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省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难题与对策探析

2015-06-11潘文敏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水利建设难题对策

潘文敏

[摘要]贵州省由于地形复杂多样,自然条件差,降水量稀少,生态环境脆弱。xx乡各村的水利配套工程,大都兴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且缺乏必要的资金维护,导致工程设施失修,管理存在混乱的现象。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西南旱区视察时表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等均是当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下面就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难题;对策

前言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2.5%,占全国总面积的1.8%。

1、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

农村水利设施的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采用国家与地方投资、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形式,国家提供的资金到位及时而地方的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基层组织和群众积极性不高,跨村、跨乡的工程操作起来更困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乡镇财政没有列入预算,也没有固定资金投入渠道,资金投入严重不足。②保护管理意识淡漠。水利工程都是公益性的,目前几乎全部处于无序管理状态,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划分不严格,管理制度不健全,群众保护和爱护水利设施的意识淡薄,人为破坏水利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随意毁坏、耕占沟渠也屡见不鲜。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③办水利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放开,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劳动力不足,种粮成本过高,农民种粮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下降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明显下降。④水利基础设施老化。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不能满足灌溉需要,这一点全国所有农村的情况都差不多。

2、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难点

2.1组织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建设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农村集体经济力量,通过国家补助、群众投劳兴建方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工程体系。但家庭联产承包后,由于分散的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与集中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方式之间发生了矛盾,集体“统”的力量减弱,加上有的农民长年外出务工,因此,组织农民大规模 地参与农村水利建设比较难。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逐渐缩小,有的地方甚至处于停顿状态。为解决农田水利投入不足、农民群众很难发动的问题,1991年国务院颁布《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通过设立农民“两工”制度,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农村公益事业,农田水利建設开始得到恢复性增长。但税费改革后,“两工”逐步取消,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工日又开始下滑。

2.2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筹集难

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农村水利建设问题必须有大量建设资金。当地经济落后, 地方财政十分紧张, 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 旗、乡镇两级可用财力大大削减,不少地方财政只能维持在保吃饭、保基本运转的层次上。国家每年不固定安排的国债人畜安全饮水项目以及其他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项目,加上自治区级用于农村水利的匹配资金,两项每年不到2000万元,市旗二级财政配套资金基本上为零。农村税费改革后, 取消了向农民的集资和农民“两工”投入,除了“一事一议”外,不能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仅靠国债资金完成,相比之下全旗农村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十分庞大。

2.3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基本上还保持计划经济

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模式———“国家扶持、农民投劳、集体管理、个人使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集体”的概念还是比较明确的,农村水利设施建好后,由生产队或大队管理;但联产承包后,农村千家万户自主经营、分散作业,“集体”的概念比较模糊,加上水利设施的所有权不明确,造成工程建设与管理脱节。结果是水利工程建设好后,靠水利部门几个人管理,没有群众参与保护,水利设施经常受到人为损坏或偷盗现象,影响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3、农村水利建设中采取的对策

3.1做好规划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3.2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水利的投入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要解决农村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离不开各级政府财政的扶持。随着“两工”和农业税的逐步取消,仅仅依靠“一事一议”制度无法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在资金投入上要逐步转到以农村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要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各级财政投资农村水利的比例要有所提高,并且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科左中旗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切实承担起农村水 利建设的责任,认真落实水利投入政策,从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门经费用于水利建设,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从而起到“政府带动”作用。

3.3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

①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可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组成宣传小组,专门负责对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群众保障。②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析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滚动发展,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 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③构建管理新主体水利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水利协会切实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和建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和经济上的资助,支持水利协会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有利于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④加快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建立健全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4科技引导 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

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 搞好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认识,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

猜你喜欢

水利建设难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狗之难题
难题大作战
彭阳县基层水利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巧解难题
健康难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