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正当时 万凤还巢谱新篇
——遵义市实施“凤还巢计划”探索
2015-06-13文丨王郑德忠
文丨王 伟 本刊记者 郑德忠
回乡创业正当时 万凤还巢谱新篇
——遵义市实施“凤还巢计划”探索
文丨王 伟 本刊记者 郑德忠
“凤还巢计划”精准引导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创新,有力促进了遵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14年以来,按照省委“黔归人才”计划的总体部署,遵义市委组织部围绕全市“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优选地”这一定位,以“人才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为总载体,实施了“凤还巢计划”,精准引导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创新,开辟了引进人才工作新路径,吸引了大批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创新,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才困局催生“凤还巢计划”
根据教育部门统计,遵义每年通过高考进入一本大学的学生有5000人以上,而返乡就业的不足10%。探索实施“凤还巢计划”,引导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开辟具有遵义特色的人才引进工作新路径,破解了西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共同困境。
“凤还巢”是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遵义面临着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历史使命。总体上看,尽管遵义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已达55.93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已达14526人,但围绕创业创新,其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仍然缺乏。
“凤还巢”是提升引才精准度的有效途径。遵义现有对外人才政策,相对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引才实践发现,外来优秀人才融入遵义环境的过程,往往会出现各种“水土不服”。
“凤还巢”是把握时代契机的重要手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很多产业在一线城市的发展已趋于饱和,二、三线城市蕴藏的人才发展机会逐步凸显,人才回流现象日益明显。出于情感因素,人才在二次选择时,更倾向于“桑梓故里”。
“凤还巢”是发挥自身优势的最优选择。遵义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资源丰富。近年来,仅通过高考这一途径,遵义每年就向在外高校输送人才3.5万余人。这些在外优秀人才如两院院士涂永强、刘丛强、梅宏等,对遵义有着与生俱来、无法割舍的乡土情结,愿意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出智出力。
多措并举促“凤归故里”
为切实贯彻落实遵义市委提出的“引进和用好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这一要求,遵义市委组织部提出“凤还巢计划”作为实施载体,并作为“组织工作促进生产力工程”的重要项目进行调度推进。
着眼“人才强市”建立工作机构。“凤还巢”计划是中央“千人计划”和省委“黔归计划”在遵义的本地实践,从一开始就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程之一,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并明确各县(市、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本地“凤还巢”计划的第一责任人,组织部主要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相关责任人,协调推进引才项目实施。
放眼国内外收集人才信息。针对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遵义把掌握在外优秀人才基本情况作为抓好人才“还巢”的首要任务。各地、各部门广泛发动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依托“血缘、业缘、地缘”,确切掌握各在外优秀人才基本情况,建立《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数据库》,搭建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并根据各地上报计划确定市级引才目标和引才重点,编制《2014年“凤还巢”计划招才引智项目书》,初步收集国内外各类遵义籍优秀人才资料1500余名,同时根据遵义市情和涉及领域,筛选出100名重点引导对象,安排专人“点对点”联系和服务。
强化责任组建引才队伍。安排专门人员,组建“引凤还巢”队伍,并将“凤还巢”计划纳入全市人才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匹配工作经费。2014年首批入选的5个领军人才项目和50个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市级匹配150万元工作经费。同时,对引进人才带动的人才团队和新建的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给予相应经费支持。
遵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华平(右一)在正安县实地调研“凤还巢计划”引才项目——正安神曲乐器制造公司。(遵义市委组织部供图)
寻求共赢回引优秀人才。按照党委联系人才工作制度的总体要求,将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作为各级领导联系人才的重点,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与在外人才保持密切联系,定期组织开展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回访等活动,进而激发他们“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2014年元旦期间,市委领导率队,前往兰州拜会了遵义籍中国科学院涂永强院士,顺利商定了涂永强院士回遵共建院士工作站的相关事宜。同时,以项目合作、回乡创业、聘任兼职等多种方式,与拟引进人才达成合作共识,将人才引进到园区、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争取和整合中央、省、市、县优惠政策,支持返乡人才,增强他们创新创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施项目管理加速人才落地。
借鉴工程项目的管理经验,遵义市将各类返乡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编制成册,安排牵头领导和挂帮部门,进行全程服务,跟踪掌握项目实施进度,重点协调解决审批、资金、土地等问题,确保项目落地。目前,全市已汇编市级“凤还巢”项目78个,其中已有22个项目建成投产。正安县回引的广州神曲乐器制造公司总经理郑传祥返乡创业项目,年生产销售吉他20万把,销售收入6500万元,为当地解决550人就业问题。
优化环境助推人才创新创业。
为更好吸引在外优秀人才,遵义市建立三项机制,更好服务“还巢凤”。一是人才引进机制,畅通返乡渠道。市委、市政府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明确“还巢凤”待遇,为其提供购房补贴、人才津贴,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一系列服务,确保在外优秀人才放心“还巢”。二是激励引导机制,为“还巢凤”打造发展平台。依托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其提供创业创新的前期扶持、成果奖励,配套工作场所、工作经费等一系列支持,使其安心发展。三是便捷服务机制,为“还巢凤”营造宽心环境。成立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通过“一站式”、“代办制”等服务模式,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引凤还巢”助推遵义发展
得益于信息支撑、乡情萦绕、机制保障和优质服务,多个由在外优秀人才创办和实施的项目在遵义快速落地生根,并吸引集聚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进而催生新产业、提速传统产业,为遵义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凤还巢”加速人才集聚,激发了人才队伍活力。通过实施“凤还巢”计划,回引了涂永强、梅宏等一大批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并带动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涌入遵义,激活了人才队伍活力。2014年,全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01名,其中博士110名、硕士369名;同时借助招聘会、贵州省人才博览会、招商会等平台,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8458名。随着大批遵义在外优秀人才充实到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我市原有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80%以上集中在教育、医疗和农业领域的状况得到改变,全市人才队伍逐步呈现出从单向集聚向全面铺开的态势,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
“凤还巢”催生新兴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按照“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发展一个项目、催生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充分依托回乡高层次人才的带动引领作用,既“无中生有”地催生了一批新产业,也为既有的传统产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如红花岗区成功回引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软件工程师王朝海团队,其主导启动的“中国梦·遵义芯”项目已进入正式运营阶段,2014年上半年已实现产值3700万元,开启了遵义智慧城市时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有机分子化学领域的权威涂永强,与贵州家诚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目前正从事新药“从杜仲叶中提取绿原酸”研发项目等等;桐梓县引回王满波在娄山关高新区创建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公司计划总投资2亿元,建设8条纺织生产线等。
“凤还巢”牵线搭桥,扩大了遵义的对外交流合作。依托广大在外优秀人才的人脉资源,促进遵义与全国各地的人才、项目和技术交流,进一步释放了“凤还巢”计划的引才聚才效应。广大遵义籍在外优秀人才积极推进东西部人才、科技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促成了一系列学术、技术、科研转化活动。2014年8月,在第二届“院士专家援黔行动——遵义革命老区行”活动中,依托遵义在外优秀人才的牵线搭桥,包括黄维、顾国彪、尹伟伦等10余名院士在内的近百余名专家深入遵义,达成各类合作协议30余项。(责任编辑/张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