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文现:“最美劳动者”的心愿

2015-06-13章冲成

当代贵州 2015年18期
关键词:庄稼农作物土地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章冲成

陈文现:“最美劳动者”的心愿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章冲成

农业高级专家陈文现的脸庞晒得黝黑,手上常有一层泥土,全部身心都扑在农民和土地上。他说,农业关乎民本,扎根土地才能对得起自己的“粮食情结”。

对于农民来说,心思全在土地上;对于陈文现来说,心思全在土地和农民身上。图为陈文现在观察秧苗长势。(受访者供图)

立春过后,春耕开始,农民正着手准备地里的事情,黔西南州兴仁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陈文现也忙碌起来。

早晨9点钟左右,兴仁县文明办的工作人员打通了陈文现的电话:“怎么又下地了?昨天就说好今天有记者来采访。”

几番催促,将近11点时,陈文现终于赶来了。鞋底沾满黄泥,黝黑的脸上略显局促,他有些紧张。很难想象,这就是2006年入选“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库”、2011年获国务院表彰“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13年当选“最美贵州人”和“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的陈文现。

当记者要和他握手时,陈文现抬起手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伸了出来:粗糙的手上带着一层泥——他下乡指导农户种猕猴桃,刚从地里回来。

深深的粮食情结

出生于1964年的陈文现,一共有九个兄弟姐妹,缺吃少穿是童年最大的问题。

“记忆最深的是我父亲到很远的山里采藤子。很晚了,他背着一捆藤子,打着火把回来,坐下后好一会儿站不起来。第二天一早,他再把编好的藤绳拿到集市上换成粮食背回来。”陈文现告诉记者,每年的四五月份日子最难熬,青黄不接。还好,高山地区人少地多,那里的人家有富余的粮食,这时候只能去借。山里借出来的玉米要用收获后的大米去还。

怀着深深的粮食情结,1987年,陈文现从贵州农学院毕业,回到了家乡兴仁县。

作为农艺师,他从事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指导、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工作,今年已经是第28个年头。提起当年的职业理想,陈文现有些不好意思:“就是为了解决亲戚朋友吃饭的问题。”

如今,精准化施肥、技术化灌溉、及时病虫害防控、优选品种,一系列科学耕种手段逐渐推广运用,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商品率不断提高。“以前地力弱、品种不好,一亩玉米产量也就三四百斤,现在用优良杂交品种随随便便八九百斤,在高产示范点甚至可以达到一千七八百斤。”

吃饱饭的问题解决了,陈文现很高兴,他引用了一句农民的话:“以前是粮食不够吃,现在是粮食吃不完。”

围着土地和农民转

对于农民来说,心思全在土地上;对于陈文现来说,心思全在土地和农民身上。

兴仁县属高原型北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春季冷暖气团交替出现,天气很不稳定,倒春寒灾害频繁。

“秧好一半谷。”遭受倒春寒,秧苗生长受到影响,庄稼往往减产甚至绝收。1992年,水稻两段育秧技术和杂稻新品种试验成熟,解决了倒春寒造成的烂种、烂秧问题,并且提前5至10天播种,培育了壮秧。陈文现带领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在全县推广普及新品种,倒春寒不再可怕。

兴仁县气候特殊,雨季在5月中旬以后,且集中在6到10月。“4月份夏粮油菜、小麦需要水,5月份秋粮玉米、水稻、红薯也需要水。”细数着庄稼的生长期,陈文现深有感触:“播种、育秧、扬花、灌浆,这些时候哪能离得了水!”

2014年,陈文现开始全县推广膜侧集雨抗旱栽培技术。这种技术,是在田里打好垅,将保鲜膜覆盖在垅上,这样,即使下了很小的雨,也可以流到庄稼苗上,而在以前,小雨不解渴,往往还没渗透到土里就风干了。运用膜侧集雨抗旱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收集10mm以下的雨水,解决了庄稼缺水的大问题。

农业关乎民本,庄稼倾注了农民太多的心血。克服了倒春寒、干旱的难题,陈文现松了一口气,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并不轻松,“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做好农民的培训”。

农民都是实在人,种庄稼讲究“看得到”的效果,这是陈文现多年扎根一线得出来的经验。

2008年,陈文现在巴铃镇卡子村推广高产玉米,村民解元洪家里的旱地最多,超过了15亩。

“要是他先种就好了!”陈文现想说服解元洪带头试种。可是,对方始终不同意,还说原来的品种穗大,看起来实在。

一次两次失败了,陈文现并不气馁,继续一次次往解元洪家跑,耐心解释道:“拿庄稼密度来说,种得稀穗大,种得密产量高嘛。”

在陈文现苦口婆心地劝说下,2009年,解元洪答应先种3亩高产玉米试试。收获时节,看着亩产翻番的高产玉米,解元洪心服口服,热情邀请陈文现来家里喝酒。2010年,解元洪的15亩旱地全部种上了高产玉米,他自己也成了现身说法的讲解员。村里很多人看解元洪都种了,也跟着种了起来。

围着土地、农民转,陈文现的足迹遍及全县18个乡镇(街道)162个村的田间地头,示范和推广玉米、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新品种160多个;水稻两段育秧、旱育稀植、玉米营养球育苗定向移栽等适用技术40多项;无纺布、旱育保姆、壮秧剂等物化高新技术10多项。

播种新的希望

最初的“吃饭问题”解决了,陈文现并未满足,“目前的愿望是让农民有钱用”。

“农业是一个整体,不是光靠农艺就行的。”他说。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多半是老人、小孩。但是地里干活要的是力气,农村缺乏劳动力。“要是农机和农艺能够结合起来就好了。”陈文现心想。

陈文现所说的农机是小型便携式播种机和收割机,而农艺则是指一般农作物的种植。为此,他多次和县农机推广站联系,又下乡说服劳动力不足的农户。“一台小型农机具4000多块钱,国家补贴1000元,农户自己出3000元就行了。不仅可以节省劳动力,还能提高效率。”陈文现给村民算了一笔精细账。

现在,全县三分之一的农户用上了小型耕种机械,陈文现的目标是让全县所有劳动力不足的农户都用上。

高原地形、山多地少的兴仁县,可耕种的土地有限。怎样在现有的土地上,让农民挣到更多的钱?“特色农作物是不错的选择!”陈文现陷入沉思,自问自答。

兴仁县发展特色农作物的基础不错,目前全县有20万亩薏仁米,兴仁县还打出了“全国薏仁米之乡”的品牌。陈文现希望,能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推广薏仁米的新品种和栽培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值,让农民增收致富。

民以食为天。陈文现更希望对农技人员、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和示范户等进行培训,无论是安全农药的选用、农业适用技术的普及,还是无公害栽培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让大家多懂一些技术,多注重一些细节,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推动食品安全出一份力。

对话陈文现

记 者:你觉得农艺师这份工作最需要什么?

陈文现:从个人感受来说,最需要热情。我是从小就有这个志向,现在得到了不少荣誉,这是很光荣的事。

从工作上来说,最重要的是顺应规律。我们搞的农业是在普通农民中推广,不是小范围的科研,所以节气很重要。我们都是按照自然规律来工作,节气到了,农民该播种了,我们就做播种相关的工作。我们的作息和农民一样,比如说该栽秧苗了,农民不可能等你到了再栽吧?所以我们忙的时候也是农民忙的时候。

记 者:有没有想过到环境更好的地方去工作?

陈文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农作物。我的根在这个地方,这里的农作物也适应这里的气候环境,并且我这些年的心思都在这里的农作物上,我的技术在别的地方不一定用得上,就在这里扎根了。

(责任编辑/姚 远)

猜你喜欢

庄稼农作物土地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为什么说海带是海里的“ 庄稼” ?
为什么说海带是海里的“庄稼”?
我爱这土地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稻草人的爱情
庄稼的绿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