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是装满唯美安慰的桶
2015-06-15吴思蓉
吴思蓉
展览:马琳·杜马斯个展
时间:2015/2/5-2015/05/10
地点: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马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现今国际最受瞩目的女性艺术家之一。现居荷兰阿姆斯特丹,近期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开始展出她的画作。作为欧洲最享盛誉的艺术展览馆之一,这是泰特艺术馆第一次展出在世艺术家的回顾展,由此便可见马琳·杜马斯在西方享有的盛誉。于国内而言,她的画作于2000年参加上海双年展之后被中国艺术家所关注。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画家之一,她的作品带来的不是精细的描绘或讨观众喜爱的色彩,相反的,她带来的是模糊的概念和冷淡的恐怖感。因此,她的绘画风格被形容为“精神表现主义”绘画。
在欧洲地区,人们观看艺术展览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习惯特点,且大多数的展览,包括此次展览都是免费观展,由此更加促进了人民的欣赏动力。那么,于这些西方观众而言,什么是西方观众在展览中不期待看到的呢?——那就是一个装满温馨和唯美的运输桶。这种艺术风格显得更加不能满足市场,治愈系的音乐,鸡汤类的书籍随处可见,因此中国观众比西方观众更加渴求视觉艺术家的闪亮耳光打醒世间,而不仅仅是安吉尔的慰藉。
传统慰藉型的因素在马琳·杜马斯的任何一幅作品里都是找不到的。传统慰藉因素通常被画家表现在色彩上,用色彩的朦胧搭配来得到画面的和谐状态,类似的作品风格包括透纳、莫奈等知名大师。与这些古典派大师不同。马琳·杜马斯偏爱将黑色,褐色或蓝色,绿色搭配在一起,或将具有强烈戏剧色彩的红色和黑色放在同一块画布上。基于歌德的美学理论,这样的色彩搭配是缺少“美”的。马琳·杜马斯利用色彩的大胆搭配将人性撕开。撕扯的过程是痛苦。可是通过这样的痛苦,才能通过艺术作品来撞击人类内心,引起反思。就如她的自画像《evil is banal》(1984),画中她的手扶着椅,头发是热烈的橘红和橘黄混合色,眼眸用黑色描绘出深邃,这种深邃不是无邪的天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凛冽的寂寞感,最后再用薄薄的光晕色彩打在发际周围,模糊而尴尬。这样的绘画手法传递的多种情绪引人深思。
或者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用唯美的技法和色彩来表达情绪和批驳?答案就在观众的反应里。这次观展过程中,很多观众在互相交流中表达对画中情绪的不解和疑惑。比如对于画家的自画像,观众发声问道:“看画家照片时,看到画家灿烂的笑容,觉得是个尚存赤子之心的艺术家。为何自画像中将自己的形象描述成一个冷冽的女人?”有了发问,便有了深究。画家通过艺术运输痛感恐惧以及疑惑给观众,勾引出观众的好奇心,至于答案由观众深究之后自己给出,增加观众对于其作品的解读,由此引起舆论和批驳。当然,马琳·杜马斯获得的称赞并不代表艺术作品不需要“唯美”,“美”固然是艺术的基础所在,可谁又能说马琳·杜马斯所带来的神秘情绪不是艺术魅力的所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