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解读佛教的“三身佛”
2015-06-10张童童
张童童
佛教中有“法身佛、应身佛、化身佛”三身佛的思想,基督教有三位一体之教义,这二者之间是否有相通之处?由于基督教历来注重神学研究,对其自身教义思想阐发得较为深刻全面,三位一体思想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我们通过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来深入理解一下佛教的三身佛。
一、基督教的三位一体
在基督教信仰当中,三位一体是其核心教义,其突出说明的是圣父、圣灵、圣子为同一本体的三个位格。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信仰是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基督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也就是三个位格、一个本体。基督教相信:只有独一的上帝;圣父完全是上帝,圣子完全是上帝,圣灵完全是上帝;圣父不是圣子,圣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圣父。换句话说:圣父的神性、圣子的神性和圣灵的神性,本质上是同一个神性。基督教认为, 在三位一体中,作为“父”是世界的起源和绝对的超越者,作为“子”是世界的积极的和慈爱的拯救者,作为“灵”是把上帝的力量和恩惠撒向人间。基督教历史上有“经世三一”和“内在三一”之辩,其义理较为深邃难解,在此就不详加叙述。
二、佛教的三身佛
三身,梵文 Trikāyāh,即法身、化身、应身三种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由此含义而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而以“三身”的说法影响最大,即所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应身,功德法聚而应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
三身佛这一概念是源自于佛经。《金光明胜王经》中云:
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云何菩萨了知化身。
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
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切佛都有三种身:化身、应身、法身,我们凡人肉眼所能看到的、具有人身的即为化身佛,经过修习、依愿力享受果报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放出圆光的则是应身佛,而法身佛则是无形无相、佛法的代表,断除了一切烦恼。化身与应身皆是假有,唯有法身是真实的,是前二者的根本。因为法身具足智慧,证得了清净佛地。
三、通过三位一体理解三身佛
以上简单论述了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思想与佛教三身佛的含义,下面我们来透过三位一体,看看三身佛的具体含义。
1、三身佛中的法身佛近似于三位一体中的圣父。
虽然在三位一体中父、子、灵是同等重要而合为一神,但三者位格却是有区别的,其中“圣父”被理解为是第一性的,是创造世界的造物主和差遣耶稣基督及圣灵降世救人的主宰者。圣父对于圣子与圣灵而言,他是主动的产生,是独一的,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早期神学理论家奥利金认为, 圣父乃万物之源,是具有纯然、超越与绝对的本性。圣父是原初的、本源的、不變的、永恒的绝对实体。对于基督教的信仰本身而言,三位一体是把《圣经》中所记述的对上帝的本性和旨意的见证的三个中心要素放在一起,即神创造世界、神藉着耶稣基督救助人类、神藉着圣灵与基督徒和教会同在。上帝在本原与创造的层面上就是圣父,基督教感兴趣的是上帝创造世界和耶稣在人世间的救恩,而不在于寻求一个永恒不变的绝对世界。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纯粹的现实性,他的三个位格也是纯粹现实的。上帝是永恒的,永恒的东西不在时间之内,所以他可以创造出流动变化的世界。
圣父与法身佛二者皆是真理的代表,皆是超越自然规律的存在。他们都是绝对超越和无限完满的独立存在,具足了智慧与福德,是至善的代表。借助基督教对圣父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法身佛亦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实体,这也符合佛教教义,因为佛教认为法身是超越轮回,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因其永恒,所以亦不在时间之内,不会随时间流转而发生改变。
但二者亦有明显的区别,佛教不讲创世,不认同世界由谁独创,而是相信缘起性空,万事万物皆因缘而生灭变化,因此法身不同与圣父,非创世者,亦不是天地万物之主宰。基督教认为人永远不可能达到与上帝同样完美的程度,而佛教则主张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皆能通过自身努力,具足佛的圆满智慧与福德。基督教由此认为,人之所以能认识上帝,是凭借上帝的启示;而佛教则认为人心本具佛性,只是被世间种种烦恼、欲望所遮掩,一旦人懂得观照本心,自然会发掘自性,从而悟道成佛。因此,佛教批评基督教依靠他力寻求解脱,且永远不可能完全超越,是不究竟的宗教。而基督教则认为佛教这样的观点,忽视了上帝的绝对超越性,轻视了上帝的启示和恩典的作用。在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不同宗教的不同教义与思想,求同存异,在对话中寻求理解,“向他者开放心灵是我们的义务”。在比较与对话中,我们的目的是更深刻与全面地理解一种或多种宗教,而非对其它宗教进行排挤与斥责。
2、三身佛中的化身佛与三位一体中的圣子亦有相近之处。
在基督教中,圣子是由圣父而获生,与圣父一样,同为上帝之道,经童贞女玛利亚而成了肉身,以受难、复活之经历而为人之表率与楷模,由此为人类的救主,圣子又为逻各斯,上帝通过逻各斯 来创造世界,故圣子有着受生和自我展现的象征。圣子是圣父本质在人间的投射。根据《圣经》记载:基督是遵照自然规律,在人性中出生,而不是在神性中出生的;在亘古时,基督已是神,但在伯利恒时,基督增加了一种本性,就是人性。托马斯·阿奎那在分析圣子时提出圣子有一个位和两种性格的观点:即耶稣基督作为道是三位一体中的一个位,但当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后就有神性与人性的两种性格。而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化身佛,他亦是在人间由凡人生出,具有人性,遵循了人类生老命死的自然规律。但并不因此就否定他的神性,佛教认为,他早已成佛,只不过为了普渡众生,而示现出凡人修行可成佛的人生历程,激励世人“有情众生皆可成佛”。圣子与化身佛因为具备了人性,所以会和凡人一样,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化身佛与圣子一样,具备人性与神性。
关于基督是否具有神性,一直是基督教历史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否认基督的神性会被视为基督教的异端。同样,在佛教内部,关于化身佛释迦牟尼佛的认识问题,也存在争议,小乘佛教认为,佛与阿罗汉一样,只要证得阿罗汉果即是成佛,但大乘佛教却认为,阿罗汉还不是佛,它只是成佛过程中的一个果位。
但不同之处在于,圣子基督宣称自己是神的儿子,神是他的父,但圣子并不次于圣父,二者不是从属关系,也不等同。而化身与法身之间的关系,佛经上已经说的很清楚,是假名与实有的关系,法身才是真实、永恒的存在。
3、三身佛中的应身佛可对应三位一体中的圣灵。
《尼西亚信经》形容圣灵为主,宣称圣灵是“赐生命者”,是“从父出来”的,圣父通过圣灵而使圣母玛利亚受孕生下圣子,并通过圣灵而与基督教及其教徒同在。在《新约·罗马人书》中有一段关于“圣灵”的论述:“如果上帝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藉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降临在玛利亚身上的圣灵即上帝本身。圣灵也体现着“逻各斯”所蕴涵的上帝本质。圣灵是起着沟通神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使圣父与圣子在教会中永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上帝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
而应身佛被视为假名,是依托法身佛而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应身佛是从法身佛出来的,与法身佛可以合而为一。应身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他示现神性,起着传递佛法的作用,正如圣灵起着沟通神人关系的作用。
4、三身佛同三位一体相似,是指一位佛的不同位格。在基督教中,位格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智慧生命的存在显现,基督教三位一體的位格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三身佛虽有三身,但其实只是一位佛的三种不同角色、三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可以合三为一,因此天台宗的智觊法师认为“三身相即,虽三而一,虽一而三”,这与三位一体之说有不谋而合之处。因此我们借鉴三位一体的位格关系图用下图来表示三身佛的位格关系:
法身
佛
化身 应身
5、 佛教的三身佛要比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更容易理解。《金光明胜王经》中说的很清楚,化身与应身都是假名有,只有法身才是真实有,且为前二者的根本。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理解三身佛之间的关系。但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说,却存在着巨大争议,自这种论说诞生以来,就不断有反对者提出异议,认为非圣经所说。即使认同者,也分出几种流派。而我们在面对关于三位一体的解释时,亦感觉矛盾重重、难以理解。基督教认为三位一体之说非凡人所能理解与揣测,非语言所能表达,颇有只可意会、不可论言传之意味。难怪犹太人有这样的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大概我们试图去穷尽三位一体之义理之时,上帝正在嘲笑我们人类的智商吧!
【参考文献】
[1]王志成:《和平的渴望:当代宗教对话理论》,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3年6月。
[2]曾其海:《天台宗的“三身相即” 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台州学院学报,2004年2月。
[3]章雪富, 《希腊哲学的Being 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