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派画家周英华
2015-06-11奕方YVONNEHOU
奕方 YVONNE HOU
生活就是舞台,有舞台即有创作,往往因为媒介的不同,创意天赋在时间、空间上会产生奇妙的变化,累积和扩展出无限的可能性,最终达到和谐的敏锐感知。对周英华(Michael Chow)来说,无论是收藏还是经营高级餐厅,艺术始终伴随在他左右,与父亲周信芳独创的麒派京剧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契合。绘画,则是他生活中一个漫长而深刻的回归。他接受过欧洲传统艺术教育,浸淫于美式流行文化中,却又眷恋着中国书法和水墨画……经过半个世纪的沉淀,周英华终于重拾画笔,并将以“麒派画家”的身份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办画展。
周英华的工作室位于洛杉矶西区405号高速公路旁,面积约460平方米。他身穿细麻白衬衫,衬衣上绣着小小的姓名缩写“MC”,Levis牛仔裤和鳄鱼皮便鞋上溅着缤纷的颜料,很有点波洛克美学风格,“真是不好意思。”周英华似乎觉得自己有点邋遢,不过他又笑道,“你知道,我现在是画家。”工作室里的画作几乎都是近两米的巨作,“表現主义风景画(Expressionist Landscapes)”,他如此总结自己的创作,“简而言之,我的画是一种Collage(拼贴),把一些明明不会一起出现的材料,以不能预设的方式聚在一起。”画布上综合了堆积的、灼烧的、泼洒的、团揉的、破坏的、撕裂的、金属变色的、橡胶雾光的种种技巧,材料从贵重的金箔、银箔到日常生活用品保鲜膜、蛋黄、橡胶手套、美钞等不一而足。这些看似随手拈来的画材和随心所欲的手法藏着许多隐喻,例如保鲜袋里装着的2元美钞,“2元美钞曾经被当成20元在街头行骗。”橡胶手套让人联想到保护,安置在画布上的特殊角度形成了一种观看的指引。金箔和银箔代表了财富,也具有疗愈的能量,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相通的,周英华却以破坏和灼烧的方式,挑战着传统的审美。蛋白蛋黄分明的鸡蛋流淌在画布上,他则涂覆上亮光漆来变相地禁锢时间和动态。在“四季”系列作品中,画面从春暖花开、丰饶夏日进入悲凉之秋,再到冬日曙光,不同的色彩堆积出不同的情绪……他的风格灵活多变,画面之下暗藏玄机,在秩序和混乱、严谨与即兴、自由与控制之间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平衡。
自称为“麒派画家”的周英华显然是以绘画的方式延续他父亲、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麒派”艺术,也是对京剧艺术的一种致敬。“京剧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华文化,它是完整的戏剧艺术,唱、念、做、打,你能想到的都在舞台上发生着……在某种程度上,京剧也是一种Collage(拼贴)的表现方式。”他记得童年去看父亲演出,观众亲昵地称呼他“小麒麟童”。“我父亲是超级大师,他能随心所欲地综合一切表演技巧来诠释人物最深层的心理和情感,也因此改变了京剧的欣赏方式。这与他在成长期声音变得沙哑有关,促使他利用自己的缺点,在表演中倾注真实和情感。”周英华将父亲定义为“京剧的表现主义者”。浅显点说,京剧讲究娱乐感,有很热闹的乐器,京剧人物出场必定要观众精神为之一振,大力鼓掌叫好。所以京剧演员希望观众的热情参与,一再激发观众对舞台的热情,甚至努力把情绪保持在饱和状态。京剧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英华,哪怕只是在画册上签名,他也会先在工作台上点上蜡烛,铺开文房四宝,用毛笔签上自己中英文姓名,画上标志性的Cutler & Gross猫头鹰眼镜。墨迹尚未干透,他突然用笔在刚签好的页面上暴戳一连串的窟窿。旁观者通常还来不及反应,他已经熟练地开始滴蜡、点火,火焰熊熊燃烧时,他便拿起水性涂料直接从罐子里倒在扉页,扑灭火苗,顿时熔铸出体积感,颜料随着他调整画册从堆积处流下蔓延,最后喷洒颜料收尾。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涂料味,而这奇特的签名画册起码需要摊开24小时才能干透。整个惊心动魄的过程融合了周英华独特的创作技巧,亦可看作是他艺术创作的延伸。
在此之前,周英华是大名鼎鼎的艺术收藏家、高级餐厅经营者,也是上流社交圈里大家都想结交的Mr Chow。但为何选择在此时决定重拾画笔?“这是一个漫长而深刻的回归。”周英华用一种近乎慷慨激昂的语气说,“绘画,是我的梦想,我的本真。为此,我等了太久太久。”
1939年出生在上海京剧世家的周英华,十二三岁时就被送到伦敦生活,离开了他所熟悉的一切,包括家人、语言、文化、食物、气息,过着被他称为“雾都孤儿的日子”。后来他进入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及Hammersmith建筑学院学习,童年对戏剧的梦想也由此转向绘画,他结交了许多当时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并与两位中国艺术家一起在伦敦A.I.A画廊办过联展。“我的绘画生涯起步得很早,我接受欧洲传统艺术训练,年轻时在伦敦画画的十年间,没日没夜地临摹了几乎所有艺术家的风格。”然而,50、60年代的西方世界或许还没有准备好迎接来自中国的周英华的创作。“中断的真正原因,是我觉得当时自己的绘画水平不够好,而且不可能只靠改变风格得到提高。大环境方面,50年前的西方社会,中国人根本不可能出人头地。当年华裔艺术家在海外得不到任何资助,也让我非常缺乏信心。”
但是,半世纪的冰封期,周英华从未远离艺术的世界。事实上,他转换轨道,1968年在伦敦开设高级餐厅Mr Chow,餐厅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拓展到美国洛杉矶、纽约、迈阿密等地。他也持续邀请顶级艺术家们创作极具先锋意识的个人肖像,“第一张肖像由Peter Blake创作于1966年,我特别希望表现中华猎奇风的对立面。他把我画成两位摔跤手的黄种人经理附体于意大利老人之身,很混乱搞笑的身份。随之而来的还有Clive Barker、David Hockney等艺术大师,名单很长很长。最近的一件作品是Urs Fisher为我做的蜡像。”Mr.Chow像一个先锋艺术剧场,汇聚了最具活力的创意人才,其中包括安迪·沃霍尔、披头士乐队,Karl Lagerfeld、Yves SaintLaurent、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Lady Gaga……每个时代的明星名流都慕名前来,夜夜高朋满座,周英华仿佛是一个时代的导演,排演着精彩绝伦的戏码。他对戏剧的热情持续燃烧,不仅出现在好莱坞热门影片中,还亲自编写了关于父亲周信芳生平的《Voiceof My Father》剧本。
2012年,在中断绘画半世纪后,“机缘巧合,前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Jeffery Deitch看到我1962年的旧作,鼓励我重拾画笔。接着他策划的‘The Painting Factory展览唤醒了我的灵感,给了我力量和希望。Joan Miro的金蛋雕塑又让我联想到安迪·沃霍尔曾说过的‘把一百万美金砌在画布上的概念,萌发了用纯金创作的念头。但是金子作为画材实在太昂贵了,于是我改用银。银这种材料更坚固,且可团揉塑形。最后我订做了蓝色、灰色和银色三种纯银薄片,那些拉扯时形成的小孔实在太奇妙了。”2012年6月1日,周英华完成了他突破性的作品《Miracle Painting》,“那个瞬间,就像中国人说的一气呵成。我知道我成功了。”重新开始绘画的周英华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后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时期的巨幅画风。“我的内心一直是很中国的。”他说,“我很自然地选择了巨幅的规模,这是真我的反应。另外一点,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论是雄伟的长城,还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豪情。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不画巨幅,谁画巨幅?明年我将搬到3700平方米的新空间,创作更大的作品。”Jeffery Deitch认为:“周英华的特征在于欧洲、中国、美国美学的等同接纳。”如今,他大幅扩展画材的使用和创作技法,自由拼贴,经验与灵感的累积丰富了他的想象力,风格趋向真正的成熟。
“绘画改变了我的生活,现在我无时无刻不在创作。每一次我都清空记忆,每一次都无比崭新。我希望为这个世界留下许多不朽的杰作。”重新面对绘画,周英华的创意灵感连同内心积压了50年的呐喊终于全面爆发。他将许多成就归功于现任妻子Eva Chuno“我们的背景相似。她17岁从韩国来到美国,曾是学习中国水墨画的天才学生、成功的高级女装设计师,眼光独到,天分甚至比我更高,但你别告诉她。”他笑说,“创作上因为她的认可,给我无与伦比的信心。我们在各方面相辅相成。现在她是洛杉矶州立美术馆(LACMA)每年Art & Film晚会的联合主席,她生来就有领导天赋。”
“我相信,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促使我再度成为一名画家。尤其令我倍感幸运的是,接下来我在中国举办的两场个人画展,也将同时庆祝我父亲周信芳的120年诞辰。”2015年1月12日至18日期间,上海将举办京剧大师周信芳的相關纪念活动。1月21日,周英华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开幕,4月17日将移师上海继续展出。展览内容有三部分,周英华的绘画、个人肖像收藏(包括安迪.沃霍尔、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Julian Schnabel、EdRuscha和Urs Fischer的作品)、周信芳(1895-1975)的图像档案及文献资料,许多照片资料此前从未曝光过。“这些照片是周家最宝贵的遗产,与我的画作同时展出,象征着我重回故里,终于与我父亲团圆。”
事实上,多年移居海外的周英华仍然会讲老上海沪语,说起来带点童真的口气,“我的上海话停留在12岁离开上海的那一年。”他幼年就读上海当时唯一教授国语的世界小学(该校曾一度改名为淮海中路第二小学,现已恢复原名),“现在我可以看懂些许中文,很可悲,却是事实。”他叹息道,“但是自从我重操画家旧业,我的书法进步了很多。”12岁离开上海后,周英华再也没有见过父母。“父亲为京剧事业倾注了一生的精力,我跟父亲在一起只度过了两周宝贵的时间。我临走时,父亲告诉我的最后一句话是,‘记住,你是中国人。这在我以后的生命中起到了主宰和指引的意义。所以,我这一生,坚持以颂扬中华文化为宗旨。不论是通过餐厅、艺术、戏剧的方式,我要让西方知道,让世界知道中国的伟大、中华文化的伟大、我父亲的伟大。这话说起来可能浮夸,却是事实:我是当今世上最爱国的人士之一。”在周英华撰写的《The Voice of MyFather》剧本中,有很多罕为人知的小故事。尤其对上海人或者对老上海有着难舍情怀的人来说,是那样的旖旎温馨,不拍出来实在可惜。“太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太多苦难,导致我不能也不愿意拍出来。”120页的剧本跨越100年的历史,其中他自己占的篇幅并不多,却有三次都与“集邮”有关。“我从小热爱集邮。就像我日后不管收藏什么,总之是要最好的。那个时候我专注于集俄国邮票。”他的灵感收藏渊源已久,历经数十年,终于归到绘画的轨道,“灵感与经历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表达出来。”
周英华常常说自己是“懂得利用种族主义的超级大师”,比如他的Cutler & Gross猫头鹰眼镜,是对付种族歧视的武器。因为他认为只有三种方式能够消除种族歧视:贵族、标新立异、创意天分。只要具备其中的两项,就能打破种族隔阂,受到大众的欢迎。他的餐厅取名“Mr.Chow”,一语双关:Chow是他的姓氏,英文俚语里意即“吃的”,但不只字面上这么简单。“50年代的香港,华人不能被尊称为Mister(先生)。正因如此,我在命名餐厅的时候故意加上Mr,大家必须尊称我‘Mister。”他毫不否认自己“积怨已久”,但这与“自卑”截然不同。恰恰相反,在周英华的心目中,中国山川宏伟壮观,中华文化悠久博大,“尤其是京剧,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中华文化。我也希望年轻一代重振国粹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