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进步生的成长教育探究
2015-06-13彭香萍
彭香萍
摘 要: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家庭和学校的关怀,以及自身控制能力弱等多方面因素,造成部分青少年成为班级的“等进步生”。教师需要用爱心去开展等进步生的成长教育,发现待进步生的闪光点,用心倾听等进步生的心声,平等对待他们,帮助其树立自信,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待进步生 成长教育 爱心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待进步生通常是指不太遵守纪律、学习上不感兴趣、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俗称“后进生”。这些学生的负面影响力不容低估,做好他们的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待进步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待进步生形成的原因
待进步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这些负面的东西首先冲击的是身心正处发展阶段的青少年。社会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不健康文化作品的毒害,流氓团伙及不法分子的引诱、教唆等,这些都会让青少年产生爱攀比的心理,思想上不思进取,养成享乐奢靡的习性。
(二)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中教育原则和方法的不当,都有可能会对正在发展的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家长对子女不良行为的默许、包庇甚至纵容,家庭中某些成员的恶习,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特别是现在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以及离异家庭的孩子,缺乏严格的管教,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及应有的关怀和教育,是他们成为待进步生的主要原因。
(三)学校教育存在失当
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也会忽视经常性的思想工作,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在学校日常教育管理中经常会出现歧视待进步生的现象,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比如剥夺他们参加活动的权利,讽刺挖苦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对班集体失去信心,也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判断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不良习气的影响,对社会现实是非不分;加上自身意志薄弱、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不自觉地做出恶劣的行为。如果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学生就会盲目追求补偿,寻求刺激。
二、待进步生的一般行为表现
(一)自控能力差
这些学生常常出现“违纪—被罚—忏悔—违纪”的循环反复过程。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缺乏毅力和勇气去坚持,没有形成坚忍的意志品格。虽然每次都真心表示要痛改前非,但遇到一定的“阻力”就难以克制自己,禁不住诱惑,干脆半途而废或是破罐子破摔。
(二)强烈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
待进步生的内心世界里最敏感的角落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敬。做错了事却“死要面子”,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或批评,往往容易产生一种与周围的人对立的情绪,有时甚至会为了满足好强自尊心的欲望,采取各种极端的方法来突出自己,如唱反调、搞恶作剧、打架等。
(三)强烈的自卑心理
待进步生往往在学习成绩方面暂时在班集体中处于后进状态,学习行为往往得不到肯定,甚至会遭到老师及同学的挖苦和讽刺。长此以往,他们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开始寻找异样刺激,如沉迷于网络游戏、旷课逃学等。
三、用爱心开展待进步生的成长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待进步生教育。任何人都不能把所谓的待进步生排除在正常的教育之外,任由他一路“混下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良好的教育,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有用之材,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今天的待进步生,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社会精英。爱迪生小时候被学校测定为智力不达标,爱因斯坦小时候因为不够机智被称为“诚实的约翰”,霍金小时候被同学打赌永远不能成才……但就是这些准“待进步生”,日后做出了足以让万世景仰的伟大成就。
如何教育待进步生,笔者以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给学生贴标签,而是用爱心去洞察待进步生的表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种因素困扰着待进步生的工作,如何寻找待进步生转化的突破口?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孩子。只有心里充满着爱的教师,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关心、重视,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从爱出发,发现待进步生的闪光点
教育家诺尔特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间,他就学会了感激。”作为教师,应该先改变自己的看法,摒弃“待进步生就是累赘”的偏见。待进步生身上也有闪光点,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捕捉其小小的变化或进步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使待进步生感受到成功。
笔者曾教过这样的一位学生,她刚进校时漫无纪律,经常迟到、早退,严重影响到班集体的荣誉。同学对她意见很大,家长也拿她没办法,而她认为这些都是小事,对同学们的意见不屑一顾,大家对她“恨之入骨”,敬而远之。她就像个局外人,对于班级任何集体活动大家都不愿意让她参加,因为感觉她另类,会给班级拖后腿。后来她自己也给自己定性为“坏学生”,自暴自弃。有一次文艺汇演,学校要求各班推选一名主持人,笔者发现她有这方面的特长,于是问她是否愿意试试。开始她表现出很诧异的样子:“怎么可能,老师你确定没找错人?”笔者点头:“我相信你能行!”看着笔者肯定的眼神,她腼腆但很乐意地接受了建议。从接受任务到文艺汇演的这一段时间里,她上课不迟到了,没有了在外面无所事事的闲逛时间。文艺汇演主持的成功出乎所有同学的意料,同学们也开始对她刮目相看,从此她树立起了信心。事后,她发信息感谢笔者对她的认可,是笔者让她知道自己有用武之处,自己不是无可救药的坏学生,于是下定决心把自己的毛病一点点改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在对待待进步生时,要善于观察,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
(二)从爱出发,用心倾听待进步生的心声
待进步生心理具有复杂性,教师要做一名倾听者,与之心灵相通,能听其言知其行,成为他们的真心朋友。笔者带过护理班的一位学生,当时正是夏季最热的时候,在学校澡堂洗澡不方便,在寝室睡觉又太热,于是她干脆在外开房住。第一天被叫回来,第二天又去了……就这样她入校第一个月开销近万元,电话费就1000多元。笔者听到这个数目大吃一惊,与其父母和她本人沟通时才知道,因为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小学、中学都就读于条件较好的私立学校,父母认为只有给钱才能给她安慰与补偿,所以每次只要她开口要钱就给。而学生本人也认为“父母不要我,我就花他们的钱作为补偿是理所当然的”。在后来对这个学生的教育中,笔者基本上是一个星期找她谈心两到三次,后来她慢慢地打开心扉,向笔者诉说她的父亲、母亲、自己和家。就这样几年下来,笔者倾听着她以前的点点滴滴,看着她成长的点滴进步。最后她在实习医院被评为优秀实习生,并留在医院工作。每逢教师节,她都会给笔者发同一条短信:感谢有您。由此可见,教师要给学生倾诉的机会,帮助学生宣泄情绪。
(三)从爱出发,平等对待待进步生
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得到信任的心理需要,这不仅是成年人的心理需要,也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尤其是待进步生,他们自尊心强,性格敏感,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如果把他叫进办公室,像审犯人一样劈头盖脸批评一通,这样将会适得其反,学生不仅不会改正错误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该像叶圣陶用糖果奖励犯错误学生那样,用爱唤醒学生。有人曾提议,我们不妨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在办公桌旁放张凳子,问清病因,帮助学生找出病灶,对症下药,这样学生没有难堪,感觉受到了尊重,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听其然、遵其嘱了。
(四)从爱出发,帮助待进步生树立自信
很多时候,这些待进步生总觉得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总是低人一等,遇到困难就退缩,久而久之越来越没有信心,原有的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发挥,整个身心都受到严重束缚。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做过一个关于“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会产生受鼓励的心理,于是更加信任教师,积极主动反馈;教师见到这种反应也会把自己的情感与期望投射到学生身上,看到他们的可爱之处,激起更大的教育热情,这种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应从爱出发,给予待进步生更多的爱和关照,多赞美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从中获得自信。重视和他们的心理沟通,在情感中多投入些,在心灵上多鼓励、多安慰,在学习、生活中多帮助,帮助待进步生从困难和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对待待进步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理应做到不疏离、不厌弃,要亲近他们,引导他们,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他们,而是从爱的角度出发,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只有把教育建立在爱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手中的力量。献出更多的爱,才能帮助待进步生成就辉煌人生。
参考文献:
[1]王金国,吴丽萍.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184-185.
[2]韩永昌.心理学(修订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9-320.
[3]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