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潮头挺进全面小康
2015-06-15文丨李福东陈连忠
文丨李福东 史 猛 陈连忠
搏击潮头挺进全面小康
文丨李福东 史 猛 陈连忠
2015年,仁怀市紧扣“小康决胜年”定位,聚焦主基调主战略,突出调结构转方式,着力抓改革促创新,全力稳增长惠民生,挺进在决胜全面建小康的道路上。
在全面小康社会创建进程中,仁怀市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创新举措、整体推进,结合实际创造性提出“三大会战”、“六项行动”、“十大攻坚”、“微观小康”等创建举措,为全面小康创建搭平台、找载体、补短板、寻项目、定任务、抓亮点,扎扎实实推进不含水分、实实在在、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015年,全市紧扣“小康决胜年”定位,聚焦主基调主战略,突出调结构转方式,着力抓改革促创新,全力稳增长惠民生,挺进在决胜全面建小康的道路上。
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张翊皓(前排右三),市长梁铮(前排左二)等在小康建设现场调研。
转型升级“富裕小康”高歌猛进
走进仁怀,映入眼帘的是林立高楼、宽敞大道、如织车流、繁茂商街。“在不沿江、不沿海的内陆山区,仁怀的持续发展令人瞠目。”许多第一次走进仁怀的人说。
2014年,仁怀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2.87亿元、财政总收入171.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8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8元;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经济强县(市、区)第一方阵,成功入选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和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双百强”县市,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
一连串持续攀升的数据,巩固了酒都仁怀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实现程度自测值达95.09%。
产业集群工业经济筑牢小康基础
白酒是仁怀的主导产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仁怀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引导工业向园区集聚,做大做强白酒产业,打造白酒酱香旗舰航母,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筑牢小康基础。
“向山要地,建设工业梯田;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园区。”仁怀找到了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实现小康的最佳路径。在“国酒茅台”引擎带动下,主攻名酒工业园区主战场,仁怀经济开发区、仁怀名酒工业园、坛厂配套产业园、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台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等“一区多园” 布点按照“布局集中、项目集聚、用地集约、产业集群”方式,如串串珍珠散落在酒都大地,形成座座工业梯田,舞动仁怀经济腾飞,助推全面小康建设。
在“大茅台”战略引领下,娃哈哈、贺天下、祥康等战略投资者落户仁怀,推进白酒企业优化重组,打造一批“工业小巨人”,实施“一大十星”培育工程,培育税收上亿企业6家。2014年,仁怀完成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485亿元,实现白酒产量35万千升、增加值435亿元。被誉为“液体黄金”的酱香白酒,增加了仁怀的经济“库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在家门口就可以进工厂务工挣钱,真是又方便又划得来。”在坛厂配套产业园申仁印务上班的樟柏村村民张贵定说,他现在每个月收入有2500多元,公司现在有100多名员工,其中和他一样的返乡农民工就有好几十人,大家都很高兴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好工作。
仁怀工业的发展,园区的开发建设,使一批批农民通过技能培训转变为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可以进入工地务工和企业就业,找到致富增收的“铁饭碗”。仅在坛厂配套产业园、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当地就业工人就达近万人,他们成为农村家庭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在名酒工业园区的国台酒庄,当地务工人员月工资达3000元。
“农村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助推农村小康;村企联姻,村企共建、同频共振、双向互动已成为仁怀建成小康的一种全新模式。”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张翊皓在苍龙街道调研时看到在超一集团帮扶下建设的下坝新村,发出由衷之言。在小康创建中,茅台集团每年都会出资100万元投入小康社会建设,超一集团、酒中酒集团等10多家非公企业出资建设小康新村,近年来,全市企业共出资1.5亿元投入教育、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等小康民生项目建设。
产业升级打开致富增收门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强不强,产业来帮忙。”仁怀市委、市政府提出,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仁怀的全面小康,必须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门路,实现同步小康。
农业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仁怀紧紧围绕“强基、转型、增收”主线和“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聚焦现代农业园区主阵地,打造山地特色农业“新模式”,大视野开辟现代农业园区经济主战场,大手笔引进大项目投资者,围绕“两区八园”推进结构调整,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效丰产、农民致富增收。
农业结构单一、基础实施薄弱、人多地少且经济相对落后是制约仁怀农村实现小康的瓶颈和短板。“白酒工业反哺农业,有机农业服务白酒工业,工业农业富裕农民农村。”仁怀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又找到一条最佳小康路径——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把号称茅台酒“第一生产车间”的有机红高粱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特色工业白酒和特色农业有机红高粱进行有效融合,在做大做强白酒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有机红高粱产业,走出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服务工业的好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开农村增收致富门路,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
“红高粱是我家的‘金钱柜’。”今年77岁的仁怀市鲁班镇三水村村民徐中良说,他家种植的11亩有机高粱,每年都能有3万元的收入。
“种有机高粱能赚钱”已在仁怀农民中形成共识,全市以红高粱为优势主导产业做足大文章,现已发展有机高粱种植面积30万亩,涉及21个乡镇(街道)、132个专业合作社,100个示范基地,种植农户6万余户,高粱产量每年达7万吨,产值达5亿元,每年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600元。依托茅台、服务茅台,政府扶持、风险担保,有机高粱的种植让仁怀农民走出一条小康致富路。
项目引领现代高效农业效益凸显
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公司合作、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共创双赢。仁怀现代农业“两区八园”落户各大乡镇,16家省、地、县级龙头企业落户园区,10个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市场化运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实现农业转型、发挥了“经济引擎”,产生了“磁场效应”。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批产业项目蜂拥而至,旅游、餐饮、运输、农家乐等行业应运而生,为农村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使农民成为商人和工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立足招大商、引大资、建大项目,仁怀先后引进台资企业今日景艺集团、港资企业广东东升集团等公司入驻,在升级工程核心区建设生态农业博览园、农场农庄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在五马镇,仁怀·台湾生态农业博览园和茅台流域东升农场布罗其间,规模宏大。博览园大棚内3万株兰花竞相开放,园内奇花异树遍布,建设日新月异。
项目经理肖中勋介绍,博览园项目总投资3.4亿元,规划用地1000亩,定位为集现代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项目,包含科研中心、温室大棚花卉培植、花卉旅游度假区、十里樱花长廊、百合花等新品种植示范基地,台湾特色有机水果采摘园,农、林、石、鱼、木精品及资料肥料展示批发中心,牛樟芝生产基地、园林造景示范区及其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等。
分管农业的仁怀市副市长陈华介绍到,农户将自己的土地租给农场,每亩获得8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租金,还能在农业园区务工。通过这一方式,全市解决了2000余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当地农民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此外,仁怀市不断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采取林下养鸡、圈中养猪、山上养牛羊大力发展养殖业,形成5个市级养殖示范小区,20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0余户养殖大户。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经济林木、生态果蔬为农民增收致富。
2014年,仁怀在生态农业上做足文章,种植有机高粱30万亩、优质烤烟3万担,粮食总产量24.3万吨,肉类总产量6.1万吨、农业增加值19.5亿元,筑牢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基础。
(作者单位:仁怀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