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写意的方式提升学生创意能力
2015-06-11章丹青
章丹青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以大写意的方式提升学生创意能力:因意成象,让学生有情感的表达物象;以意领气,让学生有形式的表达美感;以象达意,让学生有自由的表达童趣。大写意注重方法和规律,注重意趣和意态的表达。当孩子们有一种创造性的想法了,采用交叉联想、学会倾听、艺术借鉴等方式,那么艺术的创意就自然而生,创意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大写意 创意能力
按照贡布里希多年的研究,以及梳理历史上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这样共同的论点,原始艺术和儿童画充分证明了一个论点:孩子其画出的形象并不是去模拟自然,而是一种概念性图像。概念性图像就是指孩子们画的就是自己眼中所见的,心中所想的一种独特表达。那么能否将学生的无意识状态表达与教师的有意识引导结合起来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尝试,笔者想到了中国画中的大写意(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以大写意的方式点燃创意,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探索。
一、因意成象——让学生有情感的表达物象
大写意具有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生活中的所有都应该关注。《美术课程标准》开宗明义道:“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养成勤于观察,敏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笔者曾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艺术大师是谁?学生会说出一二来。那么你对于大师的了解有多少呢?学生的回答不太令人满意,其实他们知道的关于艺术大师的很少很少。让学生去研究艺术大师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想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激发。
1.学会探究,探究作品背后的真相
每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有一个故事。例如学生在上《水墨画动物》这课时,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徐悲鸿的一幅水墨画螃蟹,当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大环境后,更加钦佩艺术家的人格魅力。终于深刻的理解了那句“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可见创意有时候可以来自于艺术家对祖国的热爱。
心理学认为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无论是随意涂鸦还是命题创作,人们会更自然、真实地在美术作品和美术活动中流露自己的性格倾向、习惯爱好和心理需要。有些名作虽有天真之貌,骨子里却蕴含着学识与复杂。鼓励学生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大胆在艺术家作品中吸取营养。史丹琪卫兹在《艺术教育实践的源流》中指出:“许多来看儿童画展的人,可以看到儿童艺术作品与现代艺术作品的相似之处——单纯、清新、生气、视野的纯粹以及充满幻想的惊奇”。美术学科根据其学科的特性,让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在经典中寻求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关注和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美术创作和表达。
2.学会提炼,提炼自己心中的感受
感受是外境与内心相互作用的核心。生命无常,但找到了生命灯火的课堂却可以永恒。对生命的感悟有多懂,对课堂的把握就会有多真。儿童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有着一种穿越语言本身的能量,能生动的反映孩子的内心的真实想法。
感受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比如说学生在进行科幻画的创作中,在于细心观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要引领学生去思考,我们的国家在农业中遇到危害怎么办?沙尘暴来了可以有什么办法来抵御和减少危害?你有什么发明创造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爱观察、爱思考,让学生不断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积累起一定的创作素材。图1中表现的是学生感觉沙漠无人居住非常浪费,他发明了的房子是长在绿色植物上的,适合在干燥的环境中生长,这是一种对于绿色的渴望,这是一种对于环境保护的希望之情。图2中学生听到煤矿工人时有遇难的消息感觉到矿工在地下十分的不安全,所以想到有个安全的气囊,可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多可爱的学生啊,他们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他们的手表达的是我们大家心中的美好期望!
3. 学会使用,使用现代材质的艺术
“敢于创新和表现”是新课标新增的一个内容,这表明,学生的造型表现不只是一种基于材料的运用,学生还应需要追求“不同”。有的艺术作品是材质特别新颖,有的学生在设计椅子的时候考虑到了用环保的材料,废物利用,有的学生则是在美观程度上下功夫。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基于个人需要的自我表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储备了相关的知识,量的积累,加上创造性的思维,就会有质的飞跃。
二、以意领气——让学生有形式的表达美感
大写意注重方法和规律,求得画面的统一与和谐。如同音乐一样,有一个基调,有一个主旋律。
1.360度探索,使作品构思更巧妙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他非常勤奋,是一位全才,他不仅研究艺术,也研究科学,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在美术课堂里,尽量选择用正能量去让学生感悟。《蒙娜丽莎》是人们所熟悉的名作,是什么让这位天才有无限生机呢?创造优秀的作品,经典的创意来自于有一个巧妙的构思,传世名作《蒙娜丽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佳作,她那神秘的微笑至今有着特殊的魅力。人物与背景的融合,画面的构图,都是经过推敲经营的。达芬奇说:“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厚积才能薄发,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但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
2.360度借式,使作品表达更丰富
儿童从学前期到小学期随着年龄递增,其创造力骤减的速度十分惊人。美术学习也有这种情况,儿童年龄越大,越不敢画,其作品越缺乏想象力。那问题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现有的美术素养,要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当学生遇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时,由宽开始,朝深发展,由一个点切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迪斯尼,这个名词孩子们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探索者,他从孩子们身上收获灵感,从观看的电影中得到创意。他创造了动漫形象米老鼠,创造了儿童乐园迪斯尼。美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需要在360度借鉴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提升。罗恩菲德认为,这与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关。艺术作品,可以借鉴构图,可以借鉴非常具有样式的韵味之作,可以借鉴自己所喜欢的元素。
3.360度借力,使作品表达更魅力
“借力”现代科技,你会发现美无处不在。看似和“艺术”毫无关系的蔬菜、种子,在电子显微镜下,你会发现富有美感的图案。欣赏不同微距下的蔬果画面,体验从点、线、面、色与光的不同因素下,构成的形式美感;美的组合,欣赏不同蔬果的组合图片,体会形式美的不同组合方式,掌握美的组合规律。如:对称、对比、节奏、韵律、和谐、统一等。
三、以象达意——让学生有自由的表达童趣
大写意注重意趣和意态的表达,当孩子们有一种创造性的想法了,那么艺术的创意就自然而生。
1.交叉联想,灵感突发
作家威廉 波罗马说:创造性就是把那些看似不可联结之物联结起来的能力。美术第10册中第一课《椅子设计》(图3),导入时笔者先安排肢体表演。请学生尝试用肢体来表现椅子的造型,可以是两个或者三个学生合作设计。再结合生活中所见的椅子或者启发未来椅子的特殊功能。设计椅子的灵感可以联想到动物、植物、各种几何形,数字或者考虑材质的不同,造型的美观等等。
《字的创意设计》教学难点在于发掘出学生的创造力,以丰富的联想装饰文字。大胆创新利用不同的素材让文字有所变化。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对于字的设计,可在多方面进行联想。一个是中国文字的寓意,文字的历史及其演变,第二可以是局部笔划的变化,第三可以是偏旁或者部首的创意,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同为一个艺字,却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图4)。不管设计什么,关键是要展开联想,将有新意的、新颖的点连结起来,合并和变化,使自己设计的作品有生命力。
2.学会倾听,知停而行
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里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有的学生画画非常大胆,但是不会倾听世界的声音,那么表现出来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物,只不过是动态不同而已,不是学生没有能力,而是他根本没有注意到如何去刻画。这个学生在用陶泥创作时只能大致表现一种动态(图5),也没有什么细节。大写意,重在意。可别人欣赏你作品时要明白你表达的是什么,要有一种真情的传递。那么我有意识的对这个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让他去“倾听”笔者平时用的不同款式的包。刚开始,这个学生用陶艺做的包只是泥的堆积而已,可是后来,慢慢出现了一些精彩的东西。最后代表学校去市里参加比赛得到了市少儿手工大赛一等奖。这个案例说明一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内被激发出来。
3.掌握天趣,赏心悦目
儿童的表达纯朴而磊落,乃生机趣。“小中见大,弦外有余音。”正如丰子恺的漫画,在意笔的基础上,“简化”的造型方法可以产生丰富的艺术旨趣。寥寥数笔以外的白地……这叫做“空”,空然后有“生气。”这“空”即是稀疏的墨痕的底,利用这“白地”在于追求这空所带来的灵动生气。
四、实践收获
横向比较:笔者对于接受大写意式熏陶的学生与未接受的进行创意测试对比。接受训练的学生不管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还是综合探索领域创造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一定的想法。可以看出学生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自由状态,创意能力得到了自然发展和充分发挥。未接受大写意的方式点燃创意的学生不会借鉴,也不会相关联,缺少灵感。
纵向比较:笔者在低年级部分学生的实践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极大,爱问为什么。而能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力的标志。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大境界,以点带面等大写意式的方式引导学生点燃创意,学生的作品在原有基础上更具特色。
笔者在中高年级部分学生的实践探索
中高年级的学生知识量稍微丰富些,其综合素质得到自然发展,更适合与大写意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表达。意象并不是自然形象的再现,它是经过思维活动进行加工、选择和处理过的。儿童的心里意象会使他们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景芝 《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
[2]尹少淳 《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海宁市紫微小学 浙江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