上的现象。在佩特看来,自然是永恒的,人不过是一小段,在人和自然中,“人总是无所作为的,理应顺应自然的意志,遵循自然的趋势。”认为人们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应该是“being”,而不是“doing”。人们对待大自然应该是怀着“伟大的激情”去观察和体验,这种观察和体验本身就是目的,仅仅“为体验而体验。”人应该爱自然,而且爱自然不应该是获取某种目的的手段,爱自然是目的也是手段。

1.2 为人生

在当时,很多人把物质财富的占有视为人生的成功,而佩特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人们追求的哪怕是崇高的目的,仍有可能在精神和气质方面变得肤浅和没落。”[2]而这样的人生显然是不成功的。在佩特看来成功的人生应该是:“总是燃烧着这样强烈地、玉石一般的火焰,总是保持这种极度的沉醉,就是生活的成功。”3成功的人生在于“看、欣赏、获取印象”[3],而不是在于占有财富。佩特在其《文艺复兴》结语中这样写道:

“每一个瞬间,都有某些形状趋于完美;山间和大海中的某些色调更加柔和;某些情绪、感悟或思维的兴奋对我们来说更具有难以抗拒的真实性和吸引力,而且只在这一刹那,不是体验的结果,而是体验本身,才是目的。仅仅是一些计算得出数目的情绪本身,就可以给我们一个多彩生动的人生。我们怎样才能用最敏锐的感觉,看到其中最值得看的?我们怎么才能最为迅速地从一点到另一点,却始终处于这最大数量的、生机勃勃的力量的中心,在这里它们以最纯洁的能量交汇?总是燃烧着这样强烈地、玉石一般的火焰,总是保持这种极度的沉醉,就是生活的成功”[3]

佩特认为人生应该在于看和观察,只有通过看和观察得来的体验才是最真实的。人应该观察和体验来认识世界。

1.3 为艺术

佩特认为人在看、观察、获取印象的体验中认知世界万象,而艺术是最能够体现人感知世界的能力的。艺术要求艺术家具有充满激情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佩特在其《文艺复兴》结语中这样写道:

“诗的激情、美的渴望、为艺术而热爱艺术,乃是智慧的极致。因为,艺术来到你的面前,除了为你带来最高品质的瞬间之外,别无其它;而且仅仅是为了这瞬间。”[1]

佩特在上述文字中提出了要“为艺术而热爱艺术”,也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这里的“为艺术而艺术”指的是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1]。并不存在“‘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区别,他所倡导的‘为艺术的艺术也是为人生的,并且是为‘具有最高质量的人生”。

佩特向人们描述了3种人生:“第一种对世界一无所求,在倦怠中度过一生;第二种追求名利,在极度的激动中度过一生;第三种则是在艺术和诗歌中度过一生。[2]”第三种人生是艺术的人生,也是人不虚度一生的唯一机会。

艺术能够使人获得最高质量的人生。

总而言之,佩特的“为艺术而艺术”关注的是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就是怀着激情去观察、体验自然、人生,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形成印象。唯有不断地体验、不断地获取经验,才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而艺术正是如此。

2 《乔康达》中体现的佩特的唯美主义

《蒙娜丽莎》是15世纪的达·芬奇最为著名的肖像画,在之后的几百年不断被阐释。其中瓦萨里这样评述:

“这幅肖像是艺术能在多大程度上模仿自然的典范,最灵巧的手能描绘出的一切细节,在这里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那双湿润明亮的眼眸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典型,眼睛周围那生动的红色小圈和毛发,不经过最精细的刻画,是无法表达出来的。眼睑也自然得体,睫毛浓密,每一根都经过细致的描绘,曲折自如宛如出自皮下,极为逼真。鼻上那完美柔嫩的粉色鼻孔真是栩栩如生。嘴唇微,从玫瑰红唇到鲜嫩的粉颈,无处不是生动的肌肤二非颜料堆砌。如果人们凝神观看喉头的凹陷之处,仿佛还能感受到脉搏的跳动。”[4]

瓦萨里通过其语言的视觉形象魅力让人产生图像幻觉和审美体验。到了19世纪,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佩特在《文艺复兴》中以一种新的途径对《蒙娜丽莎》进行阐释,写就了一段诗一般的文字《乔康达》。《乔康达》与“瓦萨里的描绘相比较,几乎脱离了客观的描述。”[5]

佩特对《蒙娜丽莎》的阐释体现了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观点。

首先,蒙娜丽莎是佩特最为喜爱的艺术品。达·芬奇是佩特心目中真正的艺术家。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达·芬奇体现了他对艺术家的理想。艺术家要有艺术家的特殊天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抵制物欲,自甘清贫的能力。”[2]达·芬奇一生中30年在佛罗伦萨,20年在米兰,剩下的19年在到处游走,他会在自然、街头等处观察他要临摹的人与物。正是在不断地观察、沉思的基础上,反复修改才有了他的画作。所以,在佩特看来,达·芬奇的画作是他观察、沉思所获得的印象的体现。佩特认为“作品中的某些成分不是画家创造出来的,而是他获得的。”[5]画中的大理石椅、奇异的石头、河流来自于画家对自然的观察、思索得来的体验的具体表现;画中蒙娜丽莎不祥的、神秘莫测的笑容可以追溯到他的孩提时代,是他理想的女士和现实的结合。是达·芬奇心目中对理想女士看法和经验的具体体现。佩特在《乔康达》中这样写道“这是一个由内而外创造出来的美人,古怪的想法、奇异的幻想和强烈的感情,一点一点堆积沉淀在肉体上……所有对世界的看法和经验都在此塑造成型……”

其次,从《乔康达》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佩特对这幅画的阐释是印象式的。也就是出自于佩特个人的主观印象。比如:下列文字:“奇异的石头、仿佛笼罩在海底微弱的光线中、疲倦、古怪的想法、奇异的幻想、强烈的感情、……她们会因为她的美……病痛的灵魂……感到苦恼、希腊的兽性……、……比自己周围的岩石还要古老……像吸血鬼一样死过很多次……”。佩特地这些文字描写的内容并不是绘画本身所蕴含的,而是只有在佩特那样独特的时代和个人背景下才产生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描述是他的联想和印象,也是稍纵即逝的刹那间的印象。

最后,佩特的《乔康达》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是他的唯美主义审美观。他没有直接告诉什么是“为艺术而艺术”,但是他的文字却传递出来这样的信息:人要若达·芬奇那样艺术的生活。观察、沉思自然、人物,把握对事物的瞬间体验。只有这种体验和经验才具有永恒的魅力,会让其它黯然失色。

参考文献

[1] 周小仪.“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外国文学,2002(2):47-54.

[2] 钟良明.“为艺术而艺术”的再思索[J].外国文学评论,1994(2):16-24.

[3] 陈丽.《奉使记》中的唯美主义和道德[J].国外文学,2010(3):81-91.

[4] 饶黎.《蒙娜丽莎》的研究综述与反思[J].艺术百家,2014(4):234-235.

[5] 沃尔特·佩特,著.文艺复兴[M].李丽,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0:156-157.

猜你喜欢

唯美主义佩特沃尔特
佩特罗面临要为哥伦比亚人兑现变革承诺的挑战
朱姆沃尔特:武库舰残影
佩特:心灵归乡的流浪者
超级战舰“朱姆沃尔特号”
佩特曲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夜莺与玫瑰》中的玫瑰意象
唯美主义视角下的王尔德童话特点简析
欲望之歌
浅析王尔德与《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
列车5点22分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