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变化与完善策略
2015-06-11韩君
韩君
[摘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使其财务工作更加精细化,管理更加严谨,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了事业单位管理的效率。在此背景下,为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3年1月开始实施。笔者分析了新旧会计制度下会计报表的变化对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变化措施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改革内容的变化和创新
通过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财政部门及相关单位可以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可以把握单位对财政预算的执行力度、指导事业单位的工作。新制度下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与旧会计报表相比,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对"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收入支出表"的排列方式、项目等做了改革,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能更好地满足单位管理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新旧会计制度的变化比较
(1)财务报告体系由单一变为具有层次感
1997年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务报告体系只有会计报表,略显单一。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体系技范围从大到小依次为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资料,会计报表及附注三个层次,更具完整性。新制度下的会计报表将基建投资表删除,将基建部分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并入单位大账;这一规定不但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也强化了财务会计管理的力度,有效保障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更好的诠释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
新增了财政补助收支表,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2)会计报表的结构和项目由不合理趋向更具通用性
旧《准则》下的资产负债表中,不仅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项目,还有收入和支出项目,使得收入和支出项目既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又出现在收入支出表中,不仅造成内容重复,又使得资产负债总额虚增。而新《准则》下的资产负债表剔除了收入和支出项目,仅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大项目,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表。改革后的资产负债表,更直观、更清晰地便会计报表的相关人员读懂报表内容,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利于利用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
收入支出表借鉴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的格式,对报表结构做出了较大调整,按分布式设计,更加直观、完整地反映了事业单位期末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情况,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新增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要求,在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补助支出中,按照财政资金的具体项目列明,财政资金按规定用途开支,便于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 评价的需要。
(3)会计科目的设置发生了较大变化
旧制度中,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是不需要提折旧的,随着资产的使用与损耗,造成了资产"虚高"的情形,"累计折旧"科目的使用,避免了这种弊端。为了能真正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新增了"累计摊销"科目,对无形资产进行计提摊销,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防范和降低基建工程的财务风险,便于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报表,确定资产价值,新增了"在建工程"科目,将基建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中的出售、转让、捐赠、调出、盘亏、报废、毁损等会计处理等通过"待处置资产损益"项目进行核算,有利于对资产进行管理。对职工工资、津补贴、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优化和统一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便于财务极算与管理。为了更好地预算和监督长期资产所占用资金的变化情况,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新增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与资产类的科目"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相呼应。为了保证财政资金不被挪作他用,监督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新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財政补助结余"等科目,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完善之处
(1)固定资产、基金的变动情况在会计报表上体现不出
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中,没有专门列示反映固定资产和基金的条目。如果发生了重大的资产及相关的基金变动情况,在会计报表上是体现不出的,只能在报表的附注中反映,不能使相关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会受到影响。
(2)以前年度的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中不能及时反映
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中,虽然设置了"调整年初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反映事业单位本年发生而需要调整以前年度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项,但是由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属于年度报表,并不在每年中的各个月份进行编制,因此并不能及时反映本年发生的,需要调整以前年度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事项。
(3)从上级主管部门归集调入的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资金在会计报表上反映不出由于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的"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
反映的是事业单位本期财政补助收入与财政补助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上级主管部门归集调入的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因为不属于当期的财政补助收入,所以只能通过"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核算,其调入的金额不能在《收入支出表》反映。
(4)缺乏反映资金变化的现金流量表
由于对现金流量信息的需求不像企业那么显著,所以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中,并没有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要求,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时期的资金流入流出情况就无法反映出来,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就无法了解单位资金周转真实的情况,进而影响货币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
四、对新会计报表中存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1)加大对会计人员编制报表的管理力度
新制度的实行,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财务工作的各项管理活动中,恪守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按规定的要求编制会计报表,按步骤要求分析会计报表,对会计报表中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整理总结,并提出建议,帮助相关人员通俗易懂地理解报表内容。
(2)增设新表及相应项目
为了及时反映各项基金及固定资产的变动,建议在会计报表中增设《基金变动表》和《固定资产变动表》,基金按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列示;固定资产技事业单位同定资产的分类,对增减变动进行反映。对子需要调整以前年度结转结余的事项,建议在《收入支出表》中增设相应项目,如在“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下面增设“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调整”项,并且按照“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的调整额合計来填写。
(3)编制财务工作底稿及其他辅助报表
财务报表中应当包含着很多的财务会计信息,为了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事业单位应当编制财务工作底稿。详细的财务会计信息,可以保障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为大众提供更为透明的财务信息。事业单位除了要制作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之外,还应当编制不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以发挥其辅助性。年终,将这些报表进行整理,将其作为有效的依据,以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4)加强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制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大量的会计信息转换为对管理者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真实、客观的财务分析报告,既能够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日常工作中的管理、防止滋生腐败,又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加快了事业单位财政体制发展的步伐。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把新制度中所优化改进的功能充分领会、学习,提高会计报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顺利地进行,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总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过去的事业单位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陈旧观念,有助于其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贯彻财政监督,促进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改革深化和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修改经过、特点和适用范围[J].中国总会计师,2013.
[2]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月刊,2013(5) .
[3]苏同和.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编制问题浅析,现代商业,2013(26).
[4]晋晓琴,录翠萍.浅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资产负债表,财会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