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圣人观”
2015-06-10许伟
自古文人墨客大都将成为一名圣人当成毕生追求,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圣人,不仅在言行品德上得成标成榜,在学问上更是需要自成体系、有所建树。故从古至今,能被称之为圣人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那么到底何为“圣人”?下面我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儒家的圣人观
圣人这个词最早见于《礼记》,言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止于至善”则点名了圣人的标准之一,即为人方面,要不断建筑自己的德行,而学术方面则要不断扩宽视野,提升知识水平。试想这两点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人总是有惰性的,即使某一阶段确实努力过,但当小有所得时,又有多少人能继续坚持,不断地去追求新的境界?是故,很多人总是弃于半途,可惜可叹。再者,有的人在人前总是表现得有德有行,令人钦佩,但当独自一人在时又会如何呢?所以自古以来一直强调着一点,即“慎独”,无论人前人后,都要是同一个人。而以上也都是成為圣人的必要条件。与圣人有些类似的另一类人,即君子。何为君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其主要意思是“君”。 “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它在当时的含义和今义相差甚远,而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君子具有德行上的具体意义。“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由此句可知,仁、知、勇是成为君子的条件,而仁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要有仁德、需备道义的,而君子也是孔子的一种人格理想,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就在当中制定了许多关于君子的言行标准,如上述所说的仁智勇等,而他的君子,主要也都是从道德品质上立论的。那么君子与圣人的区别何在呢?在《论语·述而》篇中讲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由此可知,在孔夫子心中,圣人是比君子更高一层次的人,是更难去追逐的,所以他说只要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至于圣人他并不奢求,或许正是由于孔子这种谦虚的姿态,方能使其在学术上不断进取、人格上不断完善,最终成为一个历代为人所敬仰的圣人。是故,个人认为,君子和圣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学术上,所谓“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短短这三十六字点名了君子的要义,也说明了君子之宗旨主要在于德,而圣人呢?不仅要有德,更是需要学识和才能,故方能以才学济天下,以德行服天下,故在孔子心中,只有尧舜禹等人能被称为无愧于天下的大圣人,而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像尧舜禹这样的圣人已很难求见了,故而他只得退而寻求君子了。
二、老子笔下的圣人
纵观老子的《道德经》,其中有很多内容都在讲述圣人应该怎么做。现在我们来看几个句子: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这段话主要讲述的便是圣人该怎么做,那么圣人所为是什么呢?首先“处无为之事”。其次“行不言之教”,据南怀瑾先生所言,此处讲的便是言教不如身教,以身作则,而非一味地言说,这才是圣人该有的作风。再者“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做了好事,有了成就,却不引为己功,这样的精神境界很高。这也说明人的意念的关键性,如果一个人一味地执着于心中所求,如一心想着成为一个圣人,往往最后无功而返。因为在他努力的过程中,无形之间圣人已经成为他的一种负担,一直想要占有这么一个名号,最终只会身心俱疲,无所得。相反,如果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心境,做应该做的事,事成之后亦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样方可成大业,亦方是圣人之所为。是故“唯弗居,是以不去”。
除了这一句,《道德经》中还有许多关于圣人作为的句子,如“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又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些说的都是圣人该有的做法和行为,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事之道发人深省。如果说儒家的圣人致力于追求德行和学术的建树,那么道家的圣人则主要在寻求一种无为,无为才有所为,天下才无不治。
三、管子笔下的圣人
管子即管仲,他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并辅佐齐桓公成为了当时的一大霸主。关于何为圣人,管子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凡物之精,此則为生下生五穀,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这说明要想成为一个圣人首先要吸收自然界万物中的精气、道气,藏于胸中,为我所用,练就一副强健之躯,此乃圣人之本。
再者“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於己不足,安得名圣!是故,有事则用,无事则归之於民,唯圣人为善托业於民。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上为一,下为二。”这句话说明了圣人能被称之为圣人的一大原因是善分利于民,把自己的财富分给百姓,让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成果,如果不能有这种胸襟,而一味地占着财富,不懂得民乃国之根本,这样的人是无法成为圣人的,所以这也说明了一个圣人应该是以天下之乐为乐的人,善于想民所想,善于分权于民,如此当其有难之时,民众也才愿意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众志成城,为其所用。这样的人方能成为圣人,同时也正因为他不占有,故没有思想上、物质上的负担,如此也方能潇洒自如、运筹帷幄,个人认为此处的观点和老子所讲的“唯弗居,是以不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你不执着于一样东西,大方地对待一切事物,努力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时,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当然,那时的你对于成功可能也不会有多么大的喜悦,而是以平常心待之,这方是人生逍遥自在的一大境界。以上管子短短的两小段话便向我们道明了成为圣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境界,言简意远。
圣人,想必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一个很神圣的词,因其遥不可及、因其德知,故成其伟大。上文讲了很久关于圣人的定义及做法,对于圣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其实言简意赅点,我们可以引用常大群老师的观点来予以小结,即圣人其实就是一个三好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都达到一个很高水平的三好学生。当然,这样的三好学生也不是好当的,需要下苦功夫于学识,需要慢慢磨练自己的德行,故大家都应对其抱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自然而然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当年老时,回首往事,能说一句无愧于心,其实这已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了,这样的人生亦是无憾的、完满的。
作者简介:许伟(1989—),男,江苏扬州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