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观察能力提高之方法
2015-06-13徐红桢
徐红桢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观察是写作的基础环节之一,观察能力也是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读者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同样也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培养以个人写作灵感为引导,开展创意观察的能力,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内驱性的作用。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分析通过变换观察角度、实现创意观察等方法,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观察能力。
一、“镜头”变换类型
镜头变换是指小学生观察的视角变化。镜头的选择需要结合观察对象、习作学习目标与教师的特定要求,才能获得最理想的观察结果。
1.空间变换
在观察实践中,空间变换是指小学生观察事物或事件时的距离、高度、方向的变换。在观察的过程中,空间位置的变化会直接导致观察结果的不同,既包括清晰性、真实性与侧重性等细节的不同,也包括事物全貌、事情的全程等宏观性的区别。
如在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七”的观察习作练习中,小学生就要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去学习与摸索自己观察人物或事物最佳视角。为了突出观察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本单元课文中的小兵张嘎、王熙凤、闫监生与刷子李等最精彩的描写语段抽取出来,组织小学生去作还原性分析作者观察的视角与空间顺序等,以此培养小学生动态变换镜头的能力和意识。
对此,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展开观察训练,如相互观察、室外校园雕塑观察、讲台上的盆景观察,以及教师播放某影视作品人物剪辑视频观察等。即时展开口头性的观察习作训练,并针对学生之间的习作做出对比性的点评,既有习作本身的点评,也有观察角度选择的好坏点评,以强化小学生观察学习的实效性与灵活性。
2.时间变换
时间变换属于对比观察。在空间变换和观察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间点、同一过程中的不同时段,以及不同年份的相同季节或时间点的事物变化等,从中去发现各种不同与总结规律。
如在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七”的观察习作练习中,根据第七单元的动物情感世界课文的学习,去观察动物的形体变化、生活习性,以及一些常规行为和特殊情况下的异常行为。如让小学生观察早上和晚上家庭宠物狗的不同,或者去观察下雨前与晴天时蚂蚁的不同等,去获得生活的常识和自然的规律性知识,并借此建立对小动物的热爱情感。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他们有限的人生活动中,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观察和对比,教师应该勇敢地创新教学方式,如开展室外观察活动、运用多媒体进行对事物或人物不同时段的视频或图片对比观察活动等,尽可能地为他们时间变换观察创设条件,让他们在多样化的实战性或模拟性的观察中,积累并总结观察与信息搜集、整理的经验,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增加更多的切身体验。
二、创意观察法
创意就是以创作、创造和创新为基本要素和形式的思维与实践活动。小学生的创意观察能力培养,就是充分运用他们对各类事物的新鲜感和敏锐性,让他们去捕捉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习作需要的各种信息的过程。
1.灵感导向观察法
小学生习作灵感作为一种写作动机,对他们的创意观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实践中会高效地促成他们开展有计划、有任务与有方法的观察活动,在相关信息的支持下,把灵感转化为优秀的作文。
如在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五·缩写”的观察习作练习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动物、植物与其他的事物等,按照引发自己强烈积极喜爱情感的某个灵感点去开展观察活动。
在实际的观察点评和习作指导中,只要小学生是在自己习作灵感的指导下,写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或灵感关注的侧重性特征,教师即可给予鼓励支持。以此来训练小学生灵感导向观察的精确性,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观察而浪费时间和耗费其他的学习资源。
2.直觉验证观察法
这种创意观察法,既源发于小学生自身的分析能力低下,也是他们不成熟的心理特点表现,直接根据自己的内在冲动与需要去猜想和想象观察客体,再在某种激励因素的引导下去开展观察活动,以期获得积极的肯定的验证,进而完成从猜想—观察—写作的学习过程。
如在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一”的观察习作练习中,小学生可以结合第一单元的《山中访友》展开想象,把自己心中的好奇、疑惑都在观察中逐渐得到解答与验证,进而写出自己的关于大自然认识的习作来,既有知识的内涵,也有童趣的盎然。
在观察的实际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的时间、生活范围与观察手段限制,他们往往很难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甚至难以完成基本的观察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配合他们的观察活动,如运用多媒体播放他们需要观察的客体,或者引导小学生在家里运用网络等搜索相关影像资料观察等。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课改下的语文写作教学,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既是基础也是关键。培养小学生灵性的创意观察能力,需要加强观察方法的训练,也需要加强创意思维的启发。我们要让小学生的观察充满创意,使他们的习作灵感迸发。
(作者单位:福建省浦城县古楼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