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假货”与“打假”的博弈
2015-06-11靳义翠
靳义翠
2月2日马云在香港演讲时,首度回应了淘宝平台售假风波。他指出,外界所称的淘宝“假货”有一大部分是“网货”。这些“网货”由普通人设计,还未得到官方的注册,所以被归到所谓“非正品”的类别,“其实淘宝网没那么多假货,有一些商品是原创商品,没有官方认证,但不代表是假货,这个属于网货”。
“网货”这个词,再次把公众的目光聚焦到电商的假货问题上。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不断扩大,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0年到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从4.5万亿增长至8.2万亿,连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仅2014年上半年,成交额就达到5.66万亿。中国电商野蛮增长的态势下,衍生出假货泛滥、虚假宣传等诸多问题。于是,“假货”事件与“打假”宣言便在各大电商平台轮番上演。
争论不断的假货问题
淘宝网是亚太地区较大的网络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03年5月10日投资创立。截止2010年12月31日,淘宝网注册会员超3.7亿人,2011年交易额为6100.8亿元,占中国网购市场80%的份额,比2010年增长66%。2012年11月11日,淘宝单日交易额191亿元。截止2013年3月31日,淘宝网和天猫平台的交易额合计突破人民币10,000亿元。对于中国的80后、90后,甚至00后来说,淘宝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购物渠道。然而,淘宝上的商品质量问题、假货问题、维权问题却时时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心情。
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出台了《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监测共完成92个批次的样品采样,其中淘宝网样本51个,正品率仅为37.25%。京东商城、天猫、1号店的样本数量分别为20个、7个、10个,正品率均为100%。中关村电子商城的样本数量为1个,正品率为0。该项调查一公布,随即掀起了轩然大波。
27日,淘宝官方微博发出一封名为《一个80后淘宝运营商小二心声—刘红亮司长,您违规了,别吹黑哨!》的公开信,指出工商总局抽检样品存在抽检样本数量较少、抽检标准不一致、抽检程序违规、“非正品”定义不准确等问题。随即,国家工商总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白皮书》中指出,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长期存在大量违法经营问题,其中包括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混乱、信用评价体系存有缺陷、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五大方面以及虚假宣传、先升价后降价等诸多问题。
对于阿里集团与工商总局掐架的愈演愈烈,工商总局网络商品监管司副司长杨洪丰也对媒体公开表示,本次抽检与此前“双11”抽查委托的是不同的第三方调查机构,在抽样品类和数量上会存在区分,此次抽检的数量也并不是反映整个市场与整个网络购物领域商品质量,只是针对抽检范围内样本的结果。虽然抽检方式存在争议,但淘宝平台确实存在工商总局在《白皮书》中指出的如假货、虚假宣传、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引发了卖家买家之间的诸多纠纷。
对于此次纠纷,马云表示阿里巴巴集团有严格的假货监察机制,“只要投诉,客服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他也同时坦言,“你不投诉,就很难被发现,毕竟我们每天要处理数以亿计的商品交易。”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信息称,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巴巴打假投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这并不是淘宝网第一次大张旗鼓向假货宣战。2009年,淘宝网曾投入亿元打假;2013年,淘宝网再出史上最严打假政策。但假货,始终如甩不掉的黑影。
纷纷扬扬的电商打假
2014年是电商上市年,阿里巴巴、京东、聚美等纷纷登陆美国股市。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后难以消弭的假货或将带来集体诉讼的风险,对这些上市公司而言是一颗定时炸弹。阿里巴巴已经在美国被诉,京东和聚美的假货风波也是不断出现。聚美、京东等多家刚刚登陆美股的电商新贵纷纷被曝出售假问题成为用户和媒体追踪的热点。
2014年7月28日,腾讯科技一则《暗访电商假货链条:聚美等平台涉嫌知假售假》的深度调查稿,将电商平台售假的冰山一角掀开。数以万计的造假公司,通过制作假的品牌授权书等文件,并借助电商平台,以原单或代购的名义,向中国消费者供应各种廉价的奢侈品假货。在腾讯科技及其他媒体持续关注下,电商行业奢侈品售假现象最终被重视,这场假货门不只是以供应商祎鹏恒业被关店告终,整个电商行业也在重构,变得更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平台模式对于假货、水货的管控能力正在不断削弱,消费者对电商的信任度再次降至冰点。而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金陵晚报和潇湘晨报等媒体也纷纷跟进。有媒体在进一步调查后发现,大量类似于“祎鹏恒业”的小型贸易公司依托于各大电商平台进行公然售假,令后者成为大量假货尤其是奢侈品假货的重要集散地。
随后,聚美和京东马上对这起假货事件作出回应。
聚美发布声明称,其承认第三方手表商户在聚美开放平台涉嫌售假,目前已启动紧急调查,其所有商品已从第三方平台紧急下架停止发售,其店铺已被立即关闭。而对于购买该店铺产品的消费者,聚美表示提供可以无条件退货服务。同时,聚美表示将不排除根据最终调查情况,对涉假第三方卖家采取相关法律措施。对于第三方平台资质审查上的失误、合作商户业务流程上的漏洞,聚美表示会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深刻反省、追究责任、进行严肃整改和处理。
京东商城也发出公告,称涉假的“百纳时尚”店铺已经立即进行关店处理,并已经开始对运营该店铺的公司进行调查。针对在该店铺购买了商品的消费者,京东表示可以提供无条件退货服务。京东商城方面称,此事之后京东将进一步对平台卖家进行严格梳理,对入驻商家进行更加严格的资质审核,升级各项监管措施,同时,如果发现第三方平台上有商家涉假的苗头,京东将联合工商部门的力量,对假货进行查抄。
在打假浪潮中,一直标榜绝不售假的苏宁易购也多少受到了冲击。2014年“双十一”前夕,国家工商总局网监司实施了相应的抽检行动,针对天猫、京东商城、1号店、亚马逊、苏宁易购、聚美优品、唯品会及旗下的乐蜂网,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上述B2C类电商平台11月11日当天促销的商品进行了抽检。苏宁易购被调查出存在假冒商品或高度疑似假冒商品。
苏宁易购表示在获悉国家工商总局电商平台产品抽检不合格的结果后,苏宁第一时间冻结涉事的“东方风尚专营店”销售并下架其所有商品,待查实详细信息后,按规则对该店铺进行封店、清退,扣除保证金,永不合作。关于消费者,苏宁第一时间梳理该商品的成交记录,主动联系购买此商品的消费者,告知停用涉假产品,并就地销毁不用寄回,由苏宁按照新消法的规定进行先行赔付。苏宁方面表示,后续措施将持续跟进,苏宁始终对损害消费者利益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已经开始再次梳理各种机制以再加强对入驻商户的资质认证和信誉管理,对平台商户销售的商品质量检查,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苏宁始终坚持平台首问负责制,积极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维护消费者权益。
苏宁云商运营总部执行总裁李斌事后发布长微博,重拳出击打假。宣布苏宁易购将从即日起启动“蓝盾行动”进行专项整治,“不给假货任何存活的土壤”。据苏宁方面发布的公告,苏宁“蓝盾行动”主要包括五项举措,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平台首问责任制,也就是说,所有通过苏宁平台售出的产品和服务,出现任何问题均由苏宁首问负责,按照国家法规对消费者予以先行赔付,涉及到假货问题,苏宁将主动邀请国家管理部门和司法介入,对源头厂商进行责任追溯。
对于电商平台衍生出的诸多问题,专家表示:“政府部门不能只是问题出现后才去解决,还应该提前预防。国家应该出台更严格的惩罚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使商家对违规行为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但究竟应该如何做,怎样才能保护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目前还处于进一步探索中。但必须强调的是,网购乱象值得警惕,无论是国家、电商还是消费者都要高度重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