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宗祥重振西泠印社

2015-06-10李惠明

中国书法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印社西泠印社社长

李惠明

西冷印社是名满海内外、专业从事印学研究的机构,其社员多为印坛高手。张宗祥能被众人推举为继吴昌硕、马衡之后的第三任社长,究其原因,与其对西冷印社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其在当时非凡的学识、资历及社会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西冷印社发起于一九〇四年,但经过了十年的筹备,于一九二二年召开社员大会正式成立。又经过印社同仁二十余年的努力,至一九三七年前,印社的规模才基本形成,并确立了天下第一印学名社的地位。抗战期间曾一度停止活动,社产由叶铭等人看护。一九四九年杭州解放后,西泠印社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活动了。当时印社中的主要成员大部分在上海,在杭州资格最老、德望最高的就只有邵裴子了,他是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首任主任。由于各种原因,沪杭两地的社员商量,决定将西泠印社的社产和文物,全部移交给政府。移交手续办理的日期是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日,在交接清单中,代表移交方和接收方的领衔人,都是邵裴子。从此,西泠印社完全停止了活动。西冷印社在杭州的一些老社员韩登安、阮性山等,一直没有放弃恢复西冷印社的努力,只是人单势薄,时机未到,不能如愿。到了一九五六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不少人认为,沉寂数年的西泠印社,也应该恢复了,就缺少一个资历、声望、学识和地位相当而又热心的人出来呼吁并主持事务。

张宗祥本不是西冷印社的成员,但他与社中诸公都是老友。早在一九一九年,他任京师图书馆主任时,即与马衡一第二任西泠印社社长一过从甚密。抗战时在重庆,马衡常到桂花园、红岩村甚至华严寺找张宗祥喝酒、叙谈。故宫博物院得着『宝贝』也常请张宗祥鉴定、欣赏。张宗祥与邵裴子,更是前清浙江高等学堂的老同事。一九五六年,张宗祥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浙江省政协常委和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要职,对西泠印社的恢复工作十分关心。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张宗祥在省人大会上积极提出了恢复西冷印社的提案,内容是欲恢复西泠印社中的篆刻印泥,兼售书画及碑帖之类,使友邦人氏游湖时可随意购买。这个提案得到了浙江省委和杭州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視。从此,西泠印社的恢复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在西冷印社恢复过程中,张宗祥虽年事已高,但仍身体力行,与潘天寿、沙孟海、诸乐三、阮性山、韩登安等,在不同场合,纷纷上书陈情,为恢复印社奔走呼号。自一九五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一年时间里共召开了六次有记录的非官方筹备会议,会议多是在张宗祥寓所一龙兴路六号一召开,张宗祥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由于他的建议和斡旋,政府批准了筹委会的一份『企业性计划书』,同意『公助民办』『自负盈亏』的方式,先恢复西冷印社『营业部』。在营业部(就是后来在湖滨的『杭州书画社』前身)开张之日,张宗祥代表筹委会作了社史和筹办经过报告。营业部的成立,为西泠印社的恢复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活动平台。此盛事给当时的杭州市民,留下深刻印象。

但西泠印社的恢复筹建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宗祥提出西泠印社恢复案时,主管浙江省文联的是黄源。黄源是鲁迅的学生,而张宗祥与鲁迅是老同事,因此他与黄沟通比较方便。一九五七年,黄源被划为『右派』,换由许钦文副局长分管这项工作。一九五八年九月三十日,西冷印社下放到杭州市管理。一九五九年夏间,杭州市文化局成立西泠印社办公室,派王树勋担任办公室主任。虽然没有宣布西冷印社筹备委员会的结束,但事实上正如张宗祥所说:『筹委会名存实亡了。』但张宗祥不是消极放弃,而是运用自己的影响力,继续为西冷印社的各项工作出力。一九五九年『杭州书画社』在国庆期间开张,很多珍贵的陈列品,都是张宗祥出面向老社员、藏家,如金越舫等人借的。此后,张宗祥自己还带头,并联络陈叔通、邵裴子等诸多名家,将一些藏品无私地捐赠给西泠印社,以此来重振西冷印社的名声和威望,为恢复工作造势,真是用心良苦。终于在一九六一年下半年开始,恢复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当年九月,杭州市政府、市文化局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由杭州书画社具体组织筹办。印社的恢复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十月,起草完成了恢复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并报杭州市文化局。一九六二年春,市文化局基本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在当年五月十六日,在杭州市平海路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二楼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政府出面的专题讨论会,张宗祥、潘天寿、邵裴子、沙孟海、吴寅、朱醉竹、韩登安、陆维钊等参加座谈。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孙晓泉主持会议。会上张宗祥说:『西冷印社的学术活动,应该继承下来,徽、皖、浙三派,浙派发展势力最大,不仅是浙江的特产,且是东方及世界上独具的。』与会人员各自谈了看法,虽然没有很成套的思路,但对西冷印社的恢复工作,已经很有信心了。

一九六二年六月始,恢复工作正式展开。政府返还了西冷印社的部分房产和原有物品,使西泠印社的活动场地有了根本的保障。这些活动,张宗祥始终参与其中,并充分利用他在浙江的威望,在争取资金、返还社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又以杭州市政府名义召开了一个『西冷印社筹备座谈会议』,张宗祥又以筹委会主任身份致辞。这样,经过十个月的紧张筹备,西冷印社于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召开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印社章程,拟定了重振西泠印社的全面规划。会议期间,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张宗祥当选为社长,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四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西冷印社庆祝建社六十周年、张宗祥当选为社长的报道。张宗祥正式任社长后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月一次社员聚会,讨论学术问题。第一次聚会是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地点在杭州饭店,到会的人有:张宗祥、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金越舫、韩登安等人。第二次是一九六四年一月,在西冷饭店,由浙江省委副书记霍士廉请客,上海社员到会的有高络园、秦康祥。第三次是一九六四年二月,在西冷印社柏堂举行,这一年张宗祥已是八十三岁高龄,而他又亲自来参会,会后还请大家在楼外楼用餐。社员们对印社的雅集活动,积极性很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印社的活动不能按期进行。

总之,在新中国成立后西冷印社的整个恢复过程中,如果没有张宗祥的大力支持和积极筹备,恐怕再推迟十年,西冷印社也未必能恢复,所以张宗祥对西泠印社的历史性贡献确实是功不可没的。

选张宗祥担任西冷印社社长,除了他为西冷印社的恢复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他非凡的学识、资历和社会地位。张宗祥堪称『奇人』,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文、史、地、书、画、诗自不必说,另在医药、戏剧、博弈等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举两个例子:已故的教育界老前辈,曾任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校长的郑晓沧先生,是张宗祥的学生,他有《悼念张师阆声》诗四首,现录其一:『壮岁声华盛,耆龄乐事多。挥毫今北海,雠简老西河。欢笑堂前语,狂吟醉后歌。如何俱寂灭,一往叹流波。』还有,曾任蒋介石秘书长数十年,有『文胆』之称的陈布雷,也是张宗祥的学生。在一九四一年,适逢张宗祥花甲之寿,许多学生要给他设宴祝寿。张宗祥认为,时值抗战,乃国家多难之秋,不宜如此鋪张,建议大家写些回忆文章,他就很高兴了。当时,陈布雷写了篇《和风篇呈吾师张阆声先生》,现摘其中一段:『余年十七,始入吾校,从张先生习本国地理。地理故为艰枯难治之学。张先生以俊爽之文字,自编为讲义,面目乃迥乎不同。其述疆域沿革、人物盛衰,则讲历史也。考山川制度,郡县因废,则讲政治也。言历朝兵争胜败进退,则讲军事也。究食货盐铁产物分布,则讲经济也,又益之以胜迹,名贤著述题咏,俾发思古之幽情,则授文学与音乐也。学生则目追神逐先生之讲论,餍乎其心,有味乎其所学,下课之钟一鸣,乃始收视返听,自悟其为讲地理焉!』从他学生的诗文和回忆中,更可体会到张宗祥的博古通今和人格魅力。而且,张宗祥还曾担任京师图书馆主任一即馆长一、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浙江图书馆馆长等要职。张宗祥自认为,在图书馆做事是他最称心的工作,而在他的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两件事也与图书古籍有关:一是对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增补与保护,二是曾经手抄古籍六千卷,数量之多,堪称古今第一人。虽然,在西冷印社社长的介绍中,曾提及张宗祥与治印无关,但选张宗祥担任西冷印社社长,其实也有充分理由:其一,西冷印社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见《西冷印社成立启》)。张宗祥对金石和碑版之学,是颇有研究的,兼及古器物如古玉与陶瓷,并有专著出版,如《玉杂说》《说玉》《说瓷》等。其二,西冷印社社员的特点,大都兼是书画家。在这一点上,张宗祥可是大大有名的,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皆对他执弟子礼,所以领导西冷,实是众望所归。

当今篆刻艺术繁荣昌盛,而作为天下第一名社『西冷印社』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抚今追昔,我们更不应该忘记这位起西冷印社于濒危之中、对印社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西冷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

猜你喜欢

印社西泠印社社长
当代年轻人省钱图鉴
岳麓印社首届全国篆刻作品展作品选
真乃居谈艺札记“西泠印社”鲜为人知的由来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作品选
金石为谊
——北大校友书画协会·亭林印社篆刻交流展
南方印社印结同道,方寸藏菁
《西泠印社》风云百年 西泠不冷
进德修业—李刚田捐赠作品展
李澍周
酬道平社长