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问题研究
2015-06-15孙煜泽李清均
孙煜泽,西 宝,李清均
(1.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政策研究室,哈尔滨 150001)
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问题研究
孙煜泽1,西 宝1,李清均2
(1.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政策研究室,哈尔滨 150001)
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源自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本土改革开放跟进的交互作用,总体看显现出时空交互演进的规律性特征,表现为租金激励所产生的不同层次空间极化效应经验:包括“窗口效应”“羊群效应”和“本地化效应”;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方向是建立自由贸易区。
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租金激励;空间极化效应;区域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经验证明,开发区作为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载体、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排头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其发展转型成效决定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质量与效果。本文试图通过构建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聚焦开发区发展转型问题,通过追踪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深化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有益的理论启示。
一、理论分析
(一)开发区发展转型、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之间的关系界定
1.研究对象。(1)发展转型是本文的核心因素,也是研究的中心论题。开发区发展转型实践经验表明,它是开发区组织适应全球市场竞争需要和全球治理约束双重叠加作用的发展产物。开发区发展转型现象观测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解决中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位置低端问题,关注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解决土地使用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关注开发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解决环境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刚性约束问题,关注开发区自身环境保护与修复以及商品服务交易和产能输出的绿色低碳的世界市场准入和消费者认可度。
(2)租金激励是本文研究的关键因素,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无论是政府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公共权力使用,还是企业经济资源高效配置的私权强烈逐利,两者获取更多的租金都具有天然的经济属性。当技术与制度创新交互作用产生积极影响与有效作用时,李嘉图租金、垄断租金与张伯伦租金、熊彼特租金、组织租金与网络租金,以及信息租金[1],可形成租金激励的红利溢出,可以为开发区发展转型提供持续激励的内在动力与财富创造的物质支持。
(3)空间极化效应是本文研究的度量因素,主要目的是观测不同租金激励结构对应开发区发展转型效果与评估。它既包括生产要素在开发区集聚形成的各种收益测度,也包括商品、服务和产能输出的对外辐射能力的经验估计。在具体的经验观察中,具有不同的表达形态和空间尺度。
2.三者之间关系。根据上述界定,笔者对于开发区的发展转型、租金激励和空间极化效应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进行初步确认。由图1所示可知,三者之间至少存在三种不同关系。
(1)租金激励与发展转型之间形成的治理关系。开发区开办政府(或行政赋权的开发区管委会)与驻区企业之间属于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相互之间围绕利益发展与分配,易于达成行动计划共识。围绕发展转型的目标设定,相互之间也必然形成相互认同的租金激励结构,由此构造和形成相互遵守约定的治理关系,进而达到善治善为的目的。
图1 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内在机理的三种关系确认
(2)发展转型与空间极化效应之间形成的因果关系。发展转型的目的是有效促进开发区产生空间极化效应,因空间极化效应的经验度量目的是衡量其发展转型的行动成效。因此,通过空间极化效应测度与评估,确认开发区发展转型经验成功与否,其存在逻辑关联是不言而喻的。由此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3)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机理,在持续发出发展转型指令的动态过程中,政企对于发展转型目标与行动愿景的高度认同,会导致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之间关系演化成为动态化、自适调整与自我强化的复杂系统,并产生不同形式租金激励机制,使给定的政策优惠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出更多发展转型红利,促进政企双方互利、合作和共赢。
(二)开发区发展转型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互动关系的机理解析
1.政企逐利活动的互惠性分析。开发区发展转型为政府与企业逐利提供了行为选择的互利合作平台。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各国和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步伐,在政府开办开发区和促进其发展转型提出利益发展诉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入区企业获取更多租金收益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开发区发展转型政企逐利的互惠性,体现出一定的自愿合作特征。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一种利己主义者之间保持合作的最佳策略。但在经济交换中,交换的益处是精确规定的,并且不需要任何信任。布劳进一步解释道:“它取决于对方做出的报答性回应,如果这些预期的回应没有出现,互惠将会停止。”为此,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互动关系中的互惠性是有条件的,如果不能产生双方期待的发展转型红利,那么互惠性自然消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开发区发展转型的制度性政策优惠承诺,必须纳入合约激励与约束系统之中,政府发展承诺和政策兑现,比考核外资进入条件更为重要。因为私人投资回报总是建立在公共服务对于预期提升的基础之上。
2.政企竞争与合作行为的正和博弈分析。当开发区发展转型作为目标指令发出后,政府公共逐利与企业私人逐利是一对重复性博弈行为。因为政企之间利益发展与分配的竞争与合作处于又斗又和的博弈状态。双方合作共赢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即从你赢我败的零和博弈转向互利共赢的正和博弈。开发区发展转型过程中的政企之间存在互利互动的博弈情形,两者行为选择(合作行动决策)如同猎鹿博弈[3],即构造一种“自然状态”,进一步优化其租金激励结构,以获取理想的空间极化效应状态,使开发区政企两个利益相关者共同谋划从无风险的猎鹿均衡,转移至有风险但回报也比较高的猎鹿均衡问题。可以说,开发区发展转型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空间节点,尽可能多地从贸易中捕捉利益,吸引更多生产性投资来构建其国内生产基础,反过来也会增强其国际竞争地位[4]。因此,从博弈行为分析角度看,开发区发展转型的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互动关系的机制,可以理解为政企双方逐利竞争与合作过程的博弈规则转型,即从零和博弈的囚徒困境转向利益捕获与风险共担的正和博弈的规则遵守。
3.政企经济剩余实现最大化的均衡分析。开发区发展转型的经济逻辑是出口导致的经济体总剩余增加,笔者运用这一均衡分析模型讨论政企双方是如何促进经济剩余最大化的。假设开发区政府可能获取的消费者剩余为W+X,开发区企业的生产剩余为Y。当租金激励产生了空间极化效应时,开发区生产企业供应量从QA(为国内供需均衡条件下的开发区企业供应量)增至QS,出口额度为国内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差额,即QS-QD,促使开发区实现发展转型。直接的效果是:导致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从PA上升至PW,开发区政府的消费剩余下降W,开发区企业生产者剩余上升到Y+ X+ Z。总的看,企业获益额增加了X+Z,而政府直接的消费者剩余损失额为X,但换来了开发区总剩余增加到Z,而且用Z对政府消费剩余损失进行了足够的补偿(见图2示意)。
图2 出口对经济剩余最大化的均衡分析
(三)开发区发展转型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互动关系机制的研究方法与测度分析技术
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互动关系的结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开发区发展转型水平、质量与效果。因为不同租金激励结构对应不同空间极化效应的结果,其实现机制总是互为作用、交互影响的,并不断调整优化,形成更有利于开发区发展转型的发生条件、实际作用和结果测度的方法与技术。
1.机制构成的条件。(1)在能够促进物流成本体系改善的地理空间节点上实现开放。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互动关系的机制构成条件,首先是能够改变贸易物流成本的重要节点,实施对外开放。有学者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条件时发现,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化是降低运输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自由贸易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2)国际对接空间得到有效构建。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的经验时发现,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发生条件:对接空间是地点空间集中过程与以点带面空间逐步扩散过程产生了交互作用,不仅是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开发区实现发展转型,也是不断开辟新的更加适应国际化的开放空间典范。这是国际贸易规则演进与本国现行经济发展阶段制度安排有效对接的一种实现形式,可以确保开发区发展转型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融入,也可以提供租金激励。
(3)进出口业务通关便利化得到实现。从政策优惠转向制度优惠的租金激励结构设计,更加强调空间极化效应大量溢出的条件是实现商品生产地与销售目的地之间、两个空间节点上的有效和顺畅的“境内关外”运作。这个发生机制条件,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新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即如何节约“冰山成本”(包括物理空间的运输成本、不同经济空间交易成本,以及不同文化差异造成的摩擦成本等),凸显特定空间(如保税区、自由港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等开发区发展转型的组织形态)经济报酬递增。
2.生成机制的主要作用。开发区发展转型条件下的租金激励作用,促进空间极化效应的生成机制作用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1)外部性正向溢出。梁琦教授在推介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序言中,对于经济外部性问题处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论述。她认为,处理好空间经济外部性,核心问题是找到要素向心力形成要素空间集聚的正外部性放大的通道,以及抑制不可流动要素价格贬值、土地租金与各类成本上涨、空间拥堵、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外部性不经济的制度举措。产业升级、土地集约和环境治理还存在不同空间层级(国家主权层面、区域统筹层面、地区地点竞争层面)的外部性问题,仅仅依靠内部化处理外部不经济问题,并非唯一性。笔者在与大型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交流时也发现,促进跨国公司在开发区投资、新品开发、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自觉保护环境,不只是短期的政策优惠起到作用,与国际贸易惯例相适应的新制度安排也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2)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和出口加工区的发展转型,源自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台湾当局要求新竹科学工业区入区企业的研发经费不足销售收入的2.28%必须离开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核心是付费购买科技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化发展,形成开发区发展转型的知识溢出,为后续支付学费的模仿者提供更多收益。知识溢出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增加正效应和降低负效应,以及强调个人学习和能力提升非常重要。
(3)不断释放后市场效应。租金激励强度决定着开发区发展转型的空间极化效应的显现程度。这种机制的作用在于:同质的工人从事最合适的工作时,厂商可以在技术空间寻求工人和技术的最优匹配,通过相应的外部性获得集聚效应。
(4)形成中心—外围式的空间结构。在国际市场中心地形成要素、资本、技术、知识、商品的再生产创新高地,中心区域空间要素聚集力与商品、技术扩散力形成循环因果关系的良性互动,D—S模型予以了恰当性解释,并构建了“冰山交易成本”技术的理论体系,诠释其空间距离运输存在产品的制度化“损失”,同时也将新经济地理与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深度融合。为了促进国际市场驱动中心—外围空间结构优化,C—P模型理论着眼于市场接近效应(是指垄断型企业选择市场规模较大区位进行生产,并向规模较小的市场区域出售产品的行为)、价格指数效应(是指企业空间集中对于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市场拥挤效应(是指不完全竞争性企业趋向选择竞争者较少的区位)系统研究发现,前两个效应促成空间聚集,形成向心力;后一种效应形成空间扩散力,体现生产要素的离心力,两者之间在均衡情形下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的生产、消费者行为选择,即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方面都是对称的,短期与长期均衡的改变条件成为国际市场中的贸易流动关注的核心话题。
3.机制作用效果测度的研究视角与测度方法技术。在开放情形下,开发区利益主体通过优化租金激励结构,不断凸显空间极化效应促进其发展转型。作为高级发展主体,他们正是运用这种稀有资源形成的进入障碍来创造各种“租金”,以不同地理尺度的空间极化效应,为其具体绩效测度提供一些有用的研究方法与估计技术。
(1)空间极化效应本质的不同政策解释。开发区发展转型作为非均衡经济的重要载体与交易创新平台,通过租金激励凸显空间极化效应的响应机制源自于区域自然优势开发机制、开发区网络集群共享机制和国家出口导向战略实施政府干预机制等效应持续叠加,出现了出口效应。经济地理学者对特殊地点空间的均衡效应给予持续不断的解释:施勒发现区域发展出现地理集中现象;佩鲁研究发现国家层面的经济增长极落在特殊经济区组织上;赫希曼研究发现,国家发展战略空间摆布上出现一串不均衡发展锁链,在特殊优惠政策区域优先发展“主导部门”经济,空间极化效应具体化为产业经济的“关联效应”,开发区发展转型凸显空间极化效应,在空间地理分布上,既有“涓滴效应”(商品和技术扩散),促进开发区对于响应区、出口目的地做出积极回应;也包括“极化效应”(要素回流)凸显,持续保持开发区通过发展转型,巩固和扩大核心区的发展制高点和政策创新策源地的制度创新优势。
(2)空间极化效应经验观察的不同尺度界定。从国际层面看,空间极化效应属于轴心效应。当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缔约国的国家地点竞争优势形成,新的共同市场对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协作产生了再配置效果,总体出现轴心效应,使轮轴国出现产业集聚效应,在轮轴国出现产业分散化效应。与此同时,对于非缔约国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促进他们加入分享开放成果。这是解决开发区发展转型国际化的重要观察角度与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考量。但轴心效应具体估计需要进一步细化到如下主权国家层面具体考量:从国家宏观层面看,空间极化效应属于“窗口效应”,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著名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中特别强调,空间经济学向主流经济学回归,为国家开放经济地方化与参与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分析视角。从区域中观层面看,空间极化效应属于“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源自于股市投资的散户跟随大户投向产生的跟从效应。开发区发展转型作为区域增长工具,其产生的跟随效应是指具有绝对战略领先地位的开发区通过报酬递增和技术创新相互作用实现了人力资本外部性溢出,由此促进次级开发区在发展转型过程中产生学习效应。有学者解释为中央地方实现分税制后,竞争机制条件之一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改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吸引外资进入的投资竞赛动机不言而喻。其实“窗口效应”是区域基础设施“廊道”效应的具体体现,开发区发展转型的租金激励设定为优化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投资竞赛,势必形成围绕廊道范围的效益梯度场,由廊道效益为中心向外围逐步衰减,呈现出距离衰减规律性。从地区微观层面看,空间极化效应属于本地化效应,作为个体开发区发展转型绩效考察,实际是将中心—外围模型进行微观化处理,为寻求产业集聚与扩散之间的均衡条件与实现机制,聚焦新的研究目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冰山型运输成本理论分析,人们主要聚焦交易成本较少、贸易自由化程度与地区工资水平,以及知识溢出决定的微观层面的空间极化效应。
二、中国开发区研究进展
1.总体情况。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原动力是深化改革开放,人们关切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研究的角度一般锁定在空间节点向更大空间拓展的时空有序扩散上。如地点开放资源禀赋条件与开发区策源地的发展转型相匹配。当生产要素被转移到边境地区和港口城市时,进入国外市场的成本较低,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成为开发区发展转型的经济规律性体现。中国改革开放顺应了这种规律性,即经济向沿海地区集聚。国际贸易加强了中国主要港口的集聚力,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涌现了大量新兴城市。这种地理空间布局,改变了中国区域和城市的经济格局,沿海城市与大城市拥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发区发展转型属于国家战略层面的增长极战略,开发区发展转型实质属于制度创新和改革先行试点区域,实施成功后再向全国推广。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对中国特区经济(开发区发展转型)演化经验,可以界定为提供某种激励的限定地理区域。
2.实证研究。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互动关系对于解释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具有一定解释力。从机理研究方面看,制度激励是开发区发展转型形成极化效应取得的共识性理论分析成果,制度激励功能在于产权、契约和对投资者保护,陆军等人研究强调,减税让利仍然是开发区发展转型的政策优惠。从数值模拟与计算机仿真研究方面看,将开发区发展转型界定为新生产函数,是实现新的生产要素与条件的最佳组合。开发区发展转型涉及“流”的协调统筹,需要构建复合系统模型处理。开发区发展转型属于工业系统生态化演进的过程,非线性数学模型分析证明,开发区发展转型的产业生态系统存在多样化的发展机制。从空间极化效应经验关注和程度分析看,开发区发展转型具有“窗口效应”。中央政府设定开发区的目标定位时,定位为“四个窗口”,即争做全国的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测度的结果是:万分之七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7%的GDP贡献、12%的工业增加值贡献、6%的税收贡献和1/3的外资利用贡献。其“窗口效应”的贡献机制表现为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关联效应和人员培训效应。黄静、柯昇沛观测了开发区在内的31个省市区城市土地开发与投资行为的面板数据,从土地交易价格与交易量两个维度,构建了“羊群效应”模型,实证没有发现明显的“羊群效应”的投资迹象,有学者将此概括为“由核心到外围”的梯次区域开发模式。大连市的“一岛十区”的层级开发区发展转型模式是典型的“羊群效应”模型。本地化效应指在开发区要素集聚和资本相对集中的情形下,无形资源、企业内部资源、开发区关系资源、异质性租金以及创造性破坏,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租金溢出机制。
3.规范研究。2003年,著名学者呼吁,应把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锁定在自贸区建设上。在整合保税区资源,实现港区联动方面,全国13个城市有“港口+国家级开发区(或者经济特区)+保税区”这种特定组合。从中国开发区治理与地方政府体制改革角度看,依托苏南模式,构建“中心—多中心”的国家级、省级和市地县开发区网络互动,是开发区进行“时空压缩”的两个路径,有利于开发区发展转型与租金激励资源整合。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现象比作“红皇后的奔跑”的美国学者研究认为,开发区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是:确保跨国企业持续不断地将知识和技术转移到中国,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郝寿义研究团队研究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策时提出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借鉴美国经验,允许企业对进出口实物实行一周集中申报一次,为企业节约报关费用;允许开发区内银行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积极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开发区发展转型的路径是,贸易自由化、服务便利化和业态高端化。杨继瑞认为产业园区与城市互动发展,长三角开发区发展转型出路在全国具有引领性。
三、结 语
世界开发区发展转型历史演化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阶段性跨越的契机是由局部开放向更大领域的开放拓展。当代各国和经济组织都试图通过实施新开放战略,采取资源配置调整机制,找到供求新平衡,推动现行开发区向制度普惠型自贸区发展转型。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顺应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趋势,其发展转型应锁定在关税水平消减、投资便利化、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安排的制度创新目标上,以为全国经济发展转型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显现出时空交互演进的规律性特征,租金激励产生不同层次的空间极化效应经验:包括“窗口效应”、“羊群效应”和本地化效应;中国开发区发展转型方向是建立自由经济贸易区。
尽管如此,从这一领域研究进展看,它仍然处于碎片化状态,还需要从租金激励与空间极化效应互动关系角度进行深化研究。这可能是新的研究期待与理论创新点。
[1] 刘劲松.租金与寻租理论评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65(5):16-19.
[2] 陈富国.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M].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86.
[3] 斯科姆斯.猎鹿与社会结构的进化[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8-11.
[4] 迪肯.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0.
[责任编辑:房宏琳]
2015-08-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化过程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12AGL010);黑龙江省政府重大攻关课题“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转型政府公共治理研究”(GC12D107)
孙煜泽(1975—),男,博士研究生,从事公共政策研究;西宝(197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城市化和公共管理研究;李清均(1962—),男,处长,从事空间经济学研究。
F127
A
1002-462X(2015)10-0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