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人
2015-06-11刘相法
刘相法
我写田园诗,完全是一种乡土情结。我十几岁离开故乡到“山的外面”去寻找一片天地,但故乡那山那水那里的人,就如月亮般伴隨我行千里万里的路,他就是从我心底长出来的诗行。乡村自然的美,农民劳动的艰辛以及质朴坚韧的品格,启发了我对他们生活意义的认识,而且体悟到一种美感,那就是自然的运动,人与自然的平静、充实、完美的和谐统一。
人们都说故乡美,这不只是一个客观的评价,更多则是一个情感的投射。养育了自己的故乡,那里的田野街道,那里的青山白云,那朝阳落日,那弯月圆月,在无忧无虑少年的心中,是那样的纯净优美。像陈年老酒,越沉淀越醇厚。我有种要用诗来赞美她的冲动,有种要写的欲望。谁不说俺家乡美?“四面青峰围座村,清流一道出山门。小路缘溪通旷野,绿田红瓦走鸡豚。”(《山乡》这就是我的故乡,他是我眼前抹不去的一道风景。从地理上看,是一个”四面青山“围着的南北长中间宽的院山盆地,我的村在中间最宽的地方,也是东西山最高的地方,所以少年时期,就常常爬上山看山根错落的村庄和缠绕山根的清河,以及整齐成畦的平地和层层梯田。人们在这盆地和山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如此,古朴而简约。自然的美,只是客观的,这种美只有进入人们的生活才有意义。我的诗主要是想反映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本质,着重把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劳动场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凸显画面感和动感。其代表性的有《收谷》:“山岭风吹谷浪黄,女收男运抢晴阳。老翁汤饭提篮送,燕子翻飞相比忙。”田野一片丰收景象,农人们趁天晴抢收;老翁送饭,表现农忙时节无闲人;最后以“燕子翻飞”进一步渲染“忙”。该诗表现了一种劳动的美,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田头小息》,用“日暖”“柳丝”“燕子忙”,勾勒了一幅盎然的农村春意图。几个农人在“岸荫”里饮茶,感受着暖煦春风的吹拂,品味着阵阵野花飘香。劳动尽管很累,但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依然快乐,怡然自得,与陶渊明的“悠然”不是同一机趣吗?《农闲》:“跑城赶集购欢欣,玩酷‘轻骑兜气氛。楚汉相争才罢手,汤壶老酒品新闻。”收获了,腰包鼓了,就去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山区的原因,人们对轻骑摩托很钟爱,下到十几岁的孩子,上到七十多岁的老汉,都喜欢骑着跑。下棋怡乐,看新闻关心国家乃至世界大事。这是农村人劳作、休闲的基本风貌。在农村还有一种纯粹的实在的美,这种美会被忽略,因为她就在他们的生活里。住处紧邻田野,蜂蝶在院子里的花间飞舞,乌和鸡争食嬉闹,桃杏斗俏,春风和煦。我的《农家》就是描写这样的环境生活,远离喧嚣,恬静唯美,这不是人们向往的所在吗?农家人的好客,淳朴,热情,很有情味。“欲烹锦鲤钓池塘”“鲜蔬河蟹温佳酿”“劝客尝,杯添漾,果瓜又上,拼个醉何妨(《【正宫】小梁州·山村农家》)。”表现人与自然运动的美,主要在春秋农忙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到山乡》:“农人备稼忙。春间多少事,件件要思长。”到了《乡村之秋》,则是“地角村头忙老幼,东邻西舍互扶帮。”展现了个体经济下的农民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良好精神风貌。
如同候鸟般回故乡的我,最大感触的是农村的变化。和其他农村一样,党的富农政策的实行,带来的变化是空前的。有年我去日照,当地一位副市长听说我是大石头乡人,就说,现在有个顺口溜:大石头,穷变富,村村都通柏油路,家家都是万元户。农民富了,首先反映在住房的变化。成排的红瓦房立在绿油油的田野、青翠的山间,本身就是画,是诗。草房换瓦房的历史变迁,要写很长的一篇文字,但我只是选择了一个侧面来反映这个主题。《过故人庄》:“当日桃林已变迁,故人依旧住河边。草房早被红楼替,偏在相逢说少年。”桃林没有了,过去的草房现在是红楼,这是“变”;依旧“说少年”是说和过去的联系,这样写,反差大,艺术效果好。同样反映在农民劳作方面的变化,我也采用对比的手法,从侧面入手写。《五绝二首》,过去是:“山鸡头上过,云里走耕牛。圆缺青天月,从春挑到秋。”山鸡从这边山上飞到对面山上,耕耧耙耩全靠牛,用肥,施水,收获,又全靠肩挑,这里的农民非常辛苦。但现在就不同了,“云共绵羊白,田间无马牛。‘手扶山顶上,春播并收秋。”世代用的耕牛现在已经淘汰了,被小型机械农具手扶拖拉机替代,这个既能耕地又可做运输的工具,很适合山区使用。农用机械的普及,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牛没有了,一些花生棵、地瓜秧、玉米秸等农作物的废品,就成了羊的饲料,所以家家养羊,山坡上就成了一道风景:“山坡但见羊群白”(《过蒙阴》),羊群像一片片白云飘在山间。耕作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你看那老农:“柳下西霞慢慢斟,京腔吕剧味开心。”晚年生活有滋有味。为什么这么开心呢?党的三农政策好啊!“如今不用愁身老,月月收支养老金。”(《老农乐》)养老有了保障,能不乐呵吗?前些年《村姑择偶》就立了这样的标准:“张灯不用油,住要小红楼。做饭无烟火,床头看五洲。”姑娘择偶是很现实的,照明是要电灯;住的不光有房子,而且要好房子;做饭不能烧柴草烟熏火燎的;家里还要有电视。这在现在是很平常了,但在十几年前,却是奢望和梦想。这是生活的变化。大量青壮年涌入城市,反过来,城市的一些做法注入农村,改变着农村的风俗习惯,最典型的是婚俗。如《庄户婚礼》:“彩台呜炮录光盘,锣鼓铿锵唢呐欢。洁白婚纱红地毯,如同城里凤谐鸾。”农村尚红,结婚穿白婚纱,这是一大突破。录制光盘的时兴,也是一大亮点。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意大抵出侧面。”要反映农村变化的大主题,我注意从侧面入手,注重选材的典型性,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虽说地理偏僻,景致清幽,但这里农村也决不是世外桃源。人们富了,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随之带来的一些现实问题,也让人担忧。首先,青壮年都向往城市,农村土地出现了只有留守的老幼耕作的局面。农业投入大,收获少,而且期限长,不像在外打工,钱来的快,来得多。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让人担忧的问题。《留守老汉》,辛辛苦苦耕耘那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儿孙们去了城市,并且在外面买楼房,靠农田的收入补充一些,肩上就又压了一份担子。“春种儿孙入城梦,秋收黍稷购楼银。”接下来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村庄如何发展。跟我同龄的小时玩伴叹道:“现在将近三分之一还多的新房没有人住了。以后别说种地了。”儿孙们去了城市或者到城市周围发展好的乡镇驻地买了房子,这一代留守老人去世后,村里还有谁住呢?“水明山好剩清风,都市繁华一梦中。故土难亲踏尘去,田园寥落半村空。”(《忧明日山村》)。二是“都向钱奔谁种粮?”(《种姜》)现在的鲜姜收购价格很高,村民们都把“肥田”种了姜,收入很可观。剩下的山岭薄地,用来种花生等油料作物,种五谷杂粮等作物,这个很有限,除了自己吃个新鲜,就是用来喂牲畜。吃的粮食主要去购买。这种现象很让人担忧:农民主要精力不是种粮食了,那么日后,粮食从哪里来呢?三是山区的自然条件差,水利建设置后,只能靠天吃饭。在旱季,村民们争水、抢水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也是农村留不住人的一个原因。“人间要紧农桑事,愿乞瑶池水一瓶。”(《忧冬旱》)“自然主宰终非计,要思量、筑坝修塘”。(《高阳台·芒种》)但要真正改变这种现状,“筑坝修塘”,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在我的家乡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山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就成了一道跨不过去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