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区的乡愁

2015-06-10陈玉

铁军 2015年6期
关键词:老庄独轮车丰碑

陈玉

我出生地苏北老区,是一片革命先辈为和平与幸福流血流汗的热土。作为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曾经发生峰山保卫战、刘老庄阻击战等多次惊心动魄的战斗。我父亲和叔叔都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投身革命的。今年3月下旬,江苏省老促会系统的同仁齐聚淮安,在省老促会理事长凌启鸿的带领下,祭扫刘老庄革命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历史,这是对老区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的再学习、再教育。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常使我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刘老庄革命纪念馆,四辆陈旧的独轮车展品,引起人们驻足观看,成为纪念馆一道独特的风景。有人跃跃欲试,上前推车,不料独轮车重心高,左右摇摆,很难掌控。独轮车,俗称“鸡公车”“二把手”“土车子”,曾经是老区人民运物、载人的重要工具,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现在老区很少看到这些老古董了。听家乡的老人讲,由于独轮车单轮着地,对路面没有过高的要求,所以窄路、巷道、田埂、小木桥都能通过,非常适合于运输,只要驾驭得当,行进起来十分平稳轻巧。解放前,山东、苏北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人在后面推,一个人在前面拉,驮上几百斤东西都不成问题。在淮海战役期间,淮安革命老区人民“一切为了支援前线”,支前物资就有小车(大部分是独轮车)41723辆,担架17866副。我们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就出动8辆独轮车,组织起20多人的运输担架队,奔赴徐、埠前线,冒着枪林弹雨,不分昼夜地为解放军送粮草、运弹药、抬担架、救伤员,我家堂叔就是推著独轮车,牺牲在支前的战场上。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高度赞扬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历史功绩,也是山东、苏北老区人民奋勇支前的真实写照。

千里行军追穷寇,老区群众作保障。部队行军打仗,昼夜奔袭,需要大量的军鞋。老区人民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做军鞋的任务。“百万妇女做军鞋,支援前线解放军”,那是多么蔚为壮观又情深意长的场面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老区的每个村镇,几乎都有“支前军鞋组”,一双军鞋,要经过糊布壳、做鞋帮、纳鞋底、缝鞋口等多道工序,村里的大婶、大娘们自动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仅一双鞋底,要密密麻麻钻上几百个洞,耗用几丈长的麻绳,针针线线都饱含军民鱼水深情,双双军鞋都浸透老区人民“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深切期盼。我曾经访问一位做军鞋的老奶奶,她当年负责搓纳鞋底的麻绳,手上、腿上搓出了道道血印,留下了深深的疤痕。满头白发的老人伸出手掌,挽起裤腿,当年做军鞋留下的印记,至今仍清晰可见。同这位老奶奶交谈,老人家对子弟兵还是那么一往情深:“看着今天的解放军,就想起当年的新四军、老八路,咱们老百姓与队伍上的人分不开啊!”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北坡调研时,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战火硝烟年代,老区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陈列馆和烈士陵园,都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是革命者吸取革命营养的神圣场所。青松不老,绿水长流,神圣的历史丰碑,是战斗精神的凝聚,革命思想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金字塔。丰碑是无语的长歌,永远回荡在革命者的心田。

老区的所见所闻,勾起我的回忆和怅惘,这也是乡愁吧!

(责任编辑 李赞庭)

猜你喜欢

老庄独轮车丰碑
童长荣:铮铮铁骨铸丰碑
曝光
丰碑最初不是『碑』
丰碑
推独轮车
瓜农老庄
瓜农老庄
迷棋
老赵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