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宁精准扶贫的经验及启示

2015-06-13文丨曹泽祥

当代贵州 2015年18期
关键词:威宁贫困户精准

文丨曹泽祥

威宁精准扶贫的经验及启示

文丨曹泽祥

威宁自治县的扶贫内容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显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喀斯特地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落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贵州扶贫攻坚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2011年以来,在中央、省、市的关心支持下,威宁的扶贫工作不断精准,脱贫效果持续显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喀斯特地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4年来,威宁贫困人口减少40.68万人,贫困发生率比2010年下降了17.83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06元,比2010年增长102.41%。

经验:始终围绕“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

坚持“四看”看真贫,努力做到识别对象筛选精准,切实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威宁县根据国家、省制定的贫困标准,在入户调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表册、数据录入、网络运行、数据更新”九个步骤开展“四看”看真贫工作。一看房,主要看住房面积、房屋结构、建房时间。二看粮,主要看耕地面积、经果林种植面积、商品用经济作物面积。三看劳动力强不强,主要看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打工状况。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主要看是否有小学生、初中生、大专生、本科生。通过“四看”,威宁实现了科学计算农民收入精准、筛选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在公开、公平、公正确定贫困对象中持续提升党委、政府工作的公信力。

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在威宁自治县中药材基地考察。(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供图)

坚持“六个到村到户”扶真贫,努力做到扶贫内容精准,切实解决“怎么去扶贫”的问题。一是产业扶贫到村到户。按照“宜烟则烟、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宜薯则薯、宜畜则畜”的原则,由村申报、乡镇审核、报县备案,确定各乡(镇)、各村的扶贫产业。二是教育扶贫到村到户。围绕提升脱贫致富职业技能和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积极实施提智增知工程,一手抓中小学基础教育、一手抓脱贫致富技能培训。三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实施科级干部帮4户、副科级干部帮3户、股级干部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的“4321”工程,选派10116名干部与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四是危房改造到村到户。采取“农户自测-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村级评议-回访统计-县乡审核确认”的方式确定危房改造户,并张榜公示,公开、公平、公正地对7.5万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惠及群众30.03万人。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坚持党委、政府积极组织推动和贫困户自愿提出申请相结合,对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的贫困户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扶贫生态移民台账,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支两委干部逐户调查贫困户生态移民搬迁需求和愿望,平稳、有序地对1222户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实施了生态移民搬迁,惠及群众5261人。六是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为抓手,强力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迅和小康寨”建设,用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发展、民生改善。

坚持“一对一”查穷根,努力做到致贫原因分析精准,切实解决“扶哪方面贫”的问题。按照一户一策一干部的“三个一”工作要求,采取一名干部对应一户贫困户的方式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以致贫原因精准分析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精准施策。其中,对丧失劳动力的低保户、五保户,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对扶贫户、扶贫低保户,根据贫困成因及贫困程度,采取结对帮扶、教育培训、产业扶持、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式进行扶持。

坚持建机制拔穷根,努力做到组织保障跟进精准,切实解决“谁去扶贫”的问题。一是按照“县级统筹、乡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要求,将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二是将精准扶贫工作与“百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有机结合,形成“乡镇党委+党工委+党支部+党员+农户”的工作运转机制和“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制度机制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三是以抓党建、强队伍、齐心协力谋发展为统领,不断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确保村支两委谋发展、促脱贫、“带头跑”。

坚持 “滴灌”培育致富药,努力做到项目资金投入精准,切实解决“如何扶真贫”的问题。将原来投向分散、涉及面广的各种扶贫资金特别是扶贫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做到项目资金统一调配、归口管理,努力改“漫灌”为“滴灌”。一是改变资金分配方式,实施“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采取直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二是明确资金支持重点,各级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中药材种植、生态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升贫困群众素质等方面。三是坚持资金打卡到户。为了让扶贫对象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扶持、得到了多少扶持,把种植中药材的肥料补助资金、养牛补助资金等各级帮扶资金打卡到户,做到扶贫对象“手上有卡,卡中有钱,钱里有项目”,确保扶贫资金真正落实到贫困户身上、用到贫困村寨里。

启示:唯有找准“穷根子”,方能开对“药方子”

扶贫开发必须突出精准性。2011年以前,威宁县的贫困人口数量是根据统计抽样数据算出来的,扶贫开发粗放、被动、分散,效果不明显。2011年以后,威宁县从摸清底数入手,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较好解决了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和措施不精准、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扶贫开发必须突出针对性。贵州山地的特点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同一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扶贫单位越小越精准,扶贫内容越实越精准。单位必须到村到户、因户施策,内容必须体现有针对性、个性化、可操作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一锅煮”,眉毛胡子一把抓。威宁“四看”看真贫也好,“六个到村到户” 扶真贫、“一对一”查穷根、建机制拔穷根、“滴灌”培育致富也好,目的都是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较好解决了指向不明、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扶贫开发必须突出实效性。扶贫开发要取得实效,确保贫困户脱贫致富不返贫,产业扶贫是关键。威宁各乡(镇)、各村、各户脱贫致富有了真抓手,为全县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2011年以来,全县共种植烤烟122.59万亩、中草药7.06万亩、高产玉米39.96万亩,优质马铃薯611.71万亩,人工种草68.10万亩,经果林种植面积达到48.13万亩、大牲畜累计出栏20.47万只,粮经比由2010年的8:2调整为2014年的4:6,粮食产量由37.09万吨增加到50.5万吨,现代化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全省精准扶贫

推广威宁精准扶贫经验。威宁精准扶贫的核心是贫困对象筛选精准、致贫原因分析精准、扶贫内容精准、项目资金投入精准、组织保障跟进精准,形成了“精准扶贫四看法”、“三个一”工作法、“4321”结对帮扶工作法。这些好的做法同样适合贵州很多地方的扶贫开发工作,建议在全省推广。

建立三级精准扶贫数据中心。将精准扶贫与大数据应用结合起来,依托贵州省政府电子政务网,建立省、市(州)、县(区、特区)三级精准扶贫数据中心,通过数据采集、分析、挖掘,不断提高精准扶贫的针对性、有效性。

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精准扶贫与盘活土地、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益。一是拓宽土地流转形式。贫困村、贫困户除用土地与村级集体经济入股合作外,可采取转包、租赁和入股等形式,向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机关事业单位、城镇居民等流转土地,增加和稳定贫困户收益。二是由村级经济实体组织“托管”老弱病残贫困户的土地经营权,实施经营土地脱贫。建议由集体经济组织对无能力经营土地的贫困户进行承包土地经营权“托管”和“保底”,在双方认可或村民评议土地转包、租赁和入股价格的基础上,保障老弱病残贫困户土地收入,切实解决老弱病残贫困户可持续脱贫问题。

(作者系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驻威宁县三队队长 责任编辑/邓万里)

猜你喜欢

威宁贫困户精准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贵州威宁一次雹暴过程的雷达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精准扶贫二首
盘县老年门球队在协作赛上获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