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苏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2015-06-10李艳枝
李艳枝
今年2月以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其控制区内的摩苏尔及附近地区大肆毁坏文物和历史遗迹,令世人震惊。有人担忧,2001年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毁的悲剧正在摩苏尔重演,将给这座饱经沧桑的历史名城带来沉重打击。
摩苏尔位于伊拉克西北部的尼尼微省,是该省首府,同时也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由于摩苏尔风景秀丽,春秋两季温度相近,故又被称为“双春城”,被誉为两河流域上的“北方明珠”。除了秀美的景色,摩苏尔最为外界所称道的是其不同种族、宗教并立依存、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摩苏尔”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连接点”,摩苏尔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中间站,也是连接印度、波斯湾与小亚细亚和地中海的战略枢纽。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摩苏尔无法风平浪静。
失落的亚述文明
数千年前,摩苏尔的前身是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亚述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盛极一时的帝国。从苏美尔时期到被巴比伦人征服,在亚述绵延2000多年的历史里,它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西北王宫”、《吉尔伽美什》、《伊塔纳》等文化瑰宝。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尼尼微就发展成为一座真正的城市。大约在公元前850年,亚述王那西尔帕二世将距离摩苏尔30公里的尼姆鲁德作为首都;大约在公元前700年,亚述王辛赫那里布将尼尼微定为亚述首都。但在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的迦勒底人联合东边的米底人征服了日渐衰落的亚述帝国,手执长矛和盾牌冲进尼尼微,将其洗劫一空后付之一炬。曾经在《圣经》中出现过的一代名城尼尼微就此消失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烟尘中。
一直到19世纪中期,英国考古学家亨利·雷亚德在底格里斯河中游发掘出了亚述古城尼姆鲁德,并找到了被先知们谴责过的亚述都城尼尼微。在亚述王那西尔帕二世的“西北王宫”,雷亚德发现了大量浮雕石板和数尊狮身人面像。此外,他还发现了亚述王沙尔马纳赛尔三世的“黑色方尖碑”,上面描绘了《圣经》中屈服于亚述的以色列国王耶户,以及西亚各地向亚述帝国进贡的情景。雷亚德还找到了西亚第一座系统性的图书馆——亚述巴尼拔的藏书室,这里藏有几万块泥板文献。其中,世界史上第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正是在这里被发现的。这次考古发现使得沉睡了2000余年的亚述文明重现天日,更证明了人类文明的摇篮正是美索不达米亚。但如今摩苏尔博物馆内大量有关亚述文明的藏品却遭到“伊斯兰国”无情摧毁,不能不令人扼腕。
群雄逐鹿的战场
几十个世纪以来,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库曼人、库尔德人依次在摩苏尔粉墨登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叶齐德派(崇拜魔鬼及美索不达米亚原始宗教的宗教派别,吸收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摩尼教的一些思想和仪式)在这里相遇、共处和成长。
公元2世纪,基督教开始在摩苏尔的亚述人中间传播。6世纪,尼尼微成为基督教聂斯脱利派的一个主教区。637年,摩苏尔被阿拉伯哈里发欧麦尔征服,自此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城市,但仍保留着规模较大的亚述人基督教社区。8世纪,摩苏尔成为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美索不达米亚行省的首府。在随后的阿拔斯王朝时期,摩苏尔由于沟通印度、波斯与地中海的战略地位,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13世纪,摩苏尔被旭烈兀领导的蒙古帝国征服,一度遭到摧毁。1508年摩苏尔被波斯萨法维王朝征服。20多年后,奥斯曼帝国的伟大征服者苏莱曼大帝又从萨法维王朝手中夺取了摩苏尔,把它作为防御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战略屏障。后来,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西方的全球扩张,导致基督教在摩苏尔地区迅速扩展,西式学校、医疗机构、印刷机构和孤儿院得以广泛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穆斯林在该地区的主体地位。19世纪后半期,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也使得摩苏尔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
1916年,英法政府秘密签署《赛克斯—皮科协定》,肢解了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摩苏尔被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1918年10月,战败的奥斯曼帝国签署停战协定,摩苏尔正式被纳入英国委任统治之下。1923年,脱胎于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与英法等国签订《洛桑条约》时,虽然宣称拥有摩苏尔地区的主权,但基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只好搁置了摩苏尔的归属问题。1926年6月,奉行“国内和平、国际和平”原则的土耳其领导人凯末尔与英国签署《英土协定》,宣布放弃对摩苏尔的主权要求。摩苏尔据此成为英国委任统治下的伊拉克尼尼微省首府。1927年,伊拉克第一口油井在基尔库克投产,近邻的摩苏尔借助石油经济日趋繁荣。1940年摩苏尔—阿勒颇铁路建成,不仅把伊拉克与叙利亚连在一起,而且成为沟通伊拉克与欧洲的重要通道。从伊拉克至土耳其的输油管道也途径摩苏尔,输往国际市场。摩苏尔的地缘战略地位在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再次提升。
二战后风起云涌的民族民主运动瓦解了英法等国在中东地区的委任统治,摩苏尔成为阿拉伯人、库尔德人、亚述人、亚美尼亚人、土库曼人、犹太人的自由家园。在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时期,萨达姆的独裁统治和阿拉伯化政策引起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派的不满,摩苏尔的库尔德人和什叶派的反抗此起彼伏。海湾战争爆发后,美、英、法三国在伊拉克北部设立“禁飞区”,位于“禁飞区”内的摩苏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美英轰炸伊拉克的重要目标之一。2003年小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特种兵与库尔德武装旋即控制了摩苏尔。美国将此作为军事训练基地的同时,协助非政府组织和摩苏尔居民开始了安全、电力、地方治理、环境、交通等领域的重建工作。然而,频繁的暴力袭击事件使重建工作步履维艰。2008年5月,美国支持的伊拉克武装部队发动了一项代号为“尼尼微战役”的军事行动,试图恢复摩苏尔的稳定与安全,但同时也导致了人员的大量伤亡和外逃。
特有的宁静被打破
虽然历史上饱受战火侵扰,但总体而言摩苏尔算得上是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融合的象征。然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占领摩苏尔后,暴力驱逐城内的基督教徒、什叶派和叶齐德派,打破了摩苏尔特有的和谐与宁静。2014年6月10日,“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攻陷摩苏尔,随后两天内50万摩苏尔人或步行或驾车逃离。6月29日,“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自封为“哈里发”,宣布建立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声称拥有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主权。7月16日,“伊斯兰国”发布一项针对基督教徒的声明,要求他们或改信伊斯兰教,或缴交“吉兹亚税”成为被保护民,或限期离开“伊斯兰国”控制区,否则将被处死。随后,“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基督教徒的住所标记“收归国有”的记号,并强行拆除基督教堂的十字架、圣徒陵墓、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和烧毁《圣经》。多数基督教家庭被迫逃往其他地区。“伊斯兰国”还大肆绑架和暗杀什叶派,烧毁多间什叶派清真寺;还试图饿死和奴役叶齐德派成员;不愿归顺的逊尼派穆斯林部族也被视为“叛徒”而遭杀害。在清洗“异教徒”的同时,“伊斯兰国”也在试图抹煞摩苏尔的历史和人类的共同记忆。今年1月,“伊斯兰国”武装分子闯入摩苏尔中央图书馆,带走并烧毁了约2000册馆藏图书,主要是哲学、法律、科学、教育、诗歌、体育、文化等书籍。在摩苏尔大学图书馆,“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学生面前点燃数以百计的科学和文化类书籍。同时遭受洗劫的还有拥有265年历史的罗马天主教图书馆、多米尼加教父修道院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此外,据统计,伊拉克登记在册的古迹约有1800处位于“伊斯兰国”占领区域。“伊斯兰国”打着反对偶像崇拜的旗号将矛头对准了这些珍贵文物。有报道称,“伊斯兰国”武装人员使用大锤和电钻、甚至是重型军用卡车毁坏摩苏尔的文物和古城遗址等。据最新的报道称,自从被“伊斯兰国”占领以来,摩苏尔已经有45个建筑被摧毁,其中36个被夷为平地,包括29个清真寺、宗教学校等伊斯兰建筑,以及五个基督教教堂和两个公共建筑。由于目前只能依靠历史资料、当地人的陈述和卫星地图分析,被摧毁的建筑名单还不是很详尽。伊拉克旅游和文物部称这一行径是对“全球良知和人类遗产的公然挑衅”,呼吁国际社会和相关组织予以关注。
近日,伊拉克政府已多次声明将全力收复摩苏尔。与此同时,有报道称,三名捷克专家正在对摩苏尔实施一项抢救当地历史古迹的行动,该计划名为“面临威胁的摩苏尔建筑”,他们试图把被“伊斯兰国”摧毁以及面临威胁的历史建筑绘制成交互式的网络地图,为未来的重建工作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料。
不管摩苏尔未来将遭遇多少次战火与浩劫,惟愿这座历史名城在人类的记忆中永不褪色。
(作者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