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的传播伦理研究
2015-06-11张倩
张倩
摘 要:“抗日神剧”因无底线地戏说抗战史、过分美化抗日英雄、过度迎合部分电视受众的偏激趣味而广受诟病。之所以受到质疑,归根结底是因为“抗日神剧”违背了我们的社会道德;无视了广大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价值判断,传达出一种低俗的艺术审美观;从传播伦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它违反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原则,不利于在国家话语建构中正确地表述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一贯立场。这些艺术创作、表现和消费方面的不规范和价值判断上的不合理,正是通过电视剧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而表现出来的。本论文将分析“抗日神劇”所关涉的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或法规政策,梳理“抗日神剧”与国家话语的关系,指明“抗日神剧”对跨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三)演员道德
演员是电视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演员在名利的诱惑下忘记了对社会的影响。一些专家指出,“抗日神剧”的演员更注重自己是否走红和片酬是否涨价,而不是对表演本身的钻研[3]。“抗日神剧”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要太扎实的剧本和一线演员”[4],可以节约成本。像横店影视城的群众演员史中鹏,2012年参演了30多部抗日戏,甚至一天在不同剧组“死”了8次。2013年他登上了《中国梦想秀》的舞台,在节目里大演特演日本兵的死法。这位演员是抱着何种态度对待抗战史的,人们不得而知。毫无疑问,演员除了在剧中塑造人物形象之外,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更肩负着为受众树立模范榜样的重任。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其历史素养和价值认知。然而当前“重名利轻责任”的众多演员展现的却是幼稚的历史认知和轻浮的历史态度,这都在解构着中国社会道德体系,并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
(四)媒体道德
如今社会上有人认为,收视率是媒体的生命线,所以应一切向收视率看。某卫视电视剧采购部门负责人邵先生透露说,“我们是根据收视率和市场调查来采购的,抗日剧的收视率总体还不错。[5]”众所周知,媒体是传播国家意志和民族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其传播内容直接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具有直接建构或解构社会道德体系的作用。面对“抗日神剧”传播媒体唯利是图的倾向,我们应该认识到:电视剧市场的健康发展,仅仅靠市场自行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也需要国家适时、适度的调控。
(五)受众道德
在传播过程中,受眾不单单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他们可以发挥能动性,通过反馈作用于传播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往往被认为处于电视剧传播的核心地位。“迎合观众的口味,满足观众的需求”,便成为了电视剧市场的一种规则。“抗日神剧”恰恰符合了部分受众偏激的趣味:欣赏闹剧的娱乐、享受暴力的刺激、沉迷感官的快感。“抗日神剧”培养出大批低俗的受众,受众对 “抗日神剧”的追捧使得这类电视剧拥有广阔的市场,导致编剧和导演变本加厉地创作和拍摄,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娱乐是必要的,受众可以借助多种渠道获得精神愉悦,但是通过抗战剧寻求刺激和快感,这不是电视剧受众应有的行为,而是对历史的背叛和侮辱。因此,增强媒介素养、提高文艺欣赏水平、强化社会道德意识,是中国每一个受众应当具备的公民素质。
(六)监管方的法规政策
监管方,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是国务院主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著作权管理的直属机构。2009年5月26日,当时的广电总局指出了一些抗战剧和谍战剧的创作问题[6]。公示的发布在短时间内遏制了抗战剧和谍战剧的传播,但是,2012年中日两国矛盾因钓鱼岛的归属问题而被激化。日本政府“国有化”钓鱼岛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中日关系跌入冰点,与此同时,种种严格的审查制度限制了穿越剧、古装剧和涉案剧。在中日关系恶化的背景下,抗战剧受到了受众的追捧。2013年开始,“抗日神剧”一部接一部登上荧屏。2013年4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盘点并且批评了近期出现的一系列“抗日神剧”。之后国家广电总局举行会议,严肃批评了部分抗日剧过度娱乐化的现象[7]。2013年5月1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表示已着手对抗日剧进行整治[8]。
以上我们从文艺传播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抗日神剧”在制作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传播伦理分析的角度来讲,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也是“抗日神剧”传播主体的价值判断基准。中庸之道和中道原则都主张“无过无不及是最好的,最理想的” [9]。在本案中,“抗日神剧”是违背这些原则的。针对这一现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了干预和调节,及时制止了“抗日神剧”的过分行为,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娱乐至上”的偏向。
所以,这些措施符合道德原则或伦理原则,但是如果这种监督和管理可以从不定时转为常态化,并实现法制化,那么,国家将能够把控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创作导向,“抗日神剧”的传播就会受到限制,电视剧市场也就可能得以净化。
三、“抗日神剧”与国家话语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今,抗日题材的文艺作品通过对内传播向国内受众传播历史价值观,宣扬社会道德伦理观;同时又通过对外传播向国际受众传播中国国家信息,塑造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形象。更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抗击日寇的侵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是保卫祖国、争取世界和平的重要之举,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国境、超越民族的行为和壮举,因而势必引起国外受众的注目,特别是发动侵略行为的日本一方。可以说“抗日神剧”的制作和发行本身就担负了国际传播的使命。
“抗日神剧”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其实质是一种国家话语形态。国家话语是指“国家话语权利实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一种国家传播现象及信息形态,是一种以传播国家信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解决国际国内问题为目的的国家传播行为。[10]”如今,国外受众可以从中国媒体平台获取与中国相关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观看电视剧了解中华文化、中国的国家意识和国家意志。可是,历史观扭曲、故事离奇、内容荒诞的“抗日神剧” 表现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强化了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憎恨。对此,日本政府也表示强烈的关注。日本官房长官关注中国报纸有关批评抗日剧的报道,“菅义伟官房长官在15日,在议会后的记者采访会上,就中国政府有关报纸登载了批判抗日剧的文章,发表了以下见解‘我们关注中国国内这次呼吁展开冷静的议论的报道。[11]”日本政府由于历史的原因,不便于直接公开言及抗日题材作品,在回应媒体的时候,也只是暧昧地表述。但这足以体现出日本民众对这些“抗日神剧”的怀疑态度,以及日本政府对这些“神剧”负面因素的担忧。
一名日本大学生在采访中表示,尊重历史的抗战剧将会帮助日本人认识那段历史[12]。《每日新闻》网页版登载了《中国媒体报告:抗日剧有变化 批评煽动反日情绪的过度表演》[13],日刊网登载了《中国报纸也批评——中国流行抗日剧乱象丛生》[14]。以上报道表示“抗日神剧”不利于改善中日人民的感情。一些学者主张,“抗日神剧”的缺陷在于“把日本帝国主义与今天的日本人民混同,让今天大多数日本人民、尤其是对华友好的日本人民来承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罪责。[15]”《红高粱》导演郑晓龙认为,抗战题材作品应该表现的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而不是对日本人的仇恨[16]。可是“抗日神剧”中的国家话语塑造了一个幼稚的中华民族形象,传递出来的是用虚幻逃避屈辱的怯懦,这样不仅达不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适得其反,只会被外部世界怀疑甚至失去别国的尊重。
作为国家话语的一种形式,“抗日神剧”承载着跨文化传播的使命,也影响着中日友好关系。鉴于此,电视剧的传播主体须以国家话语理论为指导,提高国家传播意识,正确面对历史,增强社会使命感,传播符合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面对国外受众,应有理有节地宣示中国的民族情感,以理服人,争取得到国际世界广泛的尊重,从而塑造一个包容、强大、正义、理性的中国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四、結 语
编剧创作传奇化剧本,投资方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演员丢弃职业道德,媒体一味追逐收视率,受众享受低俗趣味,监管方进行突击式监管,共同造就了“抗日神剧”。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利益追求也为“抗日神剧”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但是,谋求经济利益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放弃社会道德伦理。反之,电视剧的编剧、投资方、演员、媒体、受众须在遵守社会道德伦理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规范的市场活动和传播行为;监管方须予以常态化的监督和管理,保持电视剧市场的有序发展,调节和控制社会舆论的走向。抗战剧不仅仅是一种电视剧形态,更是一种国家话语、一种国家传播行为,它担负着跨文化传播的职责,影响着中日关系,塑造着中国国家形象,担负着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重任。因此,抗战剧容不得无底线戏说和过度娱乐,不能单纯地成为获取经济利益、宣泄愤恨的廉价劣质产品,更不应沦落为无道德、缺乏理性的、对历史重大事件肆意曲解或亵渎的工具。
参考文献:
- 韩松.抗日“神剧”的神话何时终结?——兼谈电视剧评价体系的建设[J].视听界,2013(2).
- 中央电视台《新闻1+1》.“抗日剧”可以这么拍?[EB/OL]. 2013-04-10.
- 张斌.抗日神剧是怎样炼成的?[EB/OL].深圳新闻网,2013-03-20.
- 韩松落.“抗日神剧”的死循环[EB/OL].腾讯网,2014-01-22.
- “抗日雷剧”频出 业内人士:边看边骂好过没人看[EB/OL].新华网.2013-04-12.
- 广电总局关于2009年5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 2015-03-06.
- 广电总局叫停“抗日神剧” 荧屏古装剧比例也将减少[EB/OL].中国新闻网,2013-05-21.
- 刘阳.广电总局确认整治抗战雷剧 过度娱乐化将停播[EB/OL].腾讯网,2013-05-17.
- 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陈汝东.论国家话语能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
- 官房長官、反日ドラマ批判の中国紙に留意[EB/OL].日本経済新聞,2014-08-15.
- 中国抗日ドラマに日本メディアも注目,チャイナネット, 2013-05-28.
- 中国媒体報告:抗日ドラマ、変化の兆し反日感情をあおる過剰演出に批判[J].每日新闻,2013-05-06.
- 共産党機関紙も苦言…中国で流行「反日ドラマ」のハチャメチャ,日刊ゲンダイ,2014-08-27.
- 陈国恩.抗日神剧传播的错误价值观[J].文学教育,2013(10).
- 横店剧组再掀抗日热 新一轮抗战剧积极“去雷”[EB/OL].新华网, 2014-11-30.
- 杨琪.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热播抗日题材电视剧研究[D].苏州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