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的独特性
2015-06-11王学红王学文
王学红 王学文
【摘要】以中国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观来研究中国画,中国绘画的独特性,就昭然若揭了:它既不是一般的形象艺术,也不是介于“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艺术,更不是“抽象艺术”。中国绘画是传神写意抒情的意象艺术。
【关键词】绘画 意象艺术 抽象 具象
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绘画独树一帜,形成为一个迥然不同于其他民族绘画的独特体系。
这样的独特的艺术,自然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艺术意识和美学观。然而研究中国绘画者,并非都能把握中国画的独特性。如在抽象美的争议中,对中国画的概括就出现了偏差。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画是形象艺术,而另一类意见则认定:中国画是“抽象艺术”,或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艺术;或或它是“摹仿”和“表现”两种艺术形式的特人数产物,等等。无疑这都是自觉不自觉在用西方古典的或现代派绘画理论来考察中国画。
什么是“意象艺术”
我国古典哲学著作《周易》中,已经提出“意”、“神”、“情”、“形”等概念;《易·系辞上》中,提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鼓之舞之以尽神”等论断,这都是对艺术影响深远的命题。言不能尽意,而需立象以尽意,象中有意,观象即可尽意。这应该说是意象意识的渊源。立象尽意论揭示出意与象的关系,这就涉及意象的特性了,意象的思想已很清晰。立象尽意意赖象存,意象合一,对“意象”的最基本的概括,在这里都涵盖了。
纵观中国意象美学意识,它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它的艺术追求也别开蹊径:既表现客观,还要表现主观,师造化更要得心源,写象还要立意,写形更要传神,布景要有情有境,作画要有笔有墨;巧拙互用,心手两忘,追求一片化机;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追求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中国画重神轻形,重意轻象,重自舒胸臆,轻对象形态的拘泥,似又不似,了又未了;重传神、写意、抒情,却并非弃形、弃象、废理。“得意忘形”并非真不要象,不求形似,并非为了不似。相反,要求“形神兼备”,“意广象圆”,情景交融、不似之似,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境无限。意象艺术进入出神入化的境地,传神寄意,感悟抒情,气韵生动,意境广远,气势宏阔,尺幅之内,万象汇聚,笔墨挥洒之中,画家性灵毕现,虚虚实实,含蓄无垠。
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绘画意象艺术的丰富内涵,也是中华民族意象美学意识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对艺术的独特追求。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瑰丽多彩、连绵相继的意象创造,就是中华民族的意象美学意识的具体体现和结晶,也是对她永葆青春的深远的美学价值的评价。
意象的创造
中国画中,有意有象,意和象不是简单的契合和共处,不是交融,而是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情志已经外象化,客观之象亦被情趣化。这样的意象既似客观物象,又不似客观物象,这就是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就此,有人作这样的解释:“形似”是具象,“不似”是抽象,所以中国画是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 的艺术,更引申为:具象是摹仿性,抽象是表现性,“总之,传统绘画的艺术形式是两种互相矛盾的因素——‘摹仿和‘表现,‘具象与‘抽象——两者相结合的特殊产物,其中表现的因素‘抽象的成分又居主导之地。”
这样理解没有反映出中国画的特征。“似与不似之间”,是将意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的。将“似”与“不似”分开,就将“意”和“象”机械地分割开来了,本来是又“似”与“不似”的含义,被曲解为“似”加“不似”了,这既不反映齐白石的原意,也不是研究艺术的正确方法。齐白石的“似”或“不似”只是谈“形”。而意象重神、轻形,反注意形的似与否,不能窥悉意象艺术的真髓。
“似”和“不似”并不是“摹仿”和“表現”的核心和根本特征,而中国画意象的“表似”,“神似”更和他们毫无瓜葛。“摹仿”加“表现”说也是概括不了中国绘画的本质的。
意象和意象创造中,“意”是至观重要的,但它并非纯属主观,还存客观之意。
很显然,中国画也注重画家的情趣和个性的表现,但完全不同于抽象艺术的“自我表现”。客观的象和意姑且不论,仅仅这种“ 情以物迁”,“感物而动”,主观的情和意,也根本不是现代派的“下意识”、“潜意识”,与现代主义哲学存在主义的“我即使存在”,否认客观,反对客观对艺术的的作用,也毫无相通之处。何况中国画是意象,再简约,再粗放,仍然有象;在变形,在意造,仍有客观物态的依据,要求形神兼备,即使如龙凤等意象,生活中子虚乌有,但也还是依据多种动物特征经艺术创造出来的,并非现代派内心的幻影。自然,这些来自生活而自然之象,也给临时摹仿而来的。中国放弃摹仿而进入创造正是高格。
中国绘画只是能坚持意象艺术道路,发扬民族传统,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永葆青春。
意象的形式
中国绘画意象的独特性,决定了它的形式也是独特的。
中国画用的笔,园尖、奇、健,富于弹性,入面出锋,提按使转,回环顿挫,急速迟涩,运用自如,变化丰富,线条流畅,骨力。气韵、筋血肉俱具,极赋予表现力。中国画造象的基本特征是勾勒结体,意象的创造采用线为形式,线的巧拙刚柔,墨的浓淡干湿,富于韵律美,既有表现力,又有装饰美。
从本质上说,中国画的线也不同于西方抽象绘画中的线。前者是种有生命力,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线条,不仅仅在于它是自然物象的反应和创造,它还是书法艺术中挪借而来。
在中国画的发展中,意象的创造,艺术性的增加和形式的完善上,文人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画家生活的狭窄,致题材的的重复,有意无意间尽情挥洒。线条等形式更为突出。尽管如此,也不能认为这些文人的画为“抽象艺术”。即以抽象论者最推崇的朱耷的写意画而论,虽然笔意酣畅,线条奔放,笔墨简洁,变形夸张,但活跃在画面上的仍然是意象,而不是现代派的抽象图形,个人意识,深沉感情再强烈,也还不是自我表现的“下意识”。
中国画的作为意象艺术的研究有待开展。我认为这方面理论的建树,对发扬中国画的传统和创新都是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