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基塔·皮罗戈夫:用诗的语言归档影像

2015-06-12朱一南

摄影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摄影诗歌

朱一南

时间欺骗你, 它看似始终轮回

我们的经历好像一次次的重演

在其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去感受观看,去挑战和相信那些曾经的诺言。

——尼基塔·皮罗戈夫

我相信,很多优秀的诗人如果举起相机,同样会是优秀的摄影师。

诗和摄影似乎有着同源的创作思路。如果将影像、语言这层不同的媒介“薄纱”掀开,在作品深处,皆是一些精妙筛选出的意象,经过深思熟虑地排列,让各个元素在互动中,产生一种富有个性的张力。

而诗与摄影似乎又在表达方式上大相径庭。“前者善用抽象而互动的词语,像一道光一样,让人瞬间穿过世间,与之产生共鸣;后者则通过有序地呈现真实存在,让人切实地认知世界。”尼基塔·皮罗戈夫这样阐述其中的区别。这位优秀的俄罗斯年轻诗人,同时是一位充满幻想的摄影师,在最新出版的一部作品中,他总结了自己过去5年的创作,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和诗歌作品交互排列,他说:“像是一个文本的两种表达方式,文字和图像,在这里相互补充,从而让作品达到某种完满。”

“摄影是树,而诗歌是果实。”

斯拉夫民族似乎从不缺少优秀的诗人。

尼基塔继承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在诗歌方面的天赋,15岁时开始写诗,其中包含的情感多源自对童年生活的回顾。1989年,他出生在俄罗斯南部克拉斯诺达尔市附近一个名为Kislyakovskaya的村庄,跟随祖父母长大。他的很多记忆源于那里,比如年少时迷路的山谷、田野和小溪,“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无尽的土地,在那里我有时间仔细观察一朵花的含苞、怒放和死亡。”尼基塔说,“因为少年时期我有些社交障碍,所以不得不一直换学校,那阵我把希望寄托于戏剧、音乐剧,以及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独处的时光,现在这些已成为我创作的源泉。”

19岁时,尼基塔进入一所戏剧学校学习,在那里老师分派给他们一项任务——记下每一天最难忘的经历,而他认为最自然的纪录方式可能就是摄影。于是,他用一台柯尼卡美能达XE-7相机开始“撰写”自己的视觉日记,“摄影成为一个梦幻般的仪式,记录我的初恋和最初的校园时光。而且,摄影是一种深刻的理解现实的方式。”

从此摄影像是一套新的语法体系,在尼基塔的表达欲中逐渐成形。他一方面继续潜心研究诗歌,一方面离开就读的戏剧学校开始自学摄影。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羞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

直到2010年,他在捷克伯拉第斯拉瓦市举办的一次摄影比赛中,意外获得第一名。参赛作品是《另一片海滩》(The Other Shore),这也是他首次展示自己的作品,那是一本融合视频、摄影、诗歌的多媒体作品集,讨论的内容多是关于人性本身。从那时开始,尼基塔的工作便延展开来,前往奥地利维也纳拍摄肖像、去西班牙马德里参与当地设计机构的工作,并开始构思自己第二个拍摄项目。他作品的展览,也办到了美国休斯敦和中国大理。2014年底,他搬到泰国居住,并在那里完成他的新项目《时空转换》(Transition Time)。“我把以前拍摄的不相关的照片,像放幻灯片一样,在眼前一张张接替播放,然后把合适的照片经手工制作后重叠在一起,这种强行的人为组合,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以及命运的变化。”尼基塔说,“开始我很努力地学习用诗歌来表达,但后来发现摄影或许能更好地传达那些不可言说之感。”

照片蒙太奇

在《时空转换》中,尼基塔将2011年至2015年在欧洲、亚洲各地旅居拍摄的照片重新叠加在一起。看似毫不相干的地点、人物、故事被人为联系起来,却达到某种巧妙的平衡,尼基塔用诗歌中经常使用的隐喻手法,来分享着他的生活经验。

当然,尼基塔处理照片的方式,并不是创新之举。这种方式与电影中的蒙太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蒙太奇(montage)这个法语词汇最早是建筑术语——脚手架,而后又引申为结构、组装、安装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同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前苏联导演、电影理论家库里肖夫发现,当一个镜头与不相干的另一个镜头剪辑在一起时,能产生出第三种含义,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种心理效应为“库里肖夫效应”。而这产生出的第三种含义,无论从效果还是情绪感染力来说,都远远胜过原来那两个镜头简单叠加。用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话说就是:“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效果不是加和,而是乘积。”

尼基塔也对自己的照片进行数字“剪辑”,让效果出其不意。凭借诗人的敏感,他捕捉着每张照片叠加后所能产生的新的可能性,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被激发。“我在将旧照片像幻灯片一样在眼前一张张翻阅时,随机的组合让我可以看到画面中原来忽略掉的细节,从中我也感觉到一种无常,这似乎也印证着生命无常。而偶然地叠加正是一个关于‘不确定性’的美学命题。”

在尼基塔的美学中,正在下楼的人们被一道不明形状的白光打散;直视镜头的少年蒙上极光般的斑斓色彩;海边正在嬉戏的人们仿佛又被置身于森林的最深处……这些照片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的“双面维罗妮卡”,它们是心有灵犀而又毫无交叉的两个时空,独自存在而又在某一点上冥冥相遇,产生新的意义。

重组影像将现实与远方联结

进入20世纪以来,技术进步使获取图像的门槛逐步降低,从而如何选择和呈现图像便成为了很多艺术家关注的重点。于是,拼贴成为了一些艺术家的新游戏,而摄影领域的拼贴也打破了摄影本身纪录的本性,通过非线性的多条线索彼此碰撞、交叉,产生对照、关联和影响,达到更多样的艺术效果。

在《时空转换》中,影像的重组工作并非信手拈来。有时,找到两张相配的照片是件很困难的事;有时,在匹配照片过程中,要不停地关注不同组合所带来的概念变化。这一切,尼基塔只能依靠自己的直觉,“我既要选择恰当的背景,又要使重要的意象处于醒目位置,同时让整幅作品的气质协调。在工作过程中,我首先会把合适的照片并排在一起观察,然后再将它们合成。我也很难解释为什么会将某两张并排在一起,也犯过不少错误,但庆幸的是,最终都完成了。”尼基塔说道。

不过支撑尼基塔拼接创作理念的并不是后现代主义中那种“去深度”、“去主体”或“消解意义”的艺术目的,反而是为了加深其中的情感。不少作品中,都叠加了典型的俄罗斯男孩面孔,尼基塔想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乡愁:“我试图在作品中加入一点关于俄罗斯的影像碎片,让画面看上去温柔又美丽,也是我对自己国家的感受,对少年时面对那无尽土地的感受,是人们称之为家的感受。”

“形而上”也是尼基塔一直以来秉承的创作理念,那些叠加的影像元素就像诗歌中的一个个意象,尼基塔将他们编织在一起,来表达自己一种形而上的世界观:“你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令人惊叹而奇妙的事,这值得我们在此生活下去,然而这个世界也不是完美的,有战争,有不公,有谎言,同情和温暖被忽视。我给这组作品取名为《时空转换》的含义就是,现实的生活会与远方联结,一切都是桥梁而非终点。我希望远方有一个更好的世界。”

闲暇时,尼基塔将研读哲学作为自己的一门功课,达芬奇、老子、柏拉图都是他的涉猎范围,一些古老的俄罗斯诗歌依然是他创作的灵感之源。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同源,用实验的方式,将世界的信息按自己的理解归档。

猜你喜欢

摄影诗歌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摄影42℃展版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