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路平:阳明心学是生命之学行动之学智慧之学

2015-06-15文丨图

当代贵州 2015年46期
关键词:龙场格物阳明

文丨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坤

王路平:阳明心学是生命之学行动之学智慧之学

文丨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坤

龙场所悟之“道”,从直接的内容看,不外是对格物致知之说的重新理解,而其深层的内涵则颇为复杂,主要包括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致知格物三个内容。

王路平,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

居“夷”处困 动心忍性

王路平:阳明心学的诞生与贵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正德元年(1506),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而上书皇帝,刘瑾在得知消息后,派人把王阳明抓起来,廷杖四十。在遭受极度的肉体与精神摧残后,王阳明被关进监狱。在狱中,《易经》成了支撑王阳明活下去的精神力量。被监禁一个多月后,刘瑾矫旨将他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在被谪官去往贵州的路上,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王阳明在浙江托言跳江求生附商船到舟山,乘船入海,后到福建武夷山,并意欲隐居于此。经山中二十年前相识的一道士劝导,决意去龙场驿上任,于正德三年三月到龙场(今修文)。

王路平:王阳明从五品官员的兵部主事被贬为品级不入流的龙场驿丞,经历了人生“五大苦难”。

一是环境艰险。龙场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周围少数民族聚集,“可通语者,唯中土亡命”。二是居无定所。龙场驿站年久失修,王阳明到龙场没有栖身之地,在龙场驿附近的小孤山上搭了一个草庵,小孤山旁边有一个洞,王阳明取名“玩易窝”,王阳明就在这里悟道的。后来他在离“玩易窝”两公里的地方找到一个山洞,即阳明洞,王阳明长期吃住在洞里。三是生活无着。在上述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阳明的生活也没有保障,无米、无菜、无盐、无油、无火、无水,为维持生计,王阳明亲自去砍柴、挑水、采蕨,“请学于农,种田南山”。四是疾病缠身。王阳明从小体弱多病,到龙场期间旧病复发,生病期间王阳明靠读书来解脱自己的痛苦,当时缺医少药,不得已只有以巫行医。五是官吏迫害。刘瑾追杀王阳明不成功,便派都御史王质迫害王阳明,恰好时任贵州按察副使毛科是王阳明的同乡,事发后主动在王阳明与王质之间斡旋,使王阳明逃过了此劫。

龙场五大苦难的境遇,使王阳明“百难备尝”,这为王阳明龙场悟道提供了外部条件。可以说王阳明龙场悟道,既是他先天条件(生长于三代书香世家,聪明绝伦,12岁即有为圣之志)发展的趋势,又是他早期思想演变的产物(未至龙场前已饱读各家论典,出入儒佛道),更是他处于龙场这个特定环境(五大苦难)中产生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王路平:面对龙场这种凄凉困苦的境遇,阳明反复设想“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他抛开一切得失荣辱、生死之念,藐视困难,终日默坐“玩易窝”中,反复诵读《周易》。《王阳明年谱》记载:“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于此,王阳明终于悟出“心即理”之道,“格物致知”之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后,王阳明自觉得失荣辱、生死之念皆已超脱,他的疑问全部得到解决。接着他以自己的体悟印证于五经,无不契合。

王路平:龙场所悟之“道”,并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然事物的一般规律、法则、条理,而主要是人的道德伦理、道德原则、道德意义,它关乎人的终极依据、终极理想和终极意义,一句话即道德的终极关怀。从直接的内容看,不外是对格物致知之说的重新理解,而其深层的内涵则颇为复杂,主要包括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和致知格物三个内容。

一是心外无理(心即理)。这是阳明心学本体论的基础。心外无理的“理”不同于朱熹所讲的“理”,朱熹讲的“理”是外在的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而王阳明讲的“理”是伦理、道德之理。王阳明早年在他父亲官署的后院企图从竹子中格出伦理之理,以失败告终,就是因为竹子只有自然之理,不是圣人之理。所以龙场悟道后王阳明体验到了“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就是说向外界事物求“理”是错误的,作为伦理之“理”只能存在于人的心中,即内在于道德主体身上,故云“心即理也”。“心即理”是人人都可以成圣的内在根据,是心学工夫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在王阳明那里,“物即事也”,物(事)不是我们通常讲的独立于主观世界的客观事物,而是指与主体意向发用密切相关的“事”。事亲、治民、读书、听讼是作为有意识的人所从事的主体活动,就是物(事)。在这种现实的实存活动中,特别是在人的社会道德实践中,没有主体意识的意向性参与,这种实践活动(事)是根本无法进行的。这样,由于意识的意向性,使精神世界(心)与物质世界(物)统而为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由此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在心物关系上的主导作用。因此阳明的“心外无物”的命题,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主观唯心主义。

三是致知格物。格物致知为《大学》中的核心概念。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是,格物就是从一事一物中去探求其理。王阳明龙场悟道,当即明白,朱子从穷物理达到尽人心,从道问学达到尊德性,不仅是将物与心、心与理剖之为二,有支离之病,穷物之理不一定必然地转化为尽人之心,“官署格竹”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一点。在王阳明那里,所谓格物即格心中意向指着之事,使不正之事归之于正。王阳明晚年对格物致知又作出了简洁明快的解释: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故在王阳明看来,致知,就是恢复本心良知;格物,就是使意念所指向的事事物物皆得良知之理。从逻辑的递进性上说,阳明肯定了致知的某种先在性或优先性,故必先致知而后才能格物,这与朱子的先格物而后致知的路径相反,程朱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说就被彻底地否定了。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便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并奠定了“致良知”的理论基础,进而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

悟道行道 经世致用

王路平:500多年来,阳明心学对贵州、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未来仍将对人类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良知是人类的希望。王阳明“龙场悟道”所体悟到的“良知”,阳明认为是人之本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论存在根据。当今社会,部分人心之良知被物欲遮蔽,心灵无法得到安顿,精神不能得到提升,功利主义至上,假冒伪劣横行,人性的扭曲、变态、癫狂等社会现象屡见不鲜,其实这是人心出了问题,这是良知缺失。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就不仅仅是监管制度缺失的问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重新找回被我们本心的良知、遮蔽的良知。

第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阳明在龙场面临五大苦难,他能不屈不挠地坚持下来,靠的是“心之力”。阳明心学的最大智慧,就是能化一切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能在逆境中生存发展。对王阳明来说,有龙场苦难这碗酒垫底,以后什么样的人生苦难都足以应付,可以“随处风波只宴然”。

第三,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王阳明12岁就问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说是为了科举考上进士,他却说这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学成圣人。以后王阳明一生的大事业都发端于其12岁惊天动地的这一问,这是贯穿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红线。王阳明什么都能容忍,就是不能容忍自己平庸。故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法国17世纪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一根芦苇草,但又是最强大的,因为人有思想智慧。阳明心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生命之学、行动哲学,是阳明经过百死千难而锤炼出来的自救救人的智慧之学。(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龙场格物阳明
心、意、知:王阳明“格物”之内在意蕴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论《龙场悟道
——王阳明与祖摩的故事》中的成长叙事
《王阴明 教条元龙场诸生》之改过
朱子阳明格物观比较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孔子论领导的两种智慧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